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人最早能阅读到的近代中文新闻纸,是清咸丰三年(1853年)香港出版的《遐迩贯珍》。在过去的新闻史著作中,多有把香港《退迩贯珍》说成是麦都思主编,其实是其子麦华陀主编的。这个史实,亲眼看着《退迩贯珍》创办并深知内情的王韬几次都明确地记  相似文献   

2.
现有各类新闻史著对《循环日报》创办者问题的叙述多模糊不清,甚至存在明显讹误。其原因主要在于研究者未能深谙《循环日报》的创办由来和不明了中华印务总局与《循环日报》的具体关系有关。集参股资助团体性质和从事实际印刷业务于一身的香港中华印务总局是《循环日报》的创办者,也是《循环日报》的实际股东和领导机构。而作为发起和参与创办《循环日报》重要当事人之一的王韬和《循环日报》之间,只是一种聘任关系。以往笼统提王韬创办《循环日报》的说法并不确切。  相似文献   

3.
世界新闻通史研究的一个突破──评张昆的《简明世界新闻通史》胡武传统的新闻学研究,一般划分为新闻史、新闻理论及新闻业务三大领域。而新闻史又被解析为中国新闻史和外国新闻史两大部门。历来这种中外分开研究新闻史的格局,有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割...  相似文献   

4.
董涛 《青年记者》2012,(17):75-76
王韬(1828~1897)是著名的思想家,是第一份中国人独立掌管的报纸《循环日报》的创办人.对其思想进行研究,对了解其历史作用大有裨益. 翻译经典,游历欧洲,睁眼看世界 21岁时,王韬赴上海,协助翻译宗教和科学书籍,广泛接触西学,完成《尚书》等英译;后又协助翻译《诗经》和《易经》.后来王韬去英国继续译书,并到牛津大学作学术演讲,成为第一个登上该讲坛的中国人.王韬还游历英、法、俄等国,深入接触了西方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从欧洲回国后,王韬完成了《法国志略》和《法国战纪》的撰写.王韬用最详尽的材料,打开了国人看世界的窗口,并第一次对西方的税务、国债、银行、商务、邮政做了全面、系统、细致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从马礼逊、王韬到金庸、郭超人,由近百位新闻传媒人物组成的“浮雕墙”呈现在笔者的眼前--这就是《中国新闻传媒人物志》(十辑)丛书留给人的第一印象。该丛书的时间跨度涵盖清末民初以来中国新闻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何等的大气磅礴。传媒人物各自的职业生涯串连在一起,组成了中国新闻史的脉络,形成了中国新闻史的倒影。同时,这些视野广阔的新闻传媒人,勇敢地担负起记录历史,振兴中华的崇高职责,他们的精神成为照耀当代记者职业历程的火把。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新闻史研究中强化"本体意识"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5月,在"中国新闻史学会换届暨98全国新闻史学术研讨会"上,宁树藩先生在题为《新闻史研究的前瞻》的发言中首次明确地提出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曾引发学界关于新闻史研究本体与特性的讨论与反思;2007年3月,《新闻大学》(春季号)的"中国新闻史研究现状笔谈"专栏,五篇讨论稿中有三篇又不约而同地论述到了中国新闻史特性和本体论的问题。宁先生看到《新闻大学》的讨论,感到非常高兴并且很乐意把他新近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些思考,借此讨论而公之于众,以便和全国同行共享。宁老师的观点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他亲笔所撰的关于新闻史研究"本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回顾,这既是他本人研究心路的记录,也可以作为中国新闻史教学和研究的简短历史过程看;另一部分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新闻大学》编辑部委托博士研究生郭丽华对宁先生所作的访谈。现将这两部分内容刊载如下,以供同仁了解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丁淦林教授长期从事新闻史与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教学上先后为本科生、硕士、博士生开设并主讲《马列著作选读》《中国新闻史》《中国新闻史专题》《中国新闻史研究》《新闻史论著阅读与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等多门课程,并作为研究生导师先后带教过30多位硕士生或博士生,为中国新闻教育事  相似文献   

8.
美国新闻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四种: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批评式研究、传播学派的研究。本文所比较的两本书《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以下简称《美国新闻史》)和《探索新闻——美国报业社会史》(以下简称《探索新闻》)分别运用了解释性研究和传播学派的研究。本文选择两本书关于公共关系兴起阶段的研  相似文献   

9.
海外华文新闻史———未曾穷尽的研究课题———《海外华文新闻史研究》序□方汉奇王士谷著《海外华文新闻史研究》一书即将付梓。这是作者继主编完成一百万字的《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之后整理出的一本论文汇编。内容有关于海外华文报刊宏观的或微观的论述,也...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究竟谁是最早运用通讯体裁的记者?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最早运用通讯这种形式进行写作的,大致要算是第一个新闻记者王韬了。”另一种说法是:“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运生为始”;或者说通讯体裁是黄远生“首创的”。有的文章则又把黄远生的通讯叫做“报刊通讯体裁的雏形。”主张王韬说的理由是:“王韬曾两次到好几个资本主义国家游历,掌握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在1870年普法战争进行期间,他亲身目睹战争情况,执笔写成《普法观战记》一书。后来去日本,又写了《扶桑游记》。这新鲜的见闻,开阔了中国读者的眼界。”据查,《普法观战记》实为《普法战记》。普法之  相似文献   

