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这篇散文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清幽美妙,刻画出凄清的境界,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抑郁忧伤之情。散文中作者十分重视围绕这一中心选景,使景物非常突出、集中。而文章题目是“小石潭记”,文中就紧紧围绕“潭”字选景,文中“潭”字共出现四次,都是为写景服务。为此,我们应抓住“潭”字,围绕“潭”字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2.
《小石潭记》中,“伐竹取道”之“伐”不少同志释为“砍伐”,从情理上讲,似有不当。柳宗元出游,事先未估计到有“篁竹”挡道,因而不可能带有砍伐用的工具,而小石潭周围又“寂寥无人”,也无从借到砍伐器具.同游者均是文人,并非武夫,随身也不佩戴刀具,无工具,要砍,要伐,也就不可能。再者,在封建社会象柳宗元这样的有一定地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贬居永州期间,在游历了永州山水之后,写下了著名的游记散文《永州八记》表达了作者因景而喜的开朗的心情和因贬而忧的孤寂心情。《小石潭记》是“八记”中的第四篇,文中描写了小石潭竹树环合、水清石奇,游鱼活泼可爱、溪流曲折有致的景物特色。其中对潭鱼的描写,更是堪称绝妙。  相似文献   

4.
山水游记,是《柳河东全集》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文学史家以为,《永州八记》是我国山水游记文学的典范性作品,而《小石潭记》又是《永州八记》中的极品。包括《小石潭记》在内的《永州八记》是游记写作的楷模,让我们从《小石潭记》中揣摩游记应该怎样写。?《小石潭记》告诉我们:写游记,要把自己写进去,首先要写自己的游踪,不过,游踪只须写必要的,不宜过繁。文章开头就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最后又写“坐潭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写了这次游览…  相似文献   

5.
李欣 《语文天地》2015,(11):30-31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文笔秀美、节奏和谐、写景雅致、布局考究。笔者把文中诸多美点整合后,发现这是一篇首尾圆合的极精致的美文,游踪的圆合、情感的圆合、文章内涵的圆合,达到了景、情、人三者的高度融合。一、一“来”一“去”品景致柳宗元来小石潭的目的和又归去的原因,形成“一来一去”行为上的圆合。“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是“来”。与文本浅层对话,“伐竹取到”,理应认定柳宗元是来寻找美丽的小潭。从作者遣词于小潭的字面  相似文献   

6.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湖南永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因为柳宗元的一篇《小石潭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向往,随之它也成了名胜景点。柳翁用他隽永的文笔、真挚的情感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小石潭。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去,品味其中的“美”。  相似文献   

7.
深入研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会发现文中有多处矛盾不可解,柳宗元纠结复杂的心绪流淌在字里行间.文章以沈德潜对柳宗元的评价“不怨而怨,怨而不怨”为抓手,从三方面探究文本的矛盾之处:小石潭“美”与“僻”的矛盾;游鱼“有”与“无”的矛盾;柳宗元“乐”与“凄”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永州八记》是作者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一组山水游记文。这组山水游记文是根据作者发现景物的先后连续写成的,分看各自成篇,合看乃是一幅连环的山水图画。本篇所记的主体是“小石潭”,而其题目在“小石潭”的前面又加上“至小丘西”几个字,是与《钴鉧潭西小丘记》相衔接的。下面对这篇作品略作分析。“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这里实在把小石潭的  相似文献   

9.
一请看《小石潭记》的一个教学设计片断:请同学们各自选择下面的话题”,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准备一段话,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石潭”的“小”·“小石潭”的“石”·“小石潭”的“潭”·“小石潭”的“水”·“小石潭”的“清”·“小石潭”的“秀”·《小石潭记》中的“近与远”·《小石潭记》中的“色与光”·《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小石潭记》中的“虚与实”·《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小石潭记》中的…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和欧阳修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初中课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分别是他们的名篇。若把这两篇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我们便会看到,同是出自大家手笔,都曲尽了山水之妙,但又有同曲异工,同曲异趣之处。下面我们从山水描写及其情趣方面对这两篇作品进行比较赏析。一、山水优美《小石潭记》虽然篇幅短小,但柳宗元不愧为大家手笔,在短小的篇幅里,运用工笔白描手法,加之动静对比的巧妙安排,绘就了一幅寂寥、清静而秀丽的山水图。看吧,“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足见小石潭四周环境是多么僻静;“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鱼竟可数,既言潭小,又言潭…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领略本文的写作特色。 1.“心乐”起首,展开全篇文章 柳宗元游览了“钴鉧潭西小丘”之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突然“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叮叮咚咚犹如玉珮碰击的水声强烈地吸引了他,于是,他不惜费“伐竹”之劳,“取道”观赏小石潭。这个石潭潭小、石奇、水清、鱼乐,使得他暂得一乐。柳宗元以“心乐之”为领句,展开全文。 2.着笔“小”“石”,突出潭的奇特  相似文献   

