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芳 《家庭教育》2020,(1):49-56
生活中,当众责骂孩子的现象屡有发生,父母为什么会当众责骂孩子呢?其背后有哪些心理基础,反映出为人父母什么样的价值观与心态?这种做法又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惩戒孩子,我们会走入什么样的误区?中国式父母的警醒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作为对学生越轨行为的规治手段,“教育惩戒”源于学界对体罚、惩罚现象的批判。伴随教育惩戒的权力失落与呼吁回归,其发展经历了戒尺文化阶段、人道主义阶段、全面抵制阶段,到目前的立德树人阶段。这一历程不仅受制于社会进步和先进教育思潮的作用,历史发展和社会结构变迁也成为教育惩戒权失落与回归的浓厚底色。如今,教育部已出台《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纲要并正式施行,学界也从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对教育惩戒的价值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证,但教育惩戒仍缺乏实践土壤,面临惩戒手段失当、惩戒程度失准、惩戒对象失变和惩戒干预失重等多重困境。而要促使“惩戒”向“教育惩戒”转变,真正实现为教育而惩戒,使惩戒遵守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需要促进教育惩戒的合法化、加强教育惩戒的合目的性、规制教育惩戒的合伦理性、追求教育惩戒的艺术性。这些或将成为教育惩戒落地生根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3.
郑文 《教育》2009,(1):5-5
据2008年10月28日《北京晨报》报道:一段时期以来,对于教师职业而言夹杂着一丝悲凉,发生在山西和浙江的两起“弑师案”引发社会对于这一职业乃至教育本身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4.
“教育惩戒”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赏识教育、愉快教育等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时,特别是当“民主、平等、权利”等口号成为各大新闻媒体造势之工具时,教育惩戒似乎成了“过街老鼠”,老师们更是闻“惩”色变。而不少有识之士纷纷对“教育惩戒”进行了再思考、再认识,本文拟从教育惩戒的内涵、意义及合理性和实施的原则与策略等三个芳面对其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5.
纽约市将教育惩戒作为创建安全学习环境的重要举措,构建了阶梯式的教育惩戒机制,以及保障惩戒机制有效落实的全方位保障体系。教育局将学生的违纪行为按照严重程度划分为五个级别,并列举了每个级别下学生的具体违纪行为,同时制定了每个级别及每种违纪行为所对应的惩戒措施,为教师教育惩戒提供了清晰、明确、可操作化的法理依据;配合教育惩戒的落实,还建构了全程、全员、全面的支持措施,以及完善的监督机构和申诉程序。当前我国教育惩戒仍存在着规则有待细化,与惩戒相配套的保护和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可以积极借鉴纽约市教育惩戒的典型经验和做法,通过细化违纪行为及其对应惩戒措施,构建校内外联动的多元支持体系以及建立透明的监督与申诉渠道,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惩戒体系。  相似文献   

6.
胡春美 《江苏教育》2023,(8):51-52+55
<正>九月的午后,暑气未消,恰是午睡时间,静谧的校园里只余蝉音阵阵。我正在办公室休息,隔壁教室突然传来一阵学生的喧闹。“不要用我的错误惩罚妈妈”我忙奔到教室,有学生告诉我,小李午睡时用头发丝逗旁边的同学,引起了“轩然大波”。又是小李。这个学生精力充沛、性格活泼,时不时便要翻出一些“新花样”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他在午睡时的“精彩表演”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相似文献   

7.
学校“教育惩戒”是基于教师权威和师生关系而产生的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教育方式,但现如今,由于缺乏清晰的教育惩戒边界的诠释和有效的理论基础,教师在实际执行教育惩戒权时常常出现各种棘手的问题,表现为缺“情”、轻“威”、无“度”,存在切实的现实隐患。从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来看,教育惩戒处理方式本身不是根本目的,惩戒“高高举起,却能轻轻落下”,能够得到学生内心的真正认可,实现教育惩戒权的理性回归,才是教育惩戒不贬值反而保值、增值的唯一路径。  相似文献   

8.
王淦生 《教育》2012,(9):38-39
“惩戒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必要的形式,因为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将“惩戒教育”与体罚学生区别开来。“惩戒教育”与“体罚学生”,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惩戒教育”具备的两个前提是:第一,它的出发点是尊重学生的人格;第二,  相似文献   

