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德育”针对传统德育目标理想化、内容政治化、方法“非人化”所造成的各种弊端,倡导在德育活动中恢复人的主体性地位,呼唤发掘人在道德方面的创造潜能,塑造适应现代社会的“自我发展型人格”。从“大德育”的层次性考察,人格心理是该理论体系的基点和前提。在人格维度理论假设分析的基础上,“大德育”确立了以自主性、创造性、发展性和动力性为核心的新型人格理念,区别于传统的人格理论。“大德育”倡导综合性人格研究思路,从“德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德育化”两个系统来考察,“大德育”人格研究具有重要的学科功能。  相似文献   

2.
基于语文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语文教学应从“语言“和“人文”相统一的特点出发,站在“人本”的立场上,最终完成“人格”的完美塑造,实现语文教育中“文”与“人”的真正高度统一,“教”与“育”的真正有机结合。语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要求,应抓住文本及其语言的主要载体,不断优化教育情境与过程,实现学生“人”的一步步跨越。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成功的音乐课不仅能提高少年儿童的音乐素质和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的熏陶让他们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素质。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缺乏对学生人格完整理解,尤其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极为严重,教育过程中常常把小学生看作客体,导致个体独立性人格的削弱,教师的“听话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学生的“做”(人格形成)。我们必须以时代的紧迫感和深层的忧患意识,克服消极因素,坚持“与时俱进”,把小学生的人格形成类型定位于,既是以一贯之的,又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5.
小学阶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学校在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合格的“四有”新人和接班人,是学校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特别是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健康的人格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所谓人格是指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等。小学生健康的人格就是指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康的性格、健康的兴趣和能力。  相似文献   

6.
试论对教师实施“人性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立早 《青年教师》2006,(10):39-41
尊重人格、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和合理利益,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因此,如何让管理更加“人性化”,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学校管理亦不例外。学校管理包括对教师的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本文侧重探讨如何对教师实施“人性化”管理。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同伴接纳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生学会同伴交往是由“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对于小学生情感需要的满足和社会归属感的形成十分重要。成人社会人际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微妙化,必然会影响到小学生的同伴交往。因而,小学生的同伴交往、同伴接纳情况应当受到关注,以便教育者采取合适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8.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 的涵义。江泽民“七一”讲话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提出并回答了“如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因此,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树立身体与心理素质发展和谐统一、能力与素质发展和谐统一,个人发展与他人发展和谐统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理念,要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化素质、创业能力、创业基本素质、信息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艺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梳理了教育学研究传统中四种主要的“人的形象”——“能力人”、“理性人”、“抽象人”、“部分人”,概述了他们的主要特征,并对他们自身存在的理论缺陷进行了深入批判。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重构教育学研究中“人的形象”的问题,并就“权利人”、“经验人”、“具体人”和“整体人”的形象进行了扼要介绍和分析,希望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人性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人格”之“格”,乃“规范”义,其近义词有品格、操守、素质、基准等;人,国人、中国人。故“人格”即是“中国人(必备)的品格(操守)”意。  相似文献   

11.
胡欣 《吉林教育》2006,(9):49-49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过分重视技巧的传授和应试的研究,忽视了作文的主题——人在写作中的作用。因而研究“人”、“文”关系,从“人”、“文”的角度审视并改变作文教学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做人是作文的基础,人格的高下直接影响文章品位的高下。这要求我们要教学生“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作文”,讲求提高人格修养和思想认识并以真实为基础来写作。文学是人的生命需要和生活需要。写作是表达这种欲望和冲动的普遍形式之一,是人心灵的一种最真挚的内在体验。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写作的主动性和和主体性,要有感而发,“我手写我心”,要有生活气息。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主动性、个体性不能在文中得以体现,文章必然因之而失色;学生在文章中虚假成风,不仅会对写作产生厌倦感,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虚伪的性格。所以我们呼唤“自由作文”、“个性作文”。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相似文献   

12.
“两课”教学改革与学生政治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素质中,政治素质是学生成长的支撑和引导。通过对目前高校“两课”教学的反思,就“两课”的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提出了新主张和新方法,以实现政治素质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道德是一个人的重要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贯以来,人们都把道德摆在比其他素质,诸如智力、体魄、有关美的鉴赏力等更重要的地位,也将“立德”放在“立功”、“立言”之先。道德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教育旨在使人成为人(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康德),使接受教育的人过一种有尊严、有意义的生活。而德育尤其关注人的价值世界和生命意义,德育让人懂得尊重别人,也要学会自尊,在尊重别人与自尊的过程中塑造自己的完满人格从而提升人的尊严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文化都有着深厚的人本传统,核心是“使人成为人”。教育中的“人本”模式是与工具主义模式相对应的,它以人文精神为指导,以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生活方式为培育目标,核心是让大学生在“成人”的基础上“成才”。当代高等教育的基本困境源于“成人”与“成才”的悖谬,其化解之途在于树立“人本”教育理念,贯彻“人本”教育原则,运用“人本”教育方法,实施“人本”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5.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有效形式。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然而,作为实施美育主渠道的美术教育,怎样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呢?我认为,美术课应有“美”有“术”。所谓“美”即审美教育,所谓“术”就是双基教学,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6.
王颖 《辅导员》2014,(14):126-126
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规律是先说后写,“说”成为“写”前提要素。如何训练小学生从说话到写话是教师们是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大纲要求小学生能说一段完整、连贯、有条理的话,这对学生来说,不丰富生活,不熟悉生活,教学上没有“授人以渔”,是很难说好说对、说完整的。要怎样迈出“口头表达”这关键的一步呢?  相似文献   

17.
从艺术人格论对“文如其人”的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的文艺批评实践,关于艺术家和其作品关系的研究往往重“文”轻“人”。本文着重用艺术人格论重新阐释“文如其人”的观点,通过对经典理论的证明和质疑,用艺术人格在作品中的丰富性即“人格认同”、“人格差异”和“人格互补”来说明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世代交替中的每一代人。首先是作为文化的承继者而存在的,然后才有可能成为文化的创造者。教育作为文化系统中的一个能动要素,其功能便是使每一个个体从“自然人”逐渐转变成为“文化人”。一方面,它使得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它使得个体的生存与实现自身的潜能成为某些共同的人格特征。这种共同的人格特征,有的学者称之为“基本人格类型”(basic personality type)或“众数人格”(modal personality),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国民性”(mational character)。所谓“国民性”,  相似文献   

19.
周启军 《科幻画报》2023,(3):104-105
时代创新理念再次强化了教师的课改精神,教师自觉挖掘课堂实践中的优质教学资源,踊跃为小学生创设高水平的探究空间,助力小学生的优质课程发展。为了提升数学教学的品质性,教师精准开展“化错化人”的活动解析,深度探寻“化错化人”的理论基础,全面总结“化错化人”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价值以及应用方法,科学诠释“化错化人”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原则。因此,“化错化人”活动为小学生提供了全新的指导思想、探究空间以及自省机会,有助于小学生逐渐形成缜密有序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形成优质的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任何一个企业组织中,认识人和管理人都是相辅相成的,就是说,对人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措施。比如经常提到的4种人性假设:“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自我实现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就是认识人与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一种历史性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