12.
一路上有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冽……"——《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冽……"——《小石潭记》由仰慕你的盛名,而诵读你的诗篇;因沉醉你的诗篇,而崇拜你的风格。终于,为感受你的思想,而追寻你的足迹……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采用了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方法——“五元”教学,即“五元”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上采用疑、探、展、评、用五个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疑”只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主要的设疑方法.(1)可根拓文题设疑;(2)依据课文主要内容设疑;(3)依据文中的中心段或中心句、中心词设疑;(4)依据文中的插图进行设疑;其实,设疑的途径这有许多,也可以根据文章体裁设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教者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正确,合理的设疑方法,让设疑的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论断不仅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揭示,而且包含着闪光的美学思想。这三个阶段已经蕴含了“审美意象”的生成问题,艺术上的“胸中之竹”和美学上的“审美意象”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5.
听课三题     
追求课堂的成功还是关注学生的成功?那是一节初中的语文公开课老师讲的是柳宗元的名篇《小石潭记》。课上得很有些技巧,导入新课就颇有些出彩,课文的范读又是授课教师的“拿手好戏”,所以,课堂气氛很快就活起来了,一堂成功的示范课,呼之欲出。到第四个教学环节,是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不知是教师对时间的估计有误,还是有意要显示一下学生的实力,老师只给了学生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就开始检查全文背诵。恰恰问题就出在这里,学生没有充分地准备,一个个噤若寒蝉,不敢正眼面对教师的眼睛。事实上,对这样一些初中孩子来说,《小石潭记》的文字,的确有…  相似文献   

16.
[经典环节重现]每当看到《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课题,老师们就会条件反射似的想到一个经典环节:21的得出。许多名师在上这节课时,都会在“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半”之类的环节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这半个苹果可以怎么表示?”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并交流,会产生许多的思维火花:有的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画一个苹果,把它平均分成两半,其中的一半画上斜线;有的用文字“一半”来表示;有的则用分数12、12来表示……学生在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中,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创造性地设计出了许多表示方法。在将近四五分钟的时间里学生终于知道,…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由于他们本身的年龄特点,整个思维构建都还比较稚嫩,思维的敏捷性必须经过有效地激发、正确地引导、反复地训练才能形成。“动像发现教学法”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有“创设情境”、“动像启发”、“归纳发现”、“巩固提高”这四个环节。而这四个环节与小学生思维敏捷性的形成所必备的环节相吻合。所以,应用“动像发现教学法”能促进小学生思维敏捷性的形成。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思维简单地说就是想。而“思源于疑”。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就是设疑,是将学生导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地…  相似文献   

18.
郑板桥在谈到画竹时,把绘画创作的过程形容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分别代表观察、构思以及最后的表达,这也很适用于作文教学。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三个基本的艺术创作环节,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多看——要学会观察。作文是客观世界在学生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指导学生观察客观世界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第一步。观察什么?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不会观察,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文思就容易枯竭。(一)定向观察。也可以叫做…  相似文献   

19.
王立军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构思独到.其主要特点是: 1.教学的层次分明,节奏明快.汪曾祺,作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士大夫”,他的散文透露着他的人格精神.执教者能从品评文章语言人手,力求引导学生透过简淡洒脱的文字风格感悟作品的精神内涵.作者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把握“这一个”、走进“这一类”、走进“这一作者”、走进“这一传统”.这样环环相扣、逐层推进的设计是颇具匠心的.随着教学活动的拓展,学生对课文意蕴的体认会不断加深,作者的文学审美价值取向也会得到学生们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原有的生活基础和学习过程中认知发展的规律,遵循“审美”的规律,设计了“发现美之旅——欣赏美之旅——创造美之旅”这三个环节,充分调动并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感情。每个环节各为一课时,也可相机调整授课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