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教育研究在我国刚刚兴起,但尚未形成一个独立建制的学科。本文从国际科学教育学的兴起及其存在的理由、科学教育学的两大传统及其影响、科学教育学与理科学科教学论之间的关系三个角度,探讨了科学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科学教育学在国内外的兴起与发展历程、科学教育学与理科学科教学论的关系、英美"经验论-课程论传统"与欧陆国家的"教育学...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育研究》2016,(1):37-42
本文所界定的"理科教师"为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等四门科学学科的教师。理科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包括一般教学能力和特定科学学科教学能力。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是在教育观摩、教育见习与实习、教育研究的实践活动中逐步习得。建构了理科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并从其培养的角度,对特定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进行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3.
2017年是比较教育学科创立200周年,在200年的发展过程中,比较教育学科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教育学科独特的学科价值.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关系到比较教育学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虽然教育学的其他领域,例如,教育行政学、教育方法学、教育史学、社会教育等,也在进行外国教育的研究,但是比较教育学者所从事的研究与其他领域的研究不同之处在于对外国教育理解的深度和在观察中所持有的慎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教育"包含信息化教育事业、产业和学科,本文重点讨论信息化教育学科。信息化教育学科是信息科学技术与教育科学交叉的学科,本文介绍信息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产生信息教育学,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科学交叉产生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学,信息教育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学之和就是信息化教育学。它是一门科学化、现代化的教育科学。本文进而阐述了建立信息化教育科学的几点思考,抛砖引玉引起大家重视。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主义主导的时代,总会有研究者期望教育学走向科学并成为科学学科,实证研究自然就成为研究范式上的选择。然而,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且不论具体的实证研究不可能舍弃非实证的方法,由于教育学所研究的教育并非自然物,教育学实际上无法成为真正的科学学科。具体而言,教育是经验世界的文化现象,其可经验的部分可以借助实证方法研究,其精神的和信念的部分只能借助于思辨。教育的特性决定了教育学兼具认知追求和实践情怀,不仅要回答"教育是什么",更要以改良教育的愿望构想"好教育"的蓝图。整体地思考,可以说走向科学是教育学的一种策略,而实证研究之于教育学研究来说,仅具有有限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学科教育学属于教育科学的范畴,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只是与普通教育学中的教学论和学科教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认为学科教育学就是教学论。我们认为,二者不能等同起来。教学论只能为建立学科教育学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但不能代替学科教育学。教学论所研究的一些问题,可能也是学科教育学所要研究的,但研究的角度和深度都不完全一样。而学科教育学所研究的问题,不一定都是教学论所要研究的。因此,学科教育学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理科学科教学论在学科建设方面虽然比以往的学科教学法有所进步和发展,但理科学科教学论教师长期分散在师范院校理科各院系,他们在自己的理科院系里仍然被视为"弱势群体",与教育学院的同事缺乏学术联系和交流的平台与机制,因此在我国高师教育系统中仍然处在教育学术的边缘。如何走出这一困境?我们认为理科学科教学论要提高其在教师教育中的学术地位,一方面要弄清其学科性质与定位,提高学术品位;另一方面还要在学校层面进行科学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理顺理科教师培养的机制。研究和借鉴欧陆国家理科学科教学论的发展经验,对我们或许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8.
区域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其学科性质的研究关系到该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直接影响到该学科队伍的形成。区域教育学并非一个成熟的具有独立性的学科,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是教育科学与区域科学的交叉性边缘学科,但更偏重于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区域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以学科形式出现的区域教育学必须承担起学科理论建设的任务;区域教育学还没有形成专业的研究队伍,也没有专门的期刊作为其发展平台,其研究多限于为具体区域中当下的教育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9.
论科学教育研究与科学教育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教育学是国际上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历次科学教育改革中诞生与发展的、具有交叉性质的一门教育科学。科学教育改革与科学教育研究密不可分。科学教育改革需要科学教育研究的支撑;反过来,科学教育研究则需要科学教育改革的推动。我国当前和今后的科学教育改革亟须科学教育研究的学术支撑,尽快形成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建制,把科学教育学增列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在大学建立更多的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全国性的科学教育学会,创办科学教育研究期刊。  相似文献   

10.
再谈学科教育学--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宏安 《教育科学》2003,19(4):43-46
在我国,学科教育学已构成学科(科学分支)。学习学科教育学、发展完善学科教育学理论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工作。本文从关于教师知识结构的理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和现在的教师教育体系出发,探讨了如何促进教师(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问题,回答了“教师的专业是什么”、“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什么”的问题。指出教师的专业是学科教育,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学科教育学。  相似文献   

11.
12.
Experiments in science and science teaching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3.
对科学文化和科学教育的思考——兼谈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科学求真 ,人文求善” ,“科学教人做事 ,人文教人做人”的二分观点值得商榷 ,传统的事实价值二分模式和主客二分模式是其理论渊源。科学作为一种文化 ,不仅求真而且求善求美。对真善美的追求是科学文化的价值内蕴。科学在本质上是人文的 ,这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和而不同”的根基。缺乏完整的科学文化观和科学教育观 ,是科学教育最大的不足。完整的科学教育应当并且能够既教人做事也教人做人。要充分挖掘科学文化蕴含的人文价值来教育人 ,关键在于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4.
History of science and science educ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describes views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ce held by a small sample of science students in their final year at the university. In a longitudinal interview study, 11 students were asked 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ce during the time they were involved in project work. Statements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ce were characterized and coded using a framework drawing on aspects of the epistemolog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 The framework in this study has three distinct are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ta and knowledge claims, the nature of lines of scientific enquiry, and science as a social activity. The students in our sample tended to see knowledge claims as resting solely on empirical grounds, although some students mentioned social factors as also being important. Many of the students showed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i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how lines of scientific enquiry are influenced by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within a discipline, over the 5–8 month period of their project work. Issues relating to scientists working as a community were underrepresented in the students' discussions about science. Individual students drew upon a range of views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ce, depending on the scientific context being discussed. © 1999 John Wiley & Sons, Inc. J Res Sci Teach 36: 201–219, 1999  相似文献   

16.
17.
The paper looks for common ground between cognitive science and science education starting from historical roots. Topics critically scrutinized are: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with applications of the schema and frame concept to physics education centering around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knowledge, the qualitative-quantitative distinction, the declarative-procedural distinction, and the semantic-episodic distinction; the uses of network versus production system representations, stress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outward and inward representation which is often neglected; a short discussion of the likewise often forgotten index and reference issue.The paper has been presented to the ATEE Symposium on 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 for the Education of Science Teachers IPN (Kiel) 29.–30.08.1985.  相似文献   

18.
19.
20.
In this paper, I consider the relevance of the view of cognitive existentialism to a multi-gendered picture of science education. I am opposing both the search for a particular feminist standpoint epistemology and the reduction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to cultural studies of scientific practices as championed by supporters of postmodern political feminism. In drawing on the theory of gender plurality and the conception of dynamic objectivity, the paper suggests a way of treating the nexus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within the interrelatedness of scientific practices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particular objects of inquiry. At stake is the notion of characteristic hermeneutic situation which proves to be helpful in designing a multi-gendered pedagogy as well.
Dimitri Jordan GinevEm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