11.
黄俭 《新闻记者》2002,(8):44-45
《上海当代新闻史》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研究员马光仁继《上海新闻史》出版4年之后的又一部新闻史著作 ,62万字 ,2001年10月仍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新闻界前辈王维在为该书所写的序是这样夸他的 :“当代人写当代史难 ,写当代的新闻史更难。……马光仁同志在主编《上海新闻史》之后 ,抓住思想越来越解放的大好机遇 ,奋勇前进 ,历时四年 ,做了大量工作 ,克服了许多困难 ,终于完成了《上海当代新闻史》的编撰任务。”1996年 ,他的第一本79万字的《上海新闻史》(1850~1949)一出版 ,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全国…  相似文献   

12.
霍福红 《青年记者》2012,(18):106-107
我国学者对新闻史的研究大多是根据历史学的年代划分进行断代史的逐期研究的.中国的新闻事业有1200年以上的历史,而新闻史的研究则只有不到100年的历史.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附在《上海闲话》一书内出版的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是我国最早的地方报刊史著作;1924年在美国纽约用英文出版的王英斌的《中国报刊的兴起》是我国第一本全面介绍中国报业发展过程的新闻史著作;1927年9月在上海出版的蒋国珍的《中国新闻发达史》,是我国第一本通史型的新闻史著作;而同年11月在上海出版的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则代表了上个世纪上半叶的新闻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曾多次再版并有外文译本,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周军 《新闻实践》2012,(1):75-76
由浙江大学张梦新教授等撰著的《杭州新闻史》近日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继2009年编就《杭州新闻百年史纲》之后,又一部从古到今全景式展示杭州新闻史的力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闻史学会首届学术研讨会,1992年6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广播学院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7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50多篇。会议期间,举行了三次大型学术报告会。先后有40多人次作了专题发言,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对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回顾与总结。主持这次会议的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方汉奇教授在题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报告中,全面回顾了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发表以来中国新闻史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史学会首届学术研讨会,1992年6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广播学院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7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50多篇。会议期间,举行了三次大型学术报告会。先后有40多人次作了专题发言,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对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回顾与总结。主持这次会议的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方汉奇教授在题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报告中,全面回顾了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发表以来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历程及其所取得的成果。他说,中国新闻史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27年到1949年,是其奠基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先后出版的各种类型的中国新闻史著作不下50种。其中,戈公振的  相似文献   

16.
新闻史研究未尝不可以很有用,尤不乏现实关怀。闻听我从历史学转入新闻传播领域,朋友们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或许有望改善拮据的经济状况,对养家糊口不无小补;忧的是在新闻学科里,能干点啥?继续做新闻史?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咋还搞那些东西,既与现实渺不相涉,又对学生将来进入媒体工作没  相似文献   

17.
关于本科新闻史教材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丽 《新闻界》2006,(4):122-123
从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和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在普通文科中增设报学系开始算起,中国的新闻研究和新闻教育已走过了80多年的历程。最早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专著是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对外国新闻史的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今天,中国很多高等院校新闻专业的学生所使用的新闻史教材主要有下列几种:高等教育出版社:丁淦林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史》、张允若的《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和《中国新闻传播史》…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一世纪中国新闻史研究领域有两本山峰之作,一本是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另一本则是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前者虽不是第一本新闻史著作,却是新闻史研究的第一次重大意义的突破,标志着中国新闻史走上整体的、系统的研究轨道,后者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中国新闻通史著作,被誉为中国新闻史学成果的集大成者。篇幅之宏大、材料之厚实、内容之丰富、方面之细致、建构之完整,在同类著作中达到先进水平,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最新重大突破。 正如河有源头,细流不涓,才能成浩荡之势,中园新闻史研究这条大河,…  相似文献   

19.
王韬生卒日期补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所刊“王韬卒年月日考实”一文,运用《申报》材料,以证王韬死于1897年5 月24日之不诬,读来受益匪浅。唯文章所用材料仍属间接,而对王韬辞世之日期,史料本有明确记载。今拟踵武前文,稍事补充,俾资完善。疏漏之处,请方家察而教之。  相似文献   

20.
拙文《王韬报刊活动的几点考证》(见《新闻研究资料》1981年第4期)中,在论及王韬没有担任过申报总编纂时,曾谈到“他逝世于1897年秋季,但申报这年秋季和冬季以及1898年春季的报纸上,均未登载王韬去世之消息及任何有关记述他的文字。如果王韬真为申报总编纂,该报在其去世时断不会毫无反响”,以此作为王韬并未担任过申报总编纂的旁证。最近有同志认为王韬病逝于1897年夏季,而不是秋季。如果王韬去世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