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拿破仑是法国著名军事家,19世纪初,他率法军与德俄联军在莱茵河作战,德俄联军驻河北岸,拿破仑率军驻河南岸.拿破仑分析当时战势,决定隔河炮轰对方军营.然而,要准确地击中目标,首先要知道河宽,怎样测量河宽站在岸边的拿破仑,望着滔滔的河水,思索了很久,突然,一条妙计萌生了.他快步来到与对方军营C正对的地方,向着对方望了望,命部下作下标记A,接着,他踱着步子,顺河岸向西(河流是东西走向的)走到另一处.在此处,拿破仑瞄视对方军营,此时,对方军营C恰在东北方向上.他又命人作下标记B,并测量AB的长度.他断定,测…  相似文献   

2.
一、观赏角度1.当你进入博物馆的展览厅时,你知道站在何处观赏最理想? 如图1,设墙壁上的展品最高处点P距离地面a米,最低处点Q距离地面b米,观赏者的眼睛点E距离地面m米,当过P、Q、E三点图1的圆与过点E的水平线相切于点E时,视角∠PEQ最大,站在此处观赏最理想.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战役中,法国军队受到奥国军队强大有力的抵抗,拿破仑精心策划的胜利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正在法军败退之际,拿破仑的将领德撒带着大队骑兵赶到,停在拿破仑站着的山坡附近。队伍中有一个小鼓手,他是德撒在巴黎街头收留的流浪儿,在埃及、奥国等战役中一直在法军中作战。  相似文献   

4.
遭遇出轨     
《八小时以外》2012,(12):86-89
1815年,拿破仑率领法军与英国普鲁士联军在比利时小镇滑铁卢决战。这次战役法军惨败,拿破仑以"退位"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遭遇出轨,无疑是遭遇了两性情感生活里的一次"滑铁卢"。历史上的"滑铁卢战役"只有一次。古、今、中、外,"滑铁卢战役"在无数男女的私人空间里无数次地上演,将婚姻推上动荡的浪尖,甚至成为婚姻的致命拐点。男人,为什么会出轨?  相似文献   

5.
铁锅与头盔     
吴卞 《良师》2003,(19)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偶然的事件激发一位将军的灵感,使全世界的军队在装备上发生了重大变化。1914年的一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烽火正在欧洲大陆燃烧。德法两军为争夺一处战略要地,展开了浴血博杀。随着一阵阵震耳欲聋的炮声,德军炮弹无情地向法军阵地倾泻,硝烟弥漫,血肉横飞,法军损失惨重。就在这危急时刻,一个法国士兵正好在厨房值班,惊慌失措中,他将一口铁锅扣在头上,冒着纷飞的弹片冲了出去。整个法军阵地官兵除了他全部被炸死。当法军将军亚德里安到医院慰问伤员时,得知了一口锅救了一个士兵的命,顿生灵感:我们为什么不能为每个士…  相似文献   

6.
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风暴席卷欧洲大陆.奥地利和德意志的封建贵族在恐慌中结成反革命同盟,越过莱茵河,企图将年轻的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法兰西的首席执政官合破仑力挽狂澜,率领法军奋起抵抗,捍卫了共和国。这一切,在充满自由思想的贝多芬的心中激起了巨大的热情和敬意。他把拿破仑视为自由法兰西的英雄和胜利之神,他要写一部交响曲献给这位共和国的英雄。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报刊上曾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我的炮弹打偏了》。内容很有趣,读后,也引发了自己对一些教育问题的思考。它讲了这样一个真实而又奇特的故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法军队实力悬殊,德军依仗多年储备的众多火炮滥施淫威,而法军则战备不足,处于明显的劣势。在1916年4月的凡尔登会战中,由于法军炮兵伤亡惨重,指挥官便临时抽调了部分后勤人员充当炮手。其中有位胆小的士兵,由于天生怕打炮,慌乱之中,不加瞄准就放出了一炮。德军阵地在东北方向,而他打的炮弹却飞向了西北方向。炮弹一出膛,这位士兵就失声叫道:“我的炮弹打偏了!”…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可见,拿破仑的失败也有一个发展过程。问题是,他到底在什么地方迈出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的一步呢?笔者认为,正是他在1807年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签订的提尔西特和约,成了他的政治生命及其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成了他在莫斯科失败的起点。现仅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马林果战役打响后,法国军队受到澳大利亚军强大有力的抵抗,只剩招架之功 拿破仑精心筹谋的胜利眼看就要成为泡影 , 。 正在法军败退之际,拿破仑的将领德撒带着大队骑兵赶到,停在拿破仑站着的山坡附近。队伍中有一个小鼓手,他是德撒在巴黎街头收留的流浪儿,在埃及和奥国战役中一直在法军中作战。 当军队站住后,拿破仑朝小鼓手喊道:“击退兵鼓。”这个小孩却没有动。“小流浪汉,击退兵鼓!” 孩子拿着鼓槌向前走几步,朗声说道:“啊,大人,我不知道怎么击退兵鼓,德撒从来没有教过我。但是我会击进军鼓,是的,我可以敲进军鼓,敲得让死人都能排…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笔者在报刊上看到一篇题为《我的炮弹打偏了》的短文,内容很有趣,读后引发了自己对一些教育问题的思考。那篇仅有几百字的短文,讲的是这样一个真实而又奇特的故事:在1916年4月的凡尔登会战中,法军炮兵由于战备不足,在实力雄厚的德军炮火狂轰下伤亡惨重,指挥官便临时抽调了部分后勤人员充当炮手。其中有位胆小的士兵,由于天生惧怕打炮,慌乱之中,未加瞄准就放出一炮。德军阵地在东北方向,而炮弹却飞向了西北方向。炮弹一出膛,这位糟糕的士兵就失声叫道:“我的炮弹打偏了。”当时,法军阵地的弹药所剩无几,这种几乎…  相似文献   

