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沈大安 《教师》2010,(21):1-1
许地山的《落花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课文。读着这篇课文,想到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现象,我总觉得《落花生》不光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也是写给我们老师看的。  相似文献   

2.
许地山的《落花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课文。读着这篇课文,想到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现象,我总觉得《落花生》不光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也是写给我们老师看的。  相似文献   

3.
姜哲 《山东教育》2011,(25):30-31
【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围绕"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专题,编选了《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精读课文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两篇略读课文。这组课文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文章都是从生活中的小事着眼,反映的却是如何做人的大道理。而且每篇课文都有直接点明主旨的重点句,在教  相似文献   

4.
《落花生》一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经典名篇,同时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大多数人对它耳熟能详。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笔者看来,许地山先生和他的文章《落花生》也有一失:文章存在逻辑混乱和借物喻理不当的问题。花生最可贵的一样东西是什么?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现将文章的核心内容摘抄于此:  相似文献   

5.
《落花生》选自《许地山文集>。文章感情真切,语言朴素,借落花生的特点,教育人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在教本课时作如下安排。一、分清课文主次,抓住重点“练习分清课文主次”是本组教材的读写训练项目。本课“预习”中要求学生“读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情”,课后“思考练习1”要求学生“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种花生→( )→( )→( )。”这两个要求都是为帮助学生理清文脉,分清课文主次而设定的。因此,我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先让学生完成填空,理清文脉,知道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相似文献   

6.
教完《落花生》这篇习作例文之后,按计划应该进行一次习作练习。我确定模仿本课的“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在学生的生活范围里有哪些东西是可以引起他们的情感而能抒发出来的呢?我作了考虑,决定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作前指导。课堂上我首先提问:“《落花生》这篇课文留给你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基本一致,那就是父亲所说的话,和  相似文献   

7.
赵挚 《湖南教育》2009,(4):28-29
《落花生》是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许地山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他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领悟·迁移·运用·总结——第十一册第三组课文整体教学备课指要□黑龙江双城市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白金声这组教材是由三篇不同类型的课文组成的,即讲读课文《黄河象》,阅读课文《落花生》,独立阅读课文《奇妙的电脑》,还有一篇读写例话《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及《...  相似文献   

9.
《落花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优秀散文。课文本身并不深奥难懂,可我在导入课文时却卡了“壳”。当时我先释课题“落花生”就是我们所说的花生,而后我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知道花生在什么时间栽种、什么时间收获吗?全班竟没有一个同学能说出个大概。我所在的小学是苏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教师对整合资源的认识,我们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落花生》这篇课文开展了一次如何有效整合教材资源的教研活动。  相似文献   

11.
优秀设计《落花生》是一篇“老”课文。尽管我曾多次执教过这篇课文,但我深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教是为学服务的,面对新的孩子,我决定从调查他们的学习需要入手,不但让他们在课前查阅作者和其他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还开展了“最佳问题手”竞赛,让他们提出一些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孩子们还真行,归纳起来,主要提了以下颇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作者不直接把笔名取为“落花生”,而叫“落华生”?·为什么父亲要将落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为什么课文要把“议花生”当作重点来写?·为什么父亲要一边吃花生一边让孩子去体会…  相似文献   

12.
姜哲 《山东教育》2011,(9):30-31
【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围绕“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专题,编选了《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精读课文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两篇略读课文。这组课文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文章都是从生活中的小事着眼。反映的却是如何做人的大道理。而且每篇课文都有直接点明主旨的重点句.在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相似文献   

13.
《草原》这篇课文我已经教了好多次了,每次教学都是循着草原的“景美”、“人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一次外出听课时,我被一位教师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精彩的课堂生成所折服,同时也不断地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描写“人美”部分中的其它方面的美呢?上个学期,我又一次教学《草原》这篇课文,于是,我将那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时所使用的提示性的语言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其它方面的美: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中描写草原景色美这部分内容,这节课…  相似文献   

14.
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在学生读了一遍《落花生》这篇课文、议了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以后,老师就发问了:"你们是想做花生,还是想做桃子、石榴、苹果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  相似文献   

15.
教完《落花生》(五年制第九册7课)这篇习作例文之后,按计划应该进行一次习作。我确定模仿本课的“借物说理”的写作方法。在学生的生活范围里有哪些东西可以引起他们的思考呢? 于是我决定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作前指导。课堂上我首先提问:“《落花生》这篇课文留给你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基本一致,那就是父亲所说的话和作者从父亲谈话中所得到的启示。然后,我告诉学生,大家所以能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借物说理”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草原》这篇课文我已经教了好多次了,每次教学都是循着草原的“景美”、“人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一次外出听课时,我被一位教师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精彩的课堂生成所折服,同时也不断地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描写“人美”部分中的其它方面的美呢?上个学期,我又一次教学《草原》这篇课文,于是,我将那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时所使用的提示性的语言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其它方面的美:  相似文献   

17.
统编小学语文第九册除了三类课文,还安排了《习作例文》四篇。在编排上,《习作例文》属于第二类课文(阅读课文)。讲授这类课文,既要体现“半扶半放”的原则,又要完成它所担负的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双重任务。怎样搞好《习作例文》的教学,我的体会是: 一、教学目的要单一,重点要突出,内容要集中《落花生》是一篇记叙文。通过一家人在过花生收获节时,父亲和姐弟几人的谈  相似文献   

18.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主题内的一篇讲读课文。无独有偶,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童年"中有一篇略读课文,题目叫《祖父的园子》。这两篇课文均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第三章。这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有它独特的魅力。文章的语言  相似文献   

19.
教了10年语文,做了七年语文研究员,东西南北听了数百节语文课,越来越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在了一条艰难的道路上,我们的语文课程是以一篇篇课文为载体的,很多的一线语文教师虽然明白课文只是个例子这一理论,但如何将这一理论物化为科学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从学课文最终学语文,越来越成为语文专家和教师们研究的焦点。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台湾的语文课,授课内容是四年级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这节课我认为很好的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下面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吕舜昌 《山东教育》2005,(16):15-15
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可以说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经典”课文了,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做人要像花生那样,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多少年来,我们都是这样教的,学生也是这样认为的。今天。我又要给我的学生上这一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