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看待通俗小说问题上,后现代主义不再像古典主义那样把通俗小说当作严肃小说的附庸,也不再像现代主义那样压抑通俗小说,逼迫其作为“地下经典”在读者中间广为流行,而是开始正视通俗小说的存在,试图消除通俗小说与严肃小说之间的对立,把通俗小说看作是一种以人为创作主体的以“大众”为阅读客体的“类型”小说。  相似文献   

2.
现代通俗小说文体的变化自身有一条途径。清末民初在“新闻体”和“翻译体”的影响下,现代通俗小说文体完成了一次改造;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新小说”等文体的影响下,现代通俗小说再一次完成了改造。在这一次改造中,张恨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张恨水小说文本分析的角度论述这次通俗小说文体的改造过程,尤其要注意其三方面文学史意义:张恨水小说接受了“新”元素,核心的内容是写人;尽管引新入俗,但他的小说还是通俗小说,他努力追求小说的商品效应和市场效应;张恨水小说的“引新入俗”实际上完成了现代通俗小说创作文体的又一次改造。  相似文献   

3.
<正> 前些年我国的通俗小说出现过前所来有的繁华景象。繁华使高雅文学难堪,繁华令文坛喧嚣。通俗小说却在一派繁华景象中,常常经受看冷落与热情、崛起与危机,困扰与兴奋、苦闷与激动的缠绕。这是通俗小说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学现象。 通俗小说热兴起之初,武侠题材作品畅销一时,终因荒诞不经、简单幼稚、缺乏回味而让位于言情小说,一时又掀“琼瑶热”。琼瑶小说写尽了男女青年恋情百态,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让那么多人去表演恋情,难免显得天地狭窄,给人有似曾相识之感。于是“琼瑶王国”的没落结束了言情小说热…… 武侠和言情题材的通俗小说相继跌落,暴露了通俗小说的严重缺陷和潜伏着的危机,也引起了通俗小说界的密切关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86年夏举行了  相似文献   

4.
<正> 张恨水一生创作了一百二十多部小说,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而且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了许多精辟的创作主张。这些理论主张犹如没有珠串的线珠一样散落在其序言、后记、回忆录中。因此,系统地研究张恨水的小说理论,对全面认识“张恨水现象”以及指导当前的通俗小说创作均有其重要的价值。一、“小说就是小说”:小说史上的科学命题。如果说高尔基的“文学即人学”揭示了文学的“个性”,那么,张恨水的“小说就是小说”则揭示了小说的“个性”。张恨水不止一次地强调:“小说就是小说,并不是历史”,“与布告有别”,“与教科书也有别”。“吾作小说,令人读之而不否认其为小说。”  相似文献   

5.
经由否定性的排除,可以走出“通俗小说”的概念误区。“通俗小说”不是“不严肃小说”,不是“不高雅小说”,不是“不纯的小说”,不是“缺乏艺术性的小说”。“通俗小说”与“非通俗小说”的区别在类别的不同,而没有美学价值上的高下与尊卑。  相似文献   

6.
通俗小说的概念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由否定性的排除,可以走出“通俗小说”的概念误区。“通俗小说”不是“不严肃小说”,不是“不高雅小说”,不是“不纯的小说”,不是“缺乏艺术性的小说”。“通俗小说”与“非通俗小说”的区别,在类的不同,而没有美学价值上的高下与尊卑。  相似文献   

7.
论文以20世纪40年代左翼文艺界眼中的“都市文学”为对象,讨论左翼文艺与城市通俗小说之间牵涉到的复杂情况。此时,所谓的“都市文学”与以农村为中心的解放区通俗小说相比,显然具有不同性质。论文主要通过堪称“小市民小说”的《虾球传》,探讨在40年代后期“一体化”的文学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对“都市文学”的态度和他们所设想的“都市文学”的理想以及评价尺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文系陈大康副教授出版专著《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湖南出版社,24.8万字) 本书论证了明清通俗小说兼为精神产品与文化商品的双重品格,指出同时服从文学演进与商品交换、流通规律,是其运动方式异于其他文学体裁的重要原因。在勾勒通俗小说发展轨迹时,改变了沿用已久(?)“社会——作家——作品”的分析方法,以及将作家作品分析串连组合的小说史撰写惯例,构建了作家、读者、理论、出版与官方文化政策共同制约小说发展的研究模型,并强调整体运动规律及其内部有机联系的把握,从而较圆满地解释了一些过去未曾寻得答案的文学现象(如明初至叶近两百年的创作空白等)。此外,在小说研究领域引入定量分析,也是本书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雅俗是中国文学史上两种不同的审美形态,雅俗之间互动砥砺,构筑了中国审美意识变迁的深层动力机制。明清文人参与编创或创作通俗小说,使得小说形式愈发整齐,语言愈发雅致,结构愈发讲究,诗文点缀愈发用心,思想情感之寓意愈发受到重视。明清通俗小说经历了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的进阶,达到古典文学创作巅峰,近代小说观也随之产生。李明军的《从书坊到书斋——明清通俗小说的雅化研究》以明代至清代嘉庆中期为研究时段,探讨明清通俗小说雅化的嬗变历程和文本呈现,开创了明清通俗小说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小说评点是一个特殊的场域,评点者、小说和读者构成一个立体流动的三角结构,交错着不同的审美趣味。金圣叹评点《水浒传》,对于作品、读者以及作为评点者自己都有所定位,并真实呈现出评点者在雅与俗之间的游走,从而形成了一个连接文人与通俗小说、文人趣味与大众趣味的场域,反映着晚明这一历史时期中文人雅文学与大众通俗文学之间的沟通与拉锯。  相似文献   