11.
<正>1试题呈现(福建中考第23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任务:测量一个扁平状的小水池的最大宽度,该水池东西走向的最大宽度AB远大于南北走向的最大宽度,如图1。工具:一把皮尺(测量长度略小于AB)和一台测角仪,如图2。皮尺的功能是直接测量任意可到达的两点间的距离(这两点间的距离不大于皮尺的测量长度);测角仪的功能是测量角的大小,即在任一点O处,对其视线可及的P,Q两点,可测得∠POQ的大小,如图3。  相似文献   

12.
<正>1轨迹为点例1已知平面α∥β,直线l?α,点P∈l,平面α,β之间的距离为8,则在β内到P点的距离为10且到直线l的距离为9的点的轨迹是().A.一个圆B.两条直线C.两个点D.四个点解析设Q为β内一动点,点P在β内的射影为O,过O,l的平面与β的交线为l′,所以PQ=10,所以  相似文献   

13.
习题课是学生理解、掌握、巩固课本知识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题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如何上好习题课?特别是初三毕业学期的复习习题课到底如何上才更科学、有效!结合自己上的一堂公开课“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例,谈谈自己的一些作法:“五步曲”第一步【课前小测导出基本目标】1.☉O的直径为10,圆心O到点A的距离为4,则  相似文献   

14.
拿破仑统领着他强大的军队,在欧洲大陆上连战连捷,所向披靡。然而,他的暴力,与他的武功—样,已是路人皆知。一天,拿破仑站在刚占领的城市的大街尽头,看着大街上依稀晃动的几个民众的身影,他下了一个决定:要为攻城时牺牲的士兵报仇!要将全城所有十八岁以上的男女枪毙!消息传开,全城一片哭泣之声。就在这个紧要关头,一个十五岁的小男孩竟然挺身而出,走进拿破仑军队的驻地,说自己要见拿破仑。拿破仑  相似文献   

15.
<正>本文就椭圆中是否存在一般性"对偶元素"和证明"椭圆幂定理"作一探究.为行文方便,现给出一般性"对偶元素"的定义如下:在椭圆中,点O1是椭圆直径Q1Q2所确定直线上任意一点(除原点外),若直线l与直径Q1Q2的共轭直径P1P2平行,点O1与直线l在椭圆中心的同侧,记点O1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为d1,记直线l与直线Q1Q2的交点T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为d2,且d1与d2的乘积为直径Q1Q2一半长的平方,则称点O1与  相似文献   

16.
如图1所示,一根粗细不均匀的木杆,重心在O点。在O点支住木杆,木杆恰好平衡。如果在O点处锯开,这两截木杆的重量相等吗? 有的书的解答是“乍一想,两截木杆应当相等(注:应是重量相等)。实际上,木秆平衡是以O点为转轴的力矩平衡。由于力臂不等,所以两截木杆的重量并不相等。”而通常的解答则是:如图2所示,以O点作转轴木杆平衡时,由于粗段的重心O′离O点近,细  相似文献   

17.
波形图象问题几乎是年年高考必考内容,而且年年有新意.判断机械波形图象中某质点的开始振动方向问题学生常易出错,必须引起重视. [题目]一简谐横波的波源在坐标原点 O处,经过一段时间振动从O点向右传播20厘米到Q点,如图1所示.P质点离开O点的距离为30厘米,试判断P质点的开始振动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座大山的两侧有两个村庄,一个在A处,一个在B处.有一天,一个村民想测量一下A村到B村的距离,你能帮助他想一个好办法吗?我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看这样行吗?"他走上讲台,一边讲述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寻找幸福     
自灵魂在世界上游荡之始,人类便开始努力寻找着幸福。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与草木之所以相异,就在于他对幸福始终有一种态度。他向往幸福,他把亲身经历的种种苦难,都当做途中的事。他感到幸福在远方,他的视线永远牵挂在远方。他那瞬息生死的身躯,永远被安放在途中,被用来测算他与幸福之间无可测算的距离! 那么,究竟何为幸福,使他不曾停止自己的脚步,不曾改变最初的执著,望着远处,一步步地找寻幸福……他来到了清幽明净、远离尘世的桃花源,走过条条阡陌,寻着缕缕炊烟,他停在了一户人家的院外,看着院中老少皆乐、怡然…  相似文献   

20.
徐州彭城老年大学开学那天,校园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老同学们凑在一起,兴奋地拉着攒了一个假期的呱儿。一些陌生的面孔聚集在招生处,详细咨询适合自己的专业、课时安排等问题。一位六十多岁、两鬓斑白的老人吸引了我的视线。他怯怯地站在工作台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