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晓震 《教育》2010,(4):42-43
作家张贤亮在其作品《我的青春期》中披露了这样一则故事:说他小时候曾在北京某中学就读。一天,班上一同学的钱丢失,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一向被班主任“另眼相看”的张贤亮成了重点嫌疑对象。在班主任的“诱导”下,本没有“作案”的张贤亮承认了“事”是自己干的,结果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张贤亮与其母亲一起被羞辱……几十年后,当这所中学建校80周年,而张贤亮作为著名校友被邀请并题词时,他写到,“感谢母校给了我一个艰难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张贤亮的<绿化树>是一部成长小说.具体而言,张贤亮笔下的"成长主题"赋予了文本世界时间、空间和人物关系各种层次叙事独特的本质.时间层次上的"日常生活"在<绿化树>里并没有流于平庸和琐碎,张贤亮强调了"日常"的生活本色和人性温情,另外,文本中"指向未来"的时间契合了"成长"气质.村落象征人性正常化的空间符号,人道主义的成长方式和乡村被奇异地结合在一起.包括马缨花在内的"荒野人"成为主人公生存的动力,但也是"主人公"精神涅槃后的反思对象.张贤亮由此展现了深层的救赎主题.这一主题源自主人公对"苦难"在"成长"中的意义的深层领悟.  相似文献   

3.
张贤亮的作品几乎是一部部悲哀的受难史,而对苦难的书写成为了张贤亮作品的一个丰碑。他以别样的风格傲然挺立于当代坛。  相似文献   

4.
常被争议的作家张贤亮陈斌“自‘新时期文学’兴起以来,我大约是最被争议的作家之一。从小说、散文、言论直到‘下海’,每年都会爆大新闻。”张贤亮的坦率直言,平添了他的魅力。四十多年大西北生活的风霜,赋予张贤亮一副西北俊杰的豪爽;而作为勤于笔耕的作家,张贤亮...  相似文献   

5.
田华 《考试周刊》2009,(51):27-28
20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小说一度呈现出繁荣的状态,许多作家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出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的精神追求和崇高信仰。本文作者通过对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重读来重返80年代文学,指出在人性与政治的斗争和生命感觉与道德观念之间的较量中,作家张贤亮给出的答案是前者战胜后者,并讨论了性与政治话语权利的颠覆和重构问题。由此,作者认为张贤亮的系列作品把文化大革命留给人们的伤痕和反思带入到了一个新的空间,给予人们新的精神启示。  相似文献   

6.
荒凉有价值———张贤亮一席谈文/本刊特约记者马德龙听说著名作家张贤亮自93年初创办企业至今已有5个年头了,仍在认认真真地经营企业。文人下海,教授经商再不象前些年那么引人瞩目了,然而张贤亮依然是那么执著,他的企业也办得越来越红火。张贤亮为什么对办企业情...  相似文献   

7.
张贤亮的小说为人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及意义提供了多样性和可能性;张贤亮的小说评论也为文坛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阐释空间。张贤亮小说评论浩繁的成因主要表现为:评论者醉心于探究作家与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之间存在异质同构的关系;现代传媒有力地推动着张贤亮小说评论的发展;读者的热情参与和理性反思是重要因素。张贤亮小说评论所蕴含的文学意味既是功利的,又是审美的、艺术的;既是现实的,又是理想的;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并由此延伸出文学评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普贤寺》是张贤亮1996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这部小说发表后并未引起太大轰动,但是从小说自身艺术水平关照,这篇小说凝聚张贤亮多年创作功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贤亮的创作总让人或多或少的感到一种强烈的政治功利性,张贤亮的可贵之处在于并非仅仅停留于对“反右”“文革”那段非常历史的批判,而是反思知识分子的自身弱点,知识分子在逆境中如何能战胜环境与自我,实现体魄的雄健与人格的强大。  相似文献   

