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小说《午夜之子》出自印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之手,以民族寓言的形式再现了印度次大陆独立前后的历史。斯皮瓦克的文化身份理论有助于解读作品的帝国主义批判,《午夜之子》通过后殖民未终结的帝国主义怀旧情愫,对帝国主义历史版本进行反叙述,实现了对性别权利的颠覆,从而批判西方殖民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萨尔曼·拉什迪在当代文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并且被誉为后殖民主义教父。他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午夜之子》自问世以来就受到国内外读者的持续关注。本文以小说文本为基础,以斯皮瓦克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为依据,分析《午夜之子》中体现出的作者拉什迪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思想及他对第三世界女性问题等的关注。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帝国主义影响的衰落;父权制影响的减弱;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女性的关系问题。通过分析解读,总结出拉什迪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思想,提出第三世界女性想要获得全面解放,就需要反抗帝国主义、父权制及第一世界女性的压迫。  相似文献   

3.
选取电影风格中的镜头、镜头剪辑和舞台调度三个元素作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阐释拉什迪小说《午夜之子》中电影手法越界进入小说的现象,并结合读者对这些现象可能产生的反应,说明电影越界在小说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争议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每部作品几乎都是布克奖热门入围作品。日前,刚刚被授予骑士称号的拉什迪,凭借《午夜之子》荣膺布克奖40年最佳。布克奖于1969年设立,目前已被认为是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为纪念布克奖创立40周年,布克奖特意组织民众投票评选布克奖40年最佳获奖作品。  相似文献   

5.
萨尔曼.拉什迪的小说《午夜的孩子》描写了萨里姆家族几代人的生活历程,展现了独立后的印度在文化及宗教等方面的社会状态。拉什迪通过小说构建了一个东西方共存的社会。应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分析小说,可以看出小说中构建的多元化文化与宗教的第三空间。  相似文献   

6.
萨曼·鲁西迪是印度裔英国作家,被称作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被誉为"后殖民文学教父"、"二十世纪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扛鼎之人"。《午夜之子》在讲述主人公萨里姆个人的人生故事同时,也从宏观上展现了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现代史。本论文共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午夜之子》的故事梗概、思想内容等。第二章是对《午夜之子》的叙述手法最主要的特点进行分析。第三章对文本进行详细地分析,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出发,对其身上体现的魔幻现实主义元素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简介。] 《犬夜叉》。高桥留美子继《福星小子》、《乱马1/2》、《人鱼传说》之后的又一力作。四魂之玉是传说中拥有强大灵力的宝物。桔梗是负责守护及净化四魂之玉的巫女,遇到前来夺玉的半妖犬夜叉后两人日久生情,但最后却在妖怪奈落的诡计下反目成仇。桔梗耗尽力量将犬夜叉封印,而自己也带着四魂之玉怨恨地死去。五十年后,桔梗的灵骨被鬼女里陶所盗,以鬼术使之复活。而来自现代的神社少女日暮戈薇,十五岁生日时掉入食骨之井而穿越时空来到了战国时代,在战国她知晓了自己的另一个身份是巫女桔梗的转世。当时正被妖怪追杀的戈薇情急之下在那里解开了被封印的半妖——犬夜叉的封印。在争斗中四魂之玉变成碎片飞散四处。一段寻找四魂之玉的碎片和妖怪们战斗的旅程开始了……  相似文献   

8.
以飞散为视角,探讨《模仿者》中伊莎贝拉岛人民痛苦绝望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说明飞散者只有拆毁旧有的以殖民压迫为动机的价值体系,在新时期以飞散的视界审视自我,审视种族、民族、国家,后殖民人民才能以创造性的思路和方式找到梦想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9.
从飞散的视角对菲利普·罗斯的小说集《再见吧,哥伦布》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小说中飞散者背离传统寻求同化的失败,作者对僵化传统者的讽刺,混合身份的成功塑造表现出罗斯既反对固化身份又反对同化,提倡混合身份的飞散意识,这也是他提倡的飞散者应该具备的生存态度。  相似文献   

10.
《耻辱》是拉什迪早期作品之一。小说中,比尔吉斯(Bilquis)的疯癫几乎贯穿全书,是小说的重要线索之一。本文尝试用福柯的疯癫理论对小说中比尔吉斯的疯癫进行分析,以此来揭示拉什迪对伊斯兰教文明的批判和他的后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1.
传统历史(正史)在20世纪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其真实性不断遭到质疑,新历史小说的与传统历史形成鲜明的对比,刘恒在《苍河白日梦》中,运用新历史小说中的个人化视野方式,体现了其当下性、个人性、片段性、不可靠性、平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基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前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文本依据,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保障,四者内在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以史、论、著和方法“四位一体”的全新视角来开展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对马克思的最好纪念。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引入"民国史视角",可在"具体的国家历史情态"中探寻现代文学的生成机制及其丰富内涵。现代行旅散文是现代作家在民国这一特定时空中的感知经验与游历体悟的文本呈现。从民国史的视角观照现代行旅散文的创作,有利于我们从一个更具生命力的入口,还原现代行旅散文创作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是对其唯物史观的高度浓缩。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有机体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体。站在这个理论视角上,我们能探索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如下的规律: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发展呈现出周期性。  相似文献   

15.
河南教育发展的历史曾是中国教育史发展的主流和浓缩。从古代学校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学校教育自古就与河南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古代河南培养出灿若群星、影响深远的教育家;河南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吐鲁番出土的《左传》昭公七年服虔注残片是迄今所知唯一的服虔注旧本。通过对残卷的考释以及与《左传》杜预注的比较研究,可知服注有繁琐详尽的特点,其为清通简要的杜注替代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服注在名物训释上,仍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该残片的出土对于《左传》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韦伯学说中埋藏着丰富的哲学意蕴,他以西方近代文化为研究的出发点,从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世俗社会与宗教及东西方社会诸现象的文化根源,追寻其发生学意义.他的理论和学说庞杂深奥,人们很难将其简单归于某一类.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韦伯学说所涉及的学科除了社会学以外,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宗教学、管理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及其研究方法,在韦伯的著述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和运用.  相似文献   

18.
李曼 《海外英语》2014,(12):19-19
无人问津的俱乐部你认为萨尔曼·拉什迪、比尔·克林顿、保罗·科埃略和费奥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共同点是什么?嗯。除了都是出书作家之外.他们还是一个新俱乐部的成员——英国人声称的他们不能读完的那些书的作者。在最近的一项关于书籍的调查中有很多有趣的发现。其中一项是。通过对4000名成人进行调查发现,32%的人没有读完J.K.罗前的“哈利·波特”系列丛书的第四本《哈利·波特与火焰杯》。榜单上另外一本书是詹姆斯·乔伊斯1912年的小说《尤利西斯》,这本书多达l000页,排在第三位。令人吃惊的是,这项在线电池的书目中也包括路易·德·伯尼埃尔的小说《柯莱利上尉的曼陀林》。从1994年至今,这本书已经售出了超过两百万册,但能够读完这本书的人似乎少之又少。  相似文献   

19.
从时变的角度研究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以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影响历史的程度为尺度来评价历史人物的价值的,"立功名于天下"就是司马迁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以人性为出发点,以价值创造的大小为着眼点,以社会的"时变"为落脚点,属于精英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