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东滩初中视导时,我们发现学生的作文上错别字比较少。他们究竟是怎样帮助学生减少错别字的呢?听老师们说:“要想学生少写错别字,教师自己必须先注意,要把正确的字教给学生,教师写错了,学生也会跟着写错。”这话很对。我们在别的学校就看到过这种现象:语文老师在黑板上把“欺骗”错写成“期骗”,学生在笔记里也就写成了“期骗”;物理老师把“电量”写成“电(?)”,学生的作业里也写了“电(?)”。东滩初中的校长告诉我们:“过去我们总是强调语文老师要注意消灭错别字,语文老师也的确做了不少  相似文献   

2.
教学“竹”字时,经验告诉我学生容易把第五笔“横”写成“横钩”。为防患于未然,我指导学生一笔一画地写,写到第五笔时特意强调这一“横”要写得笔直,丝毫不提“横钩”二字,以防误导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然而,作业收上来仍有学生写错。  相似文献   

3.
趣味记字     
祖国的文字特点是方块字 ,并且每个字的笔画数、笔画名称不同 ,形近字相似点我 ,造成我们在书写汉字时 ,好写错字。其实 ,我们只要采用一些特殊记字的方法 ,就能改变这一状况。一、形象记忆法我们在写“跳舞”、“舞蹈”的舞字时 ,易把“舞”字写成“”或“”即少写一竖或少写一横。你想 ,我们在跳舞的时候 ,两人一对 ,不正好是四条腿吗?因此 ,“舞”字里有四竖 ,四竖下面的一横不就是跳舞的地面吗?又如“叔”字易写成“”字 ,左上角是一个“上” ,左下角是个“小”。您想 ,比你爸爸年龄小的男子不就是你叔叔吗?二、理解记字法“蒙…  相似文献   

4.
唐帅彬 《文教资料》2011,(36):105-107
敦煌写卷里“日”和“日”二字字形常混淆。即“日”常写成扁形,“日”常写成瘦长形。大家可能认为这是书者下笔随意.加之“日”“曰”区别本来不大.所以才混淆的。可是笔者不这么认为。笔者认为“日”“曰”混淆。“日”写成扁形,“日”写成瘦长形是有理据的,甚至是更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半鲁相请     
张爱勤 《广东教育》2006,(11):68-69
鲁、曾、暖这几个字看起来很容易写.但是学生真正写起来却容易出错.主要原因是他们常把这几个字中的“日”写成了“目”。我在批改作业过程中常帮学生改正,但却避免不了它们下次还犯同样的错误.比如将“风景旧曾谙”抄过默写过几次之后.“曾”字的“日”字底还是会被他们写成“目”字底。  相似文献   

6.
浅说通假     
通假字是通用字与假借字两个概念的简称。通用字,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可以通用的汉字而言。它包括异体字、古今字、同源字、繁简字。异体宇,这很好理解。几乎每个汉字都有两种以上的写法,象“杯”字可写成“盃”“桮”“杯”三种形式。有的汉字甚至多达二十多种写法。如“炒”字,竟可写成“(鬲芻)”“煼”“(取火)”等三十种形体。异体字的通用是不须赘述的。古今字,是汉字发展史上先后产生的通用字,如“县”就是“悬”的古字。“县”在金文里的形体,正象一颗人头倒挂在一根木桩上,造成悬挂的样子。以后有了郡县制,“县”又表郡县的“县”了。后人为了区别“县”的这两个意思,于是在“县”字下加个“心”,写成“悬”,用以专  相似文献   

7.
怎样才能避免出现错别字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统称。错字是指写错了笔画的字,它严格说来不能称为字了。如:把“低”写成“”,把“染”写成“”等。写别字是指因形近或音近(同)而把甲字写成了乙字。如:把“迁徙”写成“迁徒”,把“刻苦”写成“克苦”等。出现错别字...  相似文献   

8.
一撇一捺就写成了个“人”字,但这一撇一捺写起来很有讲究:通常在米字格或田字格中,一撇插笔要执中求正,行笔要稳,一捺与撇的搭配要匀称,这样写出的“人”字才端正。历史上很多人没有把这个“人”字写端正,如秦桧、汪精卫都把它写歪了,留下千古骂名。  相似文献   

9.
以前,我在上数学课时,为了方便起见,习惯于把一些字随便简化,例如:把“数量”写成“(由攵)(?)”,把“解”字写成“觧”字,把“答”字写成“荅”字等等。学生年龄小,模仿性强,在做数学应用题时,不少学生最后写答案把答字也写成“荅”字,一本课堂作业本上连续出现几十个“荅”字,造成了不良后果。我认识到作为  相似文献   

10.
质疑两则     
一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积累·运用四》的读读背背题里有这样一句话:“青山有幸埋忠骨摇白铁无辜铸佞臣。”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第59页上则这样写着:“‘青山有幸埋忠骨摇白铁无辜铸仅妄臣’是题写在杭州岳飞墓前的一幅对联。”我认为《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这句话存在着两个非常明显的错误。错误之一是将“佞”字写成了“仅妄”字,遍查《新华字典》、《现代汉词词典》等常用语文工具书,均无“仅妄摇”字。十分明显,“仅妄”字即使不是一个错字,也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生僻字。《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内容当然应该与教科书上的…  相似文献   