9.
10.
教育惩戒权作为教师应有的职业权力,致力于改正学生的失范行为,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行为规范,最终使学生成为"社会人"。然而由于舆论泛滥、家长不解和学生反抗等因素的影响,教师教育惩戒中存在着失范与失效双重行为,导致现实环境中的教育惩戒效果不甚理想。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就需要社会各方协同努力。教育惩戒既要以法律和情理为依托,又要注重限度和秩序,坚守惩戒所蕴含的德性与关怀根基,推动教育惩戒更为有据、有力地施行。唯有如此,教育惩戒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传播德性的意味与爱的温度,使得学生养成自觉性与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一、“教育惩戒”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在教育中,“惩戒是指通过给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使其感到痛苦或羞耻,激发其悔改之意,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向葵花认为,“惩,即处罚;戒,即警戒。惩戒,即通过处罚来达到警戒的目的。惩只是手段,戒才是目的。作为同一过程的手段和目的。惩和戒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惩戒教育,作为一种正面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实施批评、处罚手段使受罚者感到痛苦,但又不损害其身心健康,从而使其认识并改正自身过失的一种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美国学生很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不然。培训期间,我对美国高中的学生管理,特别是惩戒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加州,《加州教育法》包括学前到大学。涵盖学生和家长权利和义务的方方面面。其中对于中学生的相关管理作了明确的规定。例如,其对学生停学与开除作了相关的表述——  相似文献   

13.
如春风,似雨露,教育是无私的大爱。那么,实施教育惩戒究竞是会冲淡这浓浓的爱,还是会让这爱变得更加真切、更加深沉?或许,读一读这几篇文章能引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蒋健 《辽宁教育》2022,(4):44-46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颁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教师群体。《规则》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作出了规定,给教师送上了一把“戒尺”,但又是对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考验,是对教师教育手段和教育艺术的考验。要想用好这把“尺”,教师要掌握好三个关键字,即“本”“度”和“术”。  相似文献   

15.
一、教育惩戒权的界定关于学校或教师对学生进行惩戒的权利,有的称之为教师惩戒权,有的称之为学校惩戒权,有的称之为教育惩戒权。笔者赞成第三种称谓,因为行使惩戒权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校,称之为教育惩戒权更为恰当。同时,教育惩戒权这一概念,更能体现教育学生这一惩戒的目的和本质。  相似文献   

16.
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情感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赏识教育注意充分考虑青少年儿童的身心条件和学习基础,善于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通过肯定、鼓励、期待、表扬、奖励等正面教育手段,展现了教育学和心理学有机结合的巨大魅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很遗憾地看到,不少老师或家长对赏识教育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或失之片面,使赏识教育“变形”或“变味”,走进了“怪圈”或“误区”。主要表现在:   1.把赏识教育误为赞扬教育,甚至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盲目肯定。盲目肯定,容易使学生形成不恰当的自我评价,产生不切实际的抱负水平,结…  相似文献   

17.
惩罚是家长和教师教育青少年的常用手段。虽然,绝大多数教育心理学理论都认为奖励比惩罚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教育中要完全放弃惩罚。在这里,我们关注的焦点不是要不要惩罚,而是如何改进惩罚方式。在现实生活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惩罚经常出现,有的还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不少人对于惩罚存在误解。因此,如何走出误区,改变陈旧的惩罚观念,避免有害的惩罚方式,采用更加有效的教育手段,扩大惩罚的正面影响,是家长和教师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杰 《湖南教育》2004,(1):27-27
教育惩戒是学校和教师针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而采取的一种惩罚教育方式,它与明令禁止的体罚截然不同,在学生教育过程中有“惩前毖后”之功效。但教育惩戒毕竟是一种惩罚,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做到“三项注意”。一要注意尊重学生人格,防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违纪的学生往往更加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随着“赏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被广为推广,“惩戒教育”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到了谈“罚”色变的地步。本文结合学生的现状,从需不需要“惩戒教育”、如何理解“惩戒教育”、怎样实施“惩戒教育”三个方面,谈了一些看法与认识。  相似文献   

20.
夏玲彩 《湖北教育》2007,(12):19-20
什么是惩戒?顾名思义,惩戒就是惩罚、警戒。教育惩戒,是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犯错误的责任追究,是让孩子自己去承担错误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