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刘禹锡《陋室铭》一开始,便有学生就其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主动提出这样的问题:刘禹锡是文学家,与他“谈笑”的人是渊博的学者(鸿儒),还比较好理解;而与他“往来”的不是没有学问的人(白丁),理解就困难了——这是因为在当时,没有学问的人(白丁)往往是穷人,即老百姓。“往来无白丁”岂不是刘禹锡瞧不起老百姓吗? 相似文献
2.
3.
刘禹锡的《陋室铭》,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中“陋室”的意思似乎不成问题,“陋室”就是“简陋、狭小的屋子”。“作者给他的陋室作铭,是要借陋室来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语文教科书备课手册》第三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第4版,563页),许多人对此深信不疑,不少工具书也是这样解释的,然而查《古汉语常用字字 相似文献
4.
《陋室铭》中末句“孔子云:何陋之有?”中的“陋”,向来释为:简陋、狭小,即“华贵”“宽大”的反义词。其题中的“陋室”之“陋”,亦作如是解。课本、“教参”及诸多古典学读本均持此见。笔以为,此说为非。 相似文献
5.
6.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以往备课的时候,总以为刘禹锡被贬后,生活条件差,环境恶劣,但他并不厌弃陋室,对陋室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7.
王勇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生版)》2023,(2):26-29
诗豪刘禹锡诗文俱佳,他的《陋室铭》只有八十一个字,却颇有历尽跌宕起伏从而“九九归一”的淡定从容。赏词析句,从“有”的维度凝视文本可以细嗅豪情的顽强坚韧;从“比”的角度审视文本可以彰显豪情的充实丰盈;从“无”的高度俯视文本可以察觉豪情的自由自在。这篇不足百字的小短文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身居陋室,心怀天下”的豪情壮志。 相似文献
8.
曾婷凤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生版)》2021,(18):57-58
《陋室铭》中的刘禹锡既有安贫乐道的一面,又有积极进取的一面。但他真正的精神追求却是对儒家君子人格的固守,"君子之德"正是使这陋室不"陋"的根本原因。陋室之中的宁静内心是他淡泊自守的君子品性,能与"鸿儒"交往在于他广博的君子学养,高雅的闲居生活则表现了他超凡脱俗的君子情趣。 相似文献
9.
刘禹锡的《陋室铭》脍炙人口,模仿者不绝于代,其中,清代的《烟室铭》、当代的《教室铭》及《给“以权谋利干部”画像》更是让人拍手叫好。《烟室铭》借《陋室铭》之体,注瘾者之神,达作者之讽刺与痛心之意。《教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就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电影。可以打瞌睡,写家信,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虽非跳舞厅,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给“以权谋利干部”画像》:“才不在高,有官则名,学不在深,有权则灵。这个衙门,唯我独尊。前有吹鼓手,后有马屁精,谈笑有心腹,往来无小兵。可以搞特权,结帮亲,无批评之刺耳,唯颂扬之谐音。青云能直上,随风显精神,群众云:臭哉此人。”这二篇则是借刘之体,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丑陋面。这种模仿因其形式早为人们所耳熟能详,而内容又直指时弊,所以常常让人在大赞痛快之余,不得不折服于作者的幽默与机智,折服于作者推陈出新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学《陋室铭》时,有学生提问:琴即古琴,古琴是丝弦乐,刘禹锡怎么能既“可以调素琴”,又可以“无丝竹之乱耳”呢?这两句话是否存在着矛盾?对此,我一时答不上来。下课后,我搜集了很多资料,答案渐渐明晰了。 相似文献
11.
12.
《陋室铭》的文眼有人说是“德馨”二字,我认为,开启理解这篇短文的钥匙应是文中的“陋”字。怎么解释这个“陋”字呢?人教版的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都把它释为“简陋”。若释为“简陋”,该是指陋室房屋及里面陈设的简单粗陋。我认为这样解释,不够准确。《词源》“陋”字条列了六个义项:① 相似文献
13.
15.
王虎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61-63
《陋室铭》的“陋室”常常被解释为“简陋的屋子”,虽然从字面上解释得通,但是考虑到它的典故义和文章的篇章大意,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人生际遇等,该句翻译成“这是个隐僻的居室”更为准确,也才与《陋室铭》的创作主题“作者虽居于隐僻的居室,但希望能得到当权者的赏识,早日用世,为国效劳”相契合. 相似文献
16.
17.
18.
近日笔者在阅读《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时,其中有一篇分析《陈情表》艺术的文章《感天动地赤子情》,作者把《陈情表》中“舅”释为“母亲的兄弟”或“妻子的弟兄”不一样,“舅”能否释为“外公”?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