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青年毛泽东推崇曾国藩.虽有时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发扬曾左先民的尚认称雄精神,以振奋湖南人心,推翻军阀黑暗统治。但他主要的还是从广义的修养方法着眼。效法其修身、活学与为文。他之所以“独服曾文正”,又主要是从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角度,看中了曾国藩善抓“大本大原”,而这一点又恰恰是五四前后,中国一批有识之士所极其关注的改造社会的要旨:必须重视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进而“开启民智”,变换全国之思想.从而“雷电一震、阴晴皆开”达“沛乎不可御矣!”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热”透视薛麒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很有“嚼头”的人物。他在世时,战功赫赫、叱咤风云;去世之初,恩宠荣禄有加,名声不跌。被褒为一代名臣、忠臣:“战功最多”,又能“慎终如初”。20世纪.40年代,曾掀起了一股“曾国藩热”,各类著述40多种,其...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一代大师,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严谨治学的态度,继承前人文化遗产。吸吮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扬长避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曾国藩一生严格要求自己,也从严要求自己的子弟。今日研究曾国落的治学之道,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重要的现实价值,对今日辜宰学子不无神益。读书不为求官曾国藩对读书目的有着鲜明的态度。首先是,“读书不求官”①。只希望能保持“世家之长久”,期望家庭能“多出贤子弟”②。他认为“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③。他对封建社会的官僚、地主为子孙后代筹…  相似文献   

4.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自已。”小学语文,“小”为何意?从它的内容和所处的地位来看,“小”,基础之谓也;若从学习主体、课堂主人的角度来看,“小”还应有另一个题中之意——儿童。小学语文理应是儿童的语文。  相似文献   

5.
典故两则     
【原典】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相似文献   

6.
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出版后,引起海峡两岸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文汇读书周报》载:“在大陆,此书已第九次印刷,正式渠道发行了十五万册,在台湾,有两家出版社购得此书出版权,同时印行,当地许多高级官员几乎人手一册。”《曾国藩》的作者唐洁明说:“《曾国藩》问世后出现的这种现象,实在极为少见。作为本书作者,这完全非我始料所及.”①近年严肃文学园地日趋冷寂,像《曾国藩》这样一部历史小说却如此深受读者欢迎,特别是你曾国藩这样一个在海峡两岸有着不同评价的历史人物,当他的形象在文学作品里出现后,能得到共同的接纳…  相似文献   

7.
两千多年前.大思想家孟子就提出“自得”的教育思想,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也就是说,君子要达到很高的造诣.进人精深的境界,必须以“道”去“自得”.当“自得”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左  相似文献   

8.
略论曾国藩的“修身之道”唐兆梅(一)、“修身之道与“家教观”的关系揆诸史籍,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代代相承的众多家训文字,其中篇幅最大、文字最多、影响至深,以其教育子女后代又获得了完全成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家教观者,要首推封建社会晚期的曾国藩。他一生从政从...  相似文献   

9.
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出现在课文《愚公移山》中.对于这一细节的理解,教参的看法是:京城氏之于是遗男,年纪又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再从“跳往助之”来看,他是出自真诚.高高兴兴去的,更有说服力。至于作者为什么写一个小孩来相助.而不写大人,则可能还有一层意思:孩子阅世不多,  相似文献   

10.
“教而优则仕”之忧○曹伴好近闻某校一青年教师,多年来潜心教改,教有专长,成绩突出,前不久被有关方面破格提拔到学校的领导岗位上来,以示肯定和表彰,并美其名曰:“教而优则仕。”好一个“教而优则仕”!让我初闻而喜,细想则忧。欣喜的是,当今校园,教改之风日炽...  相似文献   

11.
《敢为天下先》等论著和文章,毫不掩饰地亮出了人们对曾国藩的全面肯定论。但问题之真正所在是,把毛泽东旱年和晚年评价曾国藩的两句话“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和“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理解为对曾国藩的全面肯定,不仅同毛泽东这两句话的真谛和实质相差极远,甚至还有曲解和篡改之嫌:  相似文献   

12.
在清朝咸丰年间,出了一位有名的大官僚曾国藩。一百多年以来,人们对他褒贬不一。赞扬者说他是“中兴第一名臣”,把他与诸葛亮、萧何等历史名臣并列;批评者则斥他为“刽子手”、“卖国贼”,是遗臭万年的大汉奸。  相似文献   

