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致远是公认的元曲大家,曾瑞声望虽不及之,亦同样驰誉元曲殿堂.二位散曲创作既呈现出题材丰富,内蕴悲情的共同特征,又有因各自出身、经历、价值取向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概而言之,马致远散曲主要表现失意儒生的牢骚悲愤,曾瑞散曲多是抒发市井平民的潇洒放荡.马,曾可看作元曲两个不同创作群体的代表,也从侧面折射出元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2.
关汉卿、曾瑞分别为元散曲第一代、第二代"悠游市井"的代表作家,他们创作了大量青楼题材散曲,既呈现出与著名歌妓密切交往和对妓女人文关怀的共同特征,又因各自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不同而造成差异。概而言之,关汉卿式的"玩世"与曾瑞式的"警世"折射了元代文人悲剧性命运的共同实质。  相似文献   

3.
马致远是元代散曲重要的代表作家,综观近年来对其散曲方面的研究,论者多局限于“诗情”、“画意”、“意境”等艺术特征的分析,本文从“就近取物的设境”、“方位切换的视角”、“重趣的场景追求”这三个被人忽略的细微艺术特征切入,再次探讨马致远的散曲艺术,感受其散曲无限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马致远的散曲以一种含盖高妙深远的意境,超然物我的气韵,典雅清丽、自然本色的风格的悲情覆盖其中,从而也因此更加动人心性,在中国文学史上更具光彩。  相似文献   

5.
马致远是一位久负盛名的元曲大家,尤其在散曲创作方面成就更高.他的散曲具有感士不遇的主题,涵虚浑化的意境和旷达清丽的艺术风格,作品数量也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6.
散曲是中国文学的一支重要支流,它的出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维度。马致远可以说是写作散曲的典型作家,他的一生展现了元代文人的基本命运。但是少数民族作家贯云石却是散曲创作的一个特例,他与马致远有相同而又不尽相同的心灵归宿。文章在研读马致远与贯云石散曲的基础上,从散曲精神方面比较二人的同而有异的心灵指归,从而展现了元代文人的内心之苦。  相似文献   

7.
马致远(1250~约1321),以字行世,名不详,晚号东篱,大都人。他是元代著名杂剧家,也是元代创作最丰富的散曲家之一。今存小令115首,套数22篇,总计130多首。元末明初贾仲明吊马致远的《凌波仙》云: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  相似文献   

8.
马致远散曲中的叹世归隐主题反映的是特定时代中下层文人的现实人生大退却。其叹世、愤世是基于对现实人生困境的深刻体验和对生命时间的无限感伤,以至于最终将儒家传统价值体系完全消解了。马致远晚年在其自然田园生活中,找到了他的理想世界,这种精神皈依是通过审美超越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马致远散曲作品中的叹世、咏史、归隐主题使历来评论家对其作品总是冠以"消极"二字。但实际上他的作品中有着积极的进取仕进情结。文章从他的咏史题材作品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出发,以马致远的时代背景、身份处境、作品文本三个方面为主,试述马致远的进取仕进情结。  相似文献   

10.
马致远散曲用典颇多,其用典内容可分为"稽古"、"引经"两类,形式则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化用等,典雅宜人、清丽可观、不露痕迹、别有意味是其散曲用典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冯子振是元代湖南本土作家中唯一一位从事散曲创作的诗人。其代表作[鹦鹉曲]是元人散曲创作的一朵奇葩,内容以抒写隐士情怀为主,风格豪放,间杂婉丽。卢挚和马致远两位外地作家也创作了一些反映湖湘生活的散曲佳作。  相似文献   

12.
元代的散曲作品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以《全元散曲》为基本语料,对其中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中的程度副词进行了穷尽式的检索,并根据语义程度的不同将之分为极度类、过度类、甚度类、微度类、递度类以及适度类六大类别,进而对之进行系统的描写分析与统计。从中发现近代汉语程度副词使用以及发展的大致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二人音乐思想进行对比研究,首先,关、马最大的不同在于"文人"定位——"俗"与"文",导致二者的元曲音乐创作方向——"斗争"与"解脱";"人文"与"宗教";"人救"与"神救";"人文"与"文人"的差异。其次,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人,关、马音乐思想分别归属儒、道哪个派别及其各自突破。  相似文献   

14.
王保安 《文教资料》2013,(10):5-6,8
近十年,学术界对元散曲代表作家马致远的研究成果作述评,相关论文主要集中在思想意识研究、神仙道化剧两方面,同时也涉及散曲成就和音乐思想的批评,对马致远文本所体现的思想构成、故事来源、志怪渊源、影响和深层矛盾结构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的发展存在着承旧开新的共同轨迹,但六言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却没有其发生、发展、兴盛和衰亡的明显线索,始终处于诗歌由俗变雅的过渡之中的一个重要阶梯,成为其它诗歌体式的附庸和点缀。但纵观整个中国古代诗歌体式演进的规律,由诗而发展词,由词而发展为散曲,六言诗在其中却起到了或显或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致远,号东篱老,大都人,约生于1250年左右,卒于1321年以后。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因其杂剧有不少“神仙道化”题材,所以这位“曲状元”又被人称为“马神仙”。同时,他对散曲创作的贡献也很大,尤其是其隐逸散曲把元曲中的隐逸情调提升到了哲理层次。而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儒家孔子的手段式待时之隐思想有着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元好问以词入曲,为散曲之先导者。其曲风格与词近,豪放婉约兼具,惜存作品仅得十首及四首残曲。而存世之曲,都是清新婉约之作。内容以叹世归隐为主,并且词味十足,不脱词的本色。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分析宋末四大家词人之一的蒋捷,认为其在特殊的文化环境下,凭着自己敏锐的词心和对前人的学习,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词作,与南宋雅词大异其趣,呈现出鲜明的散曲特点,为当时的词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相似文献   

20.
宗教精神是戏剧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元素,神仙道化剧体现了浓郁的宗教因素。马致远现存神仙道化剧四种,主要以道教中神仙人物的宗教行迹与仙道传说为题材,体现出道教长生乐道的宗教精神,反映出元代道教宣传全真教教义观念的独有特征。作为元代社会现实的产物,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从不同视角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