11.
对错别字进行分析,目的在于“防患于未然”,着眼点应放在预防上,防重于纠。那么,怎样防止学生少写或不写错别字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个方法。1.根据字音特点记字形有些字字形相似容易混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字的声母和韵母区别开来。如“今-令”,这两类字容易混淆,但是只要记住声母是“L”往往都可写成“令”,如“铃、岭、怜”;那么其余的都写成“今”,如“吟、念、贪”等。还有的字可用韵母来鉴别,如“舀-陷”很相似,韵母是“āo”应写成“舀”,如“稻、蹈、滔”;其余的只能写成“陷”,例如“焰、陷”等。2.利用形声字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一、不能要求学生背词语解释很多老师要求学生一字不落的背词义解释。当学生把“花衣裳”的“花”解释为“衣服的颜色有很多种”时,老师认为是错误的,必须写成字典里的解释“颜色杂”。这背离了教材及“大纲”的精神。语文教材不要求背词的解释,“大纲”对词语的要求是...  相似文献   

13.
杨修在曹操手下当主簿。一天,陪同曹操外出,从曹娥碑下路过,看见碑背上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你知道这碑文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要说,让我再想想。”又走了三十里,曹操才对杨修说:“我已经理解了。你把你想到的答案写下来,看看是不是和我写的一样。”杨修应允,就写道:“黄绢是色丝,写成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写成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子,写成一个‘好’字,齑臼是受辛之物,  相似文献   

14.
“舀”与“臽”常给一些字做偏旁,如“稻、掐”等。因为“舀”与“臽”字形相近,有些同学往往把该写“舀”的地方写成“臽”,或者两者混为一谈。怎样才能将这两个偏旁写准确呢?  相似文献   

15.
学生写錯别字的原因,大家讲过不少,这里我也想谈两点。第一,学生识字过程中,最初学到的一些字,往往是最常用的字,日常运用机会比较多,掌握也就此較牢固,通常不大会写錯。但是,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同音字、形近字、偏旁部首相近的字不断出现,如果在教学中对那些字的音形义讲解不清,就容易产生因字形相近而混淆写錯別字的情况。譬如,“我”字在教材中出现比较早,运用机会也比较多,学生对这字的印象就比較深,就写得正确。以后教“式、代、武”等字时,如果不把它們的音、形、义讲解清楚,突出它們与“我”字的字形差别,学生就很容易在斜钩上加上一撇;而“浇、烧、绕”等字又可能受“我”字的影响,在上面多写一点。“农”“衣”两字,教材中也出现較早,以后学“长、喂、展”等字有可能受它們的影响而多写一撇。又譬如,三点水旁(氵)的字比較多,此較常用,学生有时就会把二点水旁(冫)的字(如冻、冷、凛等)也写成三点水;宝盖  相似文献   

16.
美丽的错觉     
新年伊始的一段日子里,每当写日期我常常把“九九年错写成“九八年”。每次,当我悠忽一惊既而摇着头涂改时,我的心都会不由得一阵阵地悸动起来。这正如一些人常常嗟叹的:小时候盼望着过年,而现在却怕过年。这一个“怕”字道出了多少韶华不再拥有者的空落与无奈呀!每...  相似文献   

17.
在新旧版本初、高中教材及其教参中,对“混和物”一词中的“和”都写为“和”,而不是“合”。许多人著文强调“混和物”中的“和”,决不能写成“合”。否则,以错别字论处。我查了几本词典、字典、辞典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说的错别字 ,包括两种情况 ,即错字和别字。错字 ,指把这个字的字形写错了 ,书上、字典上没有这个字形。如把“武”写成了“武”。别字 ,指的是该写这个字的时候 ,却写成了那个字。如把“川流不息”写成了“穿流不歇” ,其中的“穿”、“歇”字形虽然没有错误 ,但用错了地方 ,导致词语的意思发生了大变化 ,这就是别字。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几乎每节课都与汉字打交道 ,但为什么还写错别字呢 ?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 ,之所以学生会写错别字 ,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 ,即汉字方面和小学生方面的原因。由于汉字字数比较多 ,结构复杂 ,有些字的构…  相似文献   

19.
刚开始教学“落”时,只有少数学生把它写成左右结构,后来学了“满”以后,许多学生对“落”和“满”的结构混淆不清,有的把“落”写成左右结构“淳”,有的把“满”写成上下结构“赫”。究其原因,是这两个字都有“艹”和“氵”,但它们的书写顺序不同,“落”要先写“艹”,“满”要先写“氵”。学生稍不注意,就把顺序写反了,如果又把其中一个部件写大些,  相似文献   

20.
今日,翻阅《课堂写真集》(我把自己的教学日记美其名曰“课堂写真集”),发现我在教《暖流》一课中“滕王阁”的“滕”这个生字时,对三届学生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法,收到了三种不同的效果。前年教“滕”,我先是工工整整地把它写在黑板上,然后对学生强调:不要将此“滕”写成彼“腾”。批改完作业,发现全班62名学生有27人将此字写错,错误率达43.5%。其中,多数是把“滕”写成了“腾”,小部分是把“滕”字右下的部件写成了“水”。过后,我反思这么多学生出错的原因,觉得是自己上课强调、比较得不好,加重了学生的前摄抑制,使学生对两个字产生了混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