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雍天荣 《云南教育》2013,(20):41-42
公众“老不信”:群体逆反心理使然 在社会事务管理、公共管理活动中,我们必须注意群体层面的“群体逆反”心理,因为它带给我们的麻烦远比个体层面的逆反心理大得多。所谓群体逆反心理,就是一群人对某个事物或者某个观念的原正确性与原正当性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  相似文献   

2.
逆反心理是大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在高职生中尤甚,对“两课”教学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逆反心理有其自身规律,本文着力考察高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求缓解和消除逆反心理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提高“两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现如今,父母和教师们普遍感觉到,孩子进人中学阶段以后变得越来越不听话,总喜欢和成人对着干。确实,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最近深圳市笋岗中学关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一项调查表明,有35.8%的受调查者有着较为突出的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inversion),是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4.
消除学生逆反心理方法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反心理是学生对教育者的“反抗”心理,它是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逆反心理会影响学生接受正确的教育,影响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是教育工作的一大障碍。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呢? 1.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生硬,方法不对,学生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教师的批评不符合实际,或把学生说的一无是处,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3.教师在不以身作则时批评学生,学生就会不服气,因而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5.
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对象所存在的“逆反心理”现象,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为了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逆反心理”现象。本文深入分析了“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以及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克服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6.
政治理论教育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消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部分大学生对政治理论教育有程度不同的逆反心理 ,严重地影响着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 ,长期困扰着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有人认为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社会大环境的消极影响 ,有人认为这是大学生的一种本能。笔者经过深入调查和分析 ,发现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固然有种种原因 ,但既不是学生心理上的本能 ,也不是不能克服的“不治之症”。最主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的方法问题。只要改进教学方法 ,讲究教学艺术 ,“逆反心理”是完全可以消解的。一、引发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大学生对政治理论教育有逆反心理是个非常复杂的问…  相似文献   

7.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有些学生专门跟教师“作对”,比如练习动作时,教师要求这样做,他偏要那样做。出现错误时,教师对他提出批评,他却不但不听,还与教师顶嘴,令教师十分头疼。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它是个体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的一种与一般人相反情绪体验的心理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如粜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就会对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了解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消除不利因素,防止这种消极心理反应的发生。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复杂的。由于  相似文献   

8.
论“逆反心理”及消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实事求是教育、革命理想教育的具体想法,以求从根本上克服和消除“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9.
一、中职生主要存在的影响群体和谐的心理倾向和障碍 (一)逆反心理 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主动型逆反心理和被动型逆反心理。主动型逆反心理一般表现为学生有意识地与老师或家长的意愿对抗。如有的学生信奉“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处世哲学,事事处处表现出玩世不恭的心态;有的表现为发泄对老师的不满,与学校作对。被动型逆反心理多是在老师或家长的言行刺激或其它条件直接的影响下,表现出来的与教师和家长意愿相违背的心态。  相似文献   

10.
不良逆反心理是指与好的、正确的、积极的东西对着干的一种心理。学生出现不良逆反心理时,正受某些情绪、观念的支配,很难意识到他正在犯错误,但当老师同学经过讨论,把某些表现摆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就可能意识到这是错误的。帮助中学生克服不良逆反心理,可分四步。第一步,列举中学生不良逆反心理有哪些表现1.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如气温骤降,某同学正想加衣服,其父亲或母亲说,“再不加衣会感冒的!”这同学偏偏不加了,甚至还会故意脱一件。不良逆反心理严重的同学,以敢于顶撞老师、家长为自豪,事后,他能体验到一种快感。2.与他人、团体对着干某…  相似文献   

11.
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心理素质是人的必备素质之一。不健康心理在青少年当中表现相当突出,逆反心理是青少年的“常见病”、“多发病”。本文对如何预防和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方面的做了几点几点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实事求是教育、革命理想教育的具体想法,以求从根本上克服和消除“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3.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摆聘书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种种现象,分析产生逆反心理的主客观因素,提出了抑制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对策-“八要八不要”。  相似文献   

14.
凡事都有“度”,外在环境我们无法改变,逆反心理多了无益,任其发展,往往愤世嫉俗,走上偏激和顽固的歧途。消除逆反心理,“解铃还需系铃人”,也应该多从个人自身角度注意调适。  相似文献   

15.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汉芬 《广西教育》2009,(26):36-36
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它是一种内心的反向力量,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有效地应对,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以下笔者就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邵道生说:“逆反心理,与一般的“反思”不同。……它是冲动、盲目、执拗、幼稚的表现。逆反的实质是表现个性、突出自我,过分强调自我、显示自我。当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到某些方面享有的自由被剥夺时,自身激发出的一种抗拒心理,就是逆反心理。心理学界将之称为“心理上的抗拒”。逆反,就字面意义来说,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你叫向东,我偏向西;你说“是”我偏说“非”。这种心理是一种自发的反向力量,是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然而,逆反心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逆反心理表现了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增强。尤其是青少年…  相似文献   

17.
如何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潘建生“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做出有悖常理的行为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中学生常有的“逆反心理”表现为:故意触犯校纪校规;因厌恶某人便故意跟某人唱反调;因好奇便故意去做别人已作出禁令...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发生学生与教师“顶牛”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在作崇。逆反心理不仅会抵消批评的教育效果,导致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之间人际关系的不相容,有时甚至会造成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因此,作为教育者,要注重教育语言的艺术性,用“巧言”、“妙  相似文献   

19.
曹怀宗 《甘肃教育》2006,(9B):11-11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亚当和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而偷吃.结果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亚当和夏娃的故事说明,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想得到。这与人们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中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解读,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以积极的方式重新看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并通过四个层面总结积极教育引导方式,以期能够激发个体自身所固有的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力量,塑造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完善其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