11.
【文体概说】明代小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才充分显示出它的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地位,在文学史上,取得了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的地位。明代小说按文体总的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通俗小说两个系统。其中文言一支大体上是依循“志怪”和“传奇”的两种格局,注重于满足士人的审美情趣,几乎没有产生对小说创作有重大影响的优秀作品。所以相对来说,有明一代,实际上是白话通俗小说的天下,它的发展和成熟,造成了小说真正繁荣的局面。明代小说可分为四大类:以《三国]义》为代表的历史]义小…  相似文献   

12.
<正> 由《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和原《赣江文学》编辑部联合主办的“通俗文学论坛”征文评奖,于今年7月在赣州揭晓。 此次征文开始于1988年底,旨在围绕通俗文学的历史和现状,从理论上进行扎实而富有新意的梳理、探讨,倡导通俗文学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和艺术水平,并沿着健康的方向继续发展。征文共收到全国各地来稿数十篇。主办者评定《论小说“通俗”与通俗小说》(伦海)、《从小说的演变看通俗小说的正宗地位》(万陆)、《新派武侠小说渊源与魅力初探》(罗岗)、《当前侦探小说的误区》(李意清)、《文学的俗性和通俗文学》(顾智敏)、《商埠文化与通俗文学》(周海波)等6篇获“优秀论文奖”;《雅俗共赏:一个文学乌托邦口号》(周启志)、《通俗小说的价值形态三题》(魏家骏)、《我看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通俗小说有很大一部分是“世代累积”而成的,在这些作品的成书过程中,文本是具有开放性的,在不同时代经由多人不断修订而日益完善。其实,在这些“世代累积”型作品基本定型之后,这种文本开放性依然存在,这个阶段的文本开放则是藉由小说评点来实现的。小说评点者在评点过程中同时承担了文本创作者、文学鉴赏者和理论批评者三种角色,他们对于作品文字的增删修订、对作品主题的重新解读以及对作品文学理论角度的进一步阐发,不仅使通俗小说在文本上逐渐成熟,而且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赋予了其深刻的理论意义。可以说,小说评点不仅维持了小说在累积阶段所固有的文本上的开放性,还实现了读者接受领域的文本开放。  相似文献   

14.
现代小说史的写作中,对现代小说发展历史面貌、通俗小说的容纳、涵盖问题有不同的认识:一种是视五四小说为自足的系统,拒绝或部分容纳通俗小说;另一种是认为雅俗相加才是“现代小说”,致力于独立通俗小说发展历程的勾勒;还有一种是强调雅俗对峙的“整体”现代小说特征,力图描绘雅俗互动与融合。这些小说史都存在一些问题,如雅俗二元对立模式,站在精英文化立场评价通俗小说等。  相似文献   

15.
从晚明开始,由于文人介入小说创作,融入了文章的理念和写法,带来了通俗小说的文章化发展趋势,在清前中期形成了一族具有文章写作技巧和寄托言志功能且适合案头阅读的小说群落,我们姑且称之为“文章体”小说。“文章体”与“说书体”小说相颉颃,成为清代小说的重要一翼。“文章体”小说的产生印证了文体发展的规律:每种文体在低级发展阶段都会努力融合借鉴其他成熟文体;“文章体”的产生也表明通俗小说立场和核心价值的雅化转变,昭示着与传统“说书体”迥异的文章化小说美学范式的崛起。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市井”色彩,老舍小说创作中的“京味”和幽默,较为典型地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通俗”倾向。他们的这种倾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拨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的低级“媚俗”之趋,而且也代表和展示着中国现代非通俗小说创作雅俗相化的两种基本方式——即在脱俗中通俗和在通俗中脱俗。  相似文献   

17.
才学小说“讲故事”,但又不仅仅“讲故事”,有时甚至“故事”让位于“学问”,其小说观念偏于“子部”传统.才学小说善于铺张写物,多用“透顶之法”,与赋体文学颇为接近.才学小说的表现手法,与乾嘉汉学的两个路径遥相呼应.以学术的思路写通俗小说,不失为一种别致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看待通俗小说问题上,后现代主义不再像古典主义那样把通俗小说当作严肃小说的附庸,也不再像现代主义那样压抑通俗小说,逼迫其作为"地下经典"在读者中间广为流行,而是开始正视通俗小说的存在,试图消除通俗小说与严肃小说之间的对立,把通俗小说看作是一种以人为创作主体的以"大众"为阅读客体的"类型"小说。  相似文献   

19.
<正> 文学新时期中骤然崛起的通俗小说令人猝不及防。言情、武侠、侦破……等题材的通俗小说夹裹着大量的情杀、凶杀、奇案、艳案潮涌而至,这些文坛上匆匆来去的过客,在很短的时间内领尽“风骚”便相继衰微。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文学现象,对此社会舆论反映强烈。社会学家说社会犯罪率的增长与阅读通俗小说有关,  相似文献   

20.
当新时期文学以其迅猛而不可遏止之势发展到了1987年前后的时候,敏锐的读者便会觉察到在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种大不同于以往的创作倾向:这就是文学日益走向了世俗化。许多作家似乎都对自己的审美意识作过从宏观到微观的调整,从以往注重表现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层面转向芸芸众生的世俗生存的层面,“世俗”之实日益取代“理想”之境,“本真生存”也一天天地替代着“幻想浪漫”。这种世俗化倾向的主要表现就是一些被人称为“新写实小说”的文学作品。这种小说的“新”正在于它的作家是从世俗生活的角度来全力反映人们的世俗生存,抒发人们的世俗情感,展示他们的世俗精神境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