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丹在央视读经典、谈《心得》,突然蹿红,并引发国人读经热潮,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于丹读经典,人们读于丹。一些“沙发土豆”、“鱼丸”,将于丹的读解奉为真经。到底是不是真经?十博士和朱维铮先生等人已经有过不同的见解了。而这些正在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中汹涌的意见似乎更“热”了于丹。  相似文献   

2.
2006年,"中华书局"和"于丹"成为出版界两个炙手可热的名字.前者,发货码洋从2004年的8000多万元增长到了2006年的1.8亿元,全国总体市场占有率的排名从2003年的141名上升到了2006年的35名;后者,在<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签售首日,9个小时之内签售10200本,到目前为止,这本传统文化书籍销售量已达到400万册,评委给出的评语是"读<论语>谈心得,儒家经典让女教授火了一把".凭借<于丹〈论语〉心得>及此前的<正说清朝十二帝>等系列图书,中华书局在全国图书市场的占有率排名,从2003年的第141名跃升至2007年的第三名.  相似文献   

3.
樊昌志 《新闻界》2008,(3):70-71
本文以"于丹现象"中受众的接受行为为例,分析了传统文化快餐化的受众动因。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来,读书界掀起了一股品读经典的热潮。在我的主要记忆里,先有刘心武的《红楼梦揭秘》,后有易中天的《品三国》,再有于丹的《论语》、《庄子》"心得",前后呼应,红极一时,不仅"火"了,简直"疯"了。"跟风"和"模仿"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面对诸多因品读经典而一夜走红的案例,大大小小的刘心武、易中天和于丹们纷纷披挂上阵,或在央视开讲,或在各地走穴;  相似文献   

5.
笑纹 《全国新书目》2008,(15):20-20
易中天、王立群讲史,于丹、姚淦铭读经,在国内文史类图书市场上,"百家讲坛体"一时间大行其道,于是乎,上世纪80年代春潮涌动的"国学热"终于从所谓的"精英阶层"辐射到"普罗大众"。但是,有关国学的写作,是否还应有另一种可能?既不像于丹那样浅尝辄止地读"经",也不学易中天那样天马行空地讲"史",而是融  相似文献   

6.
4月29日,于丹来到台湾,对此,各媒体纷纷用"于丹旋风登台"、"台湾将掀‘论语热"这样的标题进行报道.与此同时,感慨于近年来国学日渐式微的台湾文化界也再度发出"抢救国学"的呼声.  相似文献   

7.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文化单位尤应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2016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朝读经典》,作为全国第一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学生读本,取得了出众的"双效"成绩.本文以打造"朝读经典"品牌...  相似文献   

8.
2018年9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中国传媒大学联合高等教育出版社迅速行动,进一步推进"读起来"青少年诵读艺术教育品牌的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于丹《论语》心得"热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丹《论语》心得"以现代人的视角,实践了一次成功的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体现了传媒与传统文化的积极互动.首先,它的出现契合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信仰的心理需求,体现了传媒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论语》心得的传播方式符合现代人精神消费的特点;再次,于丹以个人感悟式的体验带给受各种现实问题困扰的现代人一次心灵的释放和慰藉.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1月,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知名影视策划人于丹授权,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首印60万册.2006年11月26日,该书在中关村图书大厦首发签售,一天签售量达12 600册,创下单店单本图书销售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11.
杨闻宇 《今传媒》2007,(1):29-29
中南大学教授,"读中医读了33年"的张功耀近日在网上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据说签名者已达上万人.这伙人要求政府采取措施,让中医在5年内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民间,使西医成为人们求医看病惟一的选择.对此荒唐行径,国家卫生部表示坚决反对.  相似文献   

12.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创办的学术性电视节目.在当前这个泛娱乐化时代,"百家讲坛"这么一个从节目内容到节目形式再到播出时间都不具备走红条件的学术味、文化味浓郁的电视栏目,却偏偏出乎人们意料地走红了,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收视热潮,而且还带动了阎崇年、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的讲稿书的畅销.  相似文献   

13.
进入2007年,在图书界有两个现象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一是,著名学者于丹女士陆续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在发行销售方面连创新高;另外一个现象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感恩的心》在广大读者的关注下也刷新了图书发行量的新记录,不足一月销售量已破11万册大关.  相似文献   

14.
《文子》一书,二十多年以前在道教经典中和在先秦诸子中的地位,可以说-在九天之上,-在九地之下.至1973年定州西汉墓出土了《文子》残本,它作为思想史的著作才得到人们的重视.《文子》从魏晋时代起,一直受到道教学者的重视.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置崇玄学,规定"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亦曰道举"(《新唐书·选举志》),其学问成了选拔人才的科目.天宝元年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改《文子》为《通玄真经》,名列《道德真经》、《南华真经》之后,为道教的第三大经典,因而此后出现了不少注本.但是在道教之外,《文子》一书几乎没有任何地位.这同班固在《汉书·艺文志》的《文子》书目下注的"似依托者也"一句话不无关系,但也同今本《文子》一书的复杂情况有关.以往学者们一方面由于见到的资料有限,一方面由于思想方法方面的原因,对《文子》一书一些问题的处理显然是简单化了.  相似文献   

15.
杨若文 《今传媒》2008,(4):34-36
不知<本色于丹(上)>是怎么讲的,看了<本色于丹(下)>不是滋味."百家讲坛"对于丹评价中的随意性,匪夷所思.  相似文献   

16.
李蓓 《新闻知识》2007,(8):42-43
“我们心目中敬重的孔子其实是一个经常陪着学生玩的可爱的老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用如此通俗直白的现代语言来解读古老经典,再搭上大众传媒这班快车,而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于丹热,一跃成为众人追捧的“学术明星”,她写作的《论语〈心得〉》也在全国畅销。虽然对她持“反对”的声音也同样激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以偏概全的报道方式 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的标题是《于丹女研究生坠楼身亡》,编者用"于丹女研究生"和"坠楼身亡"两个极吸引眼球的名词对这则新闻进行了渲染.  相似文献   

18.
编校工作中"宏观"与"微观"的思想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出版、印刷技术的革新,当今大多数图书、杂志的出版都趋向于采用"编校合一"的体制.相对于传统的"编校分离",在"编校合一"形势下,已经淡化了编辑和校对的区别,编校人员无论在稿件的编辑加工,还是在稿件的"三校一读"过程中,都需要用审稿的眼光审视手中的稿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于丹现象"的理性剖析和深层反思,说明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针对国民阅读率的持续滑坡,详尽阐述了政府和图书馆所各自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同时,文章认为,引领社会阅读不仅同图书馆服务的宗旨是统一的,而且还关系到图书馆良好形象的重塑以及图书馆事业的兴衰荣辱.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近几年来,传统文化经典类图书、经典新读类图书成为重要的出版现象,而以央视"百家讲坛"为代表的"经典新读"电视节目及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