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回顾由陈望道思想所主导的中国20世纪修辞学的研究,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修辞学的积极拓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西方视觉修辞研究及相关领域的译介,以及晚近以来中国视觉修辞研究的现状,明确中国的视觉修辞研究发展的瓶颈和理论方向。通过"使用"中国古代的和西方的理论要素,深入中国现实和问题的内在肌理,逐步建构中国的视觉修辞研究。  相似文献   

2.
语用学以及修辞学是两个有密切联系,但是又有所不同的学科,尽管各自都有各自的研究对象、范围、任务、方法,但是都对言语交际有所涉猎。语用学在很多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修辞学,反过来说,语用学尤其是语用学理论方面的发展,会对修辞学理论以及实践起到一定的丰富作用,推动修辞研究硕果累累。但是因为语用学以及修辞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学术领域,在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侧重点方面仍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现象。从跨学科的角度来说,由于西方语用学阐述了语言使用的规则以及基本原理的构思,所以现代修辞理论以及其研究方法均可以从其借鉴一二。本文主要说明了语用学研究的三个侧重点以及修辞学研究"人本主义"研究说明,然后从跨学科的角度分析了对于现代修辞研究来说,西方语用学影响以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方修辞批评的繁荣是20世纪西方修辞学发展的一大重要标志,也是当代西方修辞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修辞批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经与修辞理论交织在一起,成为修辞理论与实践之间不可或缺的研究领域。本文从定义、范畴、对象、目的等侧面,主要探讨修辞批评的内涵,特别是修辞与修辞批评之间、文学批评与修辞批评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消除误解,加深对于修辞批评的理解,对于建构修辞批评的体系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传播政治经济学正日渐成为颇具活力的学术思潮。该学派重视对文化生产与传播背后的政治与经济力量的分析。它给当前的媒介文化研究带来了丰富的启示。梳理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演进逻辑,从传播政治经济的核心概念“权力”出发,揭示媒介产品的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权力的运作机制,以及由此给公众的“权利”带来的侵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西方修辞学受众角度解读艾肯改编的《汤》剧,阐明此剧的成功主要是剧作家把握了修辞形势并针对不同受众采取了相应修辞策略的结果。本文通过对这一事例的分析,指出西方修辞原理在文学、政治等方面的重要性。以及掌握西方修辞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6.
构建基于“公共阐释”的当代中国阐释学派,需要对西方阐释学和当代阐释学发展的现状作出深刻反思。反观西方阐释学发展的道路,在西方阐释学传统中,一直存在着“私独性”与“公共性”、“私人理解”与“公共理解”、“方法”与“反方法”之间的“阐释”的张力。在这种张力的支配下,阐释学要么演变为局限于某一特殊学科范围内的阐释学,要么成为...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外宣翻译作为语言和文化的载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特征,而中西方修辞传统的差异,也会对外宣翻译的传播效果产生影响,本文将通过分析中西方修辞传统在外宣翻译中的不同运用,探究取得理想传播效果的适当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今中国社会,对外传播战略性地位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外翻译。但出于缺乏对西方受众的了解,对外新闻报道的翻译进程时常举步维艰。本文从新修辞的视角出发,从三个方面探讨对外新闻翻译的特点以及应留意之处。强调只有"带着修辞意识进行翻译",才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西方修辞学史》是一部新颖、独特的学科史论著。该书与国外同类作品的一个显著区别是,作者置身于一个跨文化语境,不受西方政治意识形态立场、欧洲中心主义、学术政治等的掣肘,将西方修辞学科史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尤其是智力语境等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围绕西方修辞学的滥觞及其兴衰成败的发展历程这一主线,囊括主要的修辞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品,内容涉及修辞与哲学、宗教、伦理、文学批评、论辩以及当代西方修辞研究现状及其特征等,是一部学术性较高的修辞学科史。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回顾对比语篇修辞学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英、汉语篇修辞对比研究的主要成果,探讨对比语篇修辞研究成果对我国英语教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The classical Greek discourse on techne has much to offer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teachers concerned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but this potential has not yet been realized. Plato's and Aristotle's discussion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e and rhetoric, for example, encompass questions about the rhetorical goals of the speakedwriter and about the role of theory in teaching rhetorical art that are of continuing relevance to the modern discourse on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identify several points upon which a fruitful dialogue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discourses can begin. First, I supply some background on how the term techne was used up through the fourth century BCE. Then I discuss how the modern discourse on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material from popular textbooks) both converges with and departs from Plato's and Aristotle's statemen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e and rhetoric. Finally, I point out areas for further discussion as teachers of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continue to reflect upon and refine their pedagogies.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Case studies have been a central methodology employed by scholars working in the rhetoric of science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However, concerns have been raised about how cases are constructed and collected, and what they convey. The authors reflect on how rhetoricians of science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ers can – and do – construct a variety of case-based mixed-methods studies in ways that may make our research more portable and durable without undercutting the important and central role of case-based analysis.  相似文献   