10.
张萍 《华章》2011,(13)
张贤亮的小说创作以85年为界限分为前后期,他自己将作品分为两类,在创作过程中小说的叙事比例及读者的反应状况在不断下降.两类小说在人物叙述上逐渐减少了"自我"意识,在情节设置上逐渐趋于平淡,在环境叙述上削弱了对历史的控诉.读者对小说的评价随之下降,从中能得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少.张贤亮的小说叙事出现了落潮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暑假 ( 99年 )阅读了厚厚的四卷《张贤亮选集》 ,耳目一新。张贤亮先生“是我国当代文坛上很有影响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有的已拍成电影 ,他的文论亦独树一帜 ,在国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选集》内容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访欧感想、创作经验和文学散论等等 ,十分丰富。《选集》集中映示了作者张贤亮先生的文学思想。学术界对作者的文学思想褒贬不一 ,本文爰就张贤亮的文学思想做些探究。一、歌颂真善美 ,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文学作品一般是通过艺术手法 ,歌颂、弘扬人事间的真善美 ,揭伐假丑恶 ,为一定的阶级与政治服务。文学作品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从张贤亮救赎意识的批判人手,揭示了张贤亮的“控诉+倾诉”的叙事策略、主体的文化身份认同、女性客体的审美化三种救赎方式,深入探讨了张贤亮式的救赎意识所代表的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症结所在,并以此探索中国知识分子由传统向现代性转型时的精神内伤和启蒙危机。  相似文献   

13.
电视剧《灵与肉》是以张贤亮先生经典短篇小说《灵与肉》为蓝本,又将电影《牧马人》、张贤亮先生其他小说作品、张贤亮先生的生平事迹、宁夏的人物原型、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间音乐等作为素材,采用跨体互文性生成模式编织而成的一个互文性文本。通过文本内部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开放动态的网络结构。电视剧游走于致敬经典、政治需要和商业逻辑之间,体现了多元的价值诉求。代表了电视剧创作的一种新的探索方式。然而,电视剧也存在一些瑕疵如细节刻画的庸俗、情节安排的突兀、人物形象太过拔高等。  相似文献   

14.
张贤亮曾经是浪漫张扬、激情澎湃的诗人,却因一首《大风歌》被剥夺创作权力、强制劳动改造,他的诗人才情和青春岁月在宁夏贺兰山的劳改农场一起被消磨殆尽。后来,他通过《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重返文坛,至今还没有哪个作家像他那样细腻、逼真地展现落难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和复杂心理,在当时略显寂寥的宁夏文坛上,张贤亮的出现,如同荒凉大地上长出的一株大树,为当时的宁夏文学注入了血液与生机。同时,张贤亮也为宁夏文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张贤亮八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写到了"马"意象,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马"意象和其他作品中的"马"意象不同。随着文本的推进而逐渐变异,最后变成了一匹"骟马",真实地再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高压中的挣扎、苦难、纠结、矛盾、压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5.
张贤亮笔下的女性形象大都集中国传统妇女美德于一身,具有贤良温顺、吃苦耐劳、勤劳善良的品质,她们的母性特征尤为明显,她们的爱情都属于受动型。张贤亮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实际上是他对女性性别的艺术想象,透露出他作为男性作家的以男权为中心的性别立场。  相似文献   

16.
1957年,至今在老辈子知识分子心里铭刻着。这一时期知识分子苦难史书是80年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张贤亮和从维熙两位作家具有代表性,他们出生在同一时代,有着共同的"右派"劳改经历。本文从张贤亮的作品重哲理思辨,从维熙作品重道德特点入手,论述张贤亮重"缺陷美",而从维熙重人性的真善美的作品艺术风格、小说结构及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7.
"'月光宝盒'使500年时光倒流,在这500年里,一个人不可能只扮演一种角色.一个样子太闷了,他怎么不能变成别人?"张贤亮沧桑而刚劲的声音在北京大学民主楼二楼会议室回旋. 张贤亮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宁夏文联主席、镇北堡西部影城董事长,曾创作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习惯死亡>等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围绕着《绿化树》的争论余波未息,张贤亮又以其非同寻常的胆、学、才,识,掀起了一股势头更高的浪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作为那段人所共知的苦难历程的过来人,张贤亮已不再一味地抚创叹痛,咀嚼生活“恩赐”给他的苦果,而是站在时代和社会的审美阶梯上,居高临下地对过去那段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和理性的回顾。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题材内容、人物形象、大自然的作用和意义等几方面,探讨了张贤亮小说的理性色彩,并由此说明文学创作并不排斥理性。  相似文献   

20.
张贤亮是新时期以来争议颇多的作家之一,而描写性爱则是其小说引发争议的重要原因。然而,透过文本的外在表象我们不难发现,张贤亮的小说创作是与以弗洛依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所以,运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来探讨张贤亮的小说不但可以回应争议,同时,也会为这种批评在新时期文学中的使用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