13.
1999年参加全国妇女研究会成立大会期间,我见到了邓伟志先生。早就读过他著的《我的家庭观》这本书,知道一些他与女儿之间的故事,因此在一个开会的间隙,我有幸听到了邓先生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独到的观点与做法。邓先生的女儿现在美国读博士,她的博士论文得到了教授们“很有创见”的评语。而他的女儿说:这和我父亲的教育很有关系。由此引起,邓先生也就谈了自己教育女儿的几件事。说大人则藐之,说“一百个”大人则藐之,坚持二分法。他教育女儿凡事都要坚持二分法,不让女儿迷信权威。他经常会说这样的话:这个人不错,但是………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终生注重家庭教育。他要曾家子弟在修“心”、修“身”、修“行”上砥砺磨炼,以成“贤人”,达“家道长久”之目的。曾国藩带有浓厚封建宗法意识的家教思想在今天已不完全适用,但其表现出的优良民族文化传统仍具强大之生命力,当为今人所借镜。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不管是何人,如果想在学问上有所收获,有所成绩,那么就得讲究方法。曾国藩则为人们作出了榜样。他虽然自幼读的是《四书》、《五经》之类的书,作的是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类的学问,并且戎马十数载,留给后人的学术著作并不甚多但他所创造的治学方法,即使在现在情况下,仍有可资借鉴的意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刻影响。一、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曾国藩治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曾国藩根据自己的治学经验,就看、读、写、作这四个方面的区别与联系作了较为详细而系统的阐述,“目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早做京官期间,就目睹了“士大夫司于优容苟安,榆修袂而养加步,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觉察到清政府的腐败和社会风气的败坏,且“痛恨次骨”。①他提出的救世之道是选拔人才,整顿空治。在《应诏陈言疏》中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一端耳”②。他还在《应诏陈吉流》中提出了关于“转移人才之道”、“培养人才之方”、“考察人才之法”;又在《书札》、问记》、《杂著》、《治兵语录》等篇章中,总结出了“访求人才之道”、“任用人才之方”、“待遇人才之法”等一整套的人才理论和作育人才的方法。曾国藩这种以…  相似文献   

17.
明清八大家之一的曾国藩作为桐城派中兴大将,传承古代文学理论“文气说”,创造性地提出“为文全在气盛”的观点,并认为“气”或指先天的气质,或指人的精神力量,更多是指文章的气势神韵。曾氏在古文创作中,开拓“气盛”途径,通过声调铿锵、排偶句式、倔强个性、文章内容显现出来。曾国藩把“气盛说”扩展为“众艺相通说”,再扩大为“四象说”,超越方苞“义法说”,无怪乎成为桐城派“中兴之明主”。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近代中国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100多年来人们对他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誉之者褒为“一代完人”,毁之者贬之为“千古罪人”。尽管毁誉有天壤之别,但他那对父母、儿女、兄弟、国家的满腔深情,是谁都不能无视和否认的。读其一千多封家书,是那么的荡气回肠,情义浓浓。封封家书,或长或短,字里行间洋溢着款款深情,其自身德行修养、洁身自律方面更是国人之典范。曾国藩是其情殷殷而心默然也。他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放心、欢心;也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真情实意,极为动人;  相似文献   

19.
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学习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先进的教育理念。我国的传统教育,特别强调让学生“自悟”,“自得”,这里的“悟”是竖心旁,与“思”有关。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可见,“思”与“悟”是“得”的前提。孟子又指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从中可以看出,“自得”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社会中,“姓氏”归属公名,“名字”则为私人所有,最故本文专以制度创始之先秦时期为主,研究该时期命名取字之状况,以凸显其所隐藏之人文精神。本文首先述说了公名之兴起、“名”与“字”之别,以追溯“名、字”之渊源。其次,论述了先秦命名取字现象:就积极五法与消极八避以呈现命名原则,并区分五种义类方式以明晰取字之类型。其后,则透过上述现象,分由三大论点以呈显其人文精神:(一)由命名典礼揭露人文之痕迹:1.“人”文之准备,2.命名典礼之人文;(二)由冠礼取字进入成人之人文世界:1.践行礼义以为成人,2.男女有别以各竟其功,3.冠德励志以彰显人文;(三)由当时之人物称号凸显其社会人文物质:1.先字后名以示尊名之义,2.以敬美之称标榜礼文世界,3.标明行次以注重家族伦理,4.揭示封建伦理,5.注重职官之社会地位。文末,则以理性发扬命名取字之人文精神作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