13.
Since both translation and rhetoric are aimed to achiev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through language tools, it is a good way to borrow rhetorical theories and resources to polish translation. Translatology and rhetoric have long enjoyed academic attention, while the discipline of translation rhetoric is at the infant stage and calls for further research. Through analyzing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versions of Imperial Peking, written by Lin Yutang, at the levels of figures of speech, text structure and language style, this paper is aimed to have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expression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o throw light in how to talk about Chinese culture in better English.  相似文献   

14.
当前媒介化社会时代,借助庞大的文化工业和先进的电子媒介技术,资本主导的大众文化女性修辞构建了一个超真实的媒介世界,其生产和传播运作逻辑包括大众文化的女性诱惑修辞、女性身体认同修辞、女性符号修辞三个主要方面。在资本逐利本能控制下,大众文化的女性修辞对广大受众的世界认知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表现出日益显著的诱惑性异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以传播为视角,借鉴广义修辞学及媒介表达技巧、媒介美学的研究方法,把媒介各组成要素作为叠加在一起的整体对象来探讨媒介修辞研究方法。媒介修辞研究把对象放在传播的动态系统中进行研究。目前还没有一种媒介是全能媒介,即能全面地作用人的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肤觉等所有感觉器官的媒介,最多只能同时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因此,媒介修辞方法研究要把弥补媒介的局限放在首位,然后再考虑如何表达得简明和生动。在媒介接受修辞方法研究方面,要注意媒介对受众态度、行动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标记性句式,英语前置句式在言语交际中并非常式句的简单语法替换形式,而是有着特定的语篇、语用及修辞用途。本文基于顺应论,着重分析语言使用中前置句的选择,研究其语言顺应性,阐释前置句具有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与意识程度四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总是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成员服务的。但是,由于交际主体双方都是以特定的社会属性、社会信誉和个性心理等角色特征参与交际的,因而在对具体语辞客体的建构表达和解构理解上,往往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情形。这表明,交际主体不但作用于客体,而且其各种特征对这种作用过程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在交际活动中,双方都必须认真考虑自身和他人的各种特征,尽量将自己的语辞行为与主体双方的特征需求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8.
模糊修辞是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来提高表达效果的艺术。作为外交辞令的一种策略手段和言语技巧,恰当运用模糊修辞能满足特殊的社交需要。先从选用模糊性词语,模糊限制语,以及玄妙机智的闪避应答等方面探讨了中英政治外交语的模糊修辞运用情况,最后分析了运用模糊修辞的动因。意在以解读文本的方式,进一步充实模糊修辞的研究,为官方新闻发布的模糊修辞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探究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关于修辞学在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广泛而深刻的问题,它探索在建立和维护一个社会时修辞学的特殊功能,探讨人类是否依靠修辞创造和谐,达到一个理性社会所需要的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协作、最终取得同一性以及共同的社会价值取向.本文将修辞置于社会结构关系和社会人际互动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分析社会心理认知、话语认知与修辞行为的动态共变关系,揭示修辞的规律与目的,探讨修辞的本质与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