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融和结合,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有人曾引用列宁的一句话:“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不仅在配第时代存在,在马克思时代也是存在的,在20世纪,这个潮流是同样强大,甚至可说更加强大了”。配第(古典经济学家)时代是17世纪,马克思时代是19世纪,列宁说这句话是在20世纪初年。现在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在21世纪,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潮流,不但比19世纪更强,比20世纪也更强,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谁都看得到的越来越明显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2.
《科学中国》2006,(2):64-64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的世纪,发明发现之多是以往世纪无可比拟的。《20世纪发明发现》一书收录了20世纪一些重大的发明发现。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天文学、数学和数字技术、计算机,物理学及物理技术,激光技术,化学、化工、地学、气象、水利和海洋工程,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农学、林业,牧业和渔业、现代医药卫生、环境科学、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航天航空,能源、材料科学,建筑工程。  相似文献   

3.
北欧诸国在20世纪初还是一些落后的农业小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到20世纪60年代已发展成为高度发达的福利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高福利对北欧国家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北欧国家的经济也遭到沉重的打击,其国家竞争力受到削弱。面对国际科技、经济竞争力的加剧,北欧国家争相实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知识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北欧诸国在高科技领域均有出色的建树,一些国家在部分高科技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4.
变频器在40年的发展历史中大致走过了三代。第一代是属于开环的,就是所谓的VVVF控制,目前已在工业发达国家大量广泛应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并大量应用,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的厂家开始研究这种变频器,目前占据了一定的市场。第二代就是高性能的变频器,包括VC和DTC,这种变频器在国外20世纪70、80年代就已经产生了,  相似文献   

5.
张德俊  朱艳彬 《中国科技信息》2007,(17):301-301,303
手风琴艺术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它经历了发展与繁荣,到了20世纪的今天,却在中国的文艺舞台和人们的心中逐渐隐退。本文从手风琴音乐的创作、教育体制、教学理念等方面阐述了中国手风琴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广泛应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般所认为的信息革命.是指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它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一直延续到现在.其问形成了两次大的信息浪潮:第一次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兴起,  相似文献   

7.
王莎 《中国科技信息》2006,(6):227-227,229
EDI的概念问世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增值网的出现,以及行业标准发展成为通用标准,EDI的应用和跨行业发展得以大大加快。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基于Internet的EDI,使EDI从专用网扩大到Internet,降低了成本,也满足了中小企业对EDI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毛薇 《今日科苑》2004,(2):38-40
今年1月1日是世界十大化名人之一、20世纪中国画坛巨匠齐白石先生诞辰140周年。这位生活了近一个世纪的艺术大师,被当今书画界人士称为20世纪中国画的一面旗帜。他在诗书画印的艺术园地里,毕其终生,辛勤耕耘,“共作画数千幅,诗数千首,治印亦千余”,可谓洋洋大观,硕果累累;他创作的草木虫鱼,飞禽家畜,山水人物,形神兼备,气象万千。  相似文献   

9.
政府信息化是技术驱动型概念,它是指政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政务活动的效率和生产率。从国际上来看,过去五十年间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主机和小型机(20世纪5080年代初),微机加局域网(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和互联网(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三个阶段。现代信息技术在政府中应用的早期沿着两个方向发展即办公自动化和政府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0.
宋兆杰  王续琨 《科学学研究》2007,25(6):1052-1056
 苏联科学社会学是在科学学的框架下产生和发展的。受意识形态的严重影响,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被禁止研究。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重新开始对科学社会学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是科学的黄金时期,也是科学社会学的成熟时期。  相似文献   

11.
网络环境下信息用户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是20世纪人类最伟是的发明,为人类处理信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在文献信息处理中的应用,改变了文献信息处理完全依赖于手工的局面,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处理速度和利用能力。在此期间,数据库技术成为信息处理的核心,随着计算机在图书馆文献采购,编目,流通以及文献检索系统的应用,人类迎来了一个自动化信息处理的时代,20世纪90年代人类在探索未来电子化、网络化信忠处理上作了有益大胆的尝试。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利用信息呆板、僵化的面貌,网络化技术使全人类共享物质和精神财富成为可能。21世纪的图书馆将得到高新技术发展的充分装备,其典型特征为网络化,电子化,虚拟化。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是现代科学进步的辉煌时代,爱因斯坦是那个时代的北斗和20世纪科学界的龙头。他创立的相对论,乃人类科学范式的一次真正革命。相对论从根本上更新了人们的物质和时空观念。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因爱因斯坦生活过而变得更加聪慧起来。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中国》2006,(5):14-14
20世纪80年代,以色列农艺专家在无意中发现,与50年代相比,以色列的太阳辐射大幅度削减了22%。无独有偶,德国年轻的气象学研究生也发现阿尔卑斯山山脉的太阳辐射呈现下降趋势。事实上,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在世界许多地区,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都降低了。天空变暗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专家工作通讯》2001,(6):34-36,44
假如把刚刚逝去的20世纪定义为物理学世纪的话,我们身处的21世纪又当怎样来定义呢?当人类已经破译出生命的“魔术师”就是幽灵般的基因,而它的栽体就是DNA后,惊喜的断言生物学对整个人类价值观念的影响要比物理世界的作用更为深刻、奥妙,21世纪应该是生物世纪。  相似文献   

15.
75年前电视在旧金山郊外的一间实验室里诞生了。它的创造者是年仅21岁的美国男孩菲洛·法恩斯沃思。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他几乎被人们遗忘了———尽管他的发明塑造了20世纪,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成为这个世纪的特征。试图弥补过失75年前的今天,电视在旧金山郊外的一间实验室里诞生了。它的创造者是一位年仅21岁的天才,名叫菲洛·法恩斯沃思。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法恩斯沃思几乎被人们遗忘了———尽管他的发明塑造了20世纪,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成为这个世纪的特征。1957年,他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一档称作“我有个秘密”…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是对当时科技发展的一个概括。1948年仙农的《通信的数学理论》和维纳的《控制论》等,奠定了信息化的理论基础。1946年美国的电子计算机问世,以及晶体管的诞生,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运营,使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供暖在美国     
19世纪初,美国开始出现中央供暖,但一直到南北战争之后才逐渐普及。一般说来,早期的供暖系统采用的都是燃煤锅炉。但燃煤锅炉的不足之处在于容易发生变形和断裂,会导致气体泄露,需要有人不断给炉子添加燃料并照看火。经过多年不断地改进,到20世纪20年代,这种供暖系统才逐步得到完善。与此同时,燃油锅炉的出现使供暖系统更为方便可靠。  相似文献   

18.
学科交叉研究的神韵——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学科交叉是20世纪科学整体化的具体反映,本文从学科交叉研究出发,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与生理学奖)获奖成果和获奖者为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析诺贝尔奖中学科交叉的变化状况,显现学科交叉变化趋势在20世纪科学发展中的脉络,揭示学科交叉既是产生新学科的生长点,又是实现对复杂对象的多学科协同作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工业煤粉炉最早出现在20世纪的欧洲,最早应用在德国。中国工业煤粉锅炉则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煤粉相比于油、气等具有更便宜的价格,因此,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对环保的重视,对煤粉锅炉的排放要求越来越严格,作为PM2.5的重要前体物,其中对NOx的排放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20.
《技术创新》2005,(5):7-9
19世纪和20世纪的技术以及工业明强调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另外经济效益、武器系统的破坏能力和杀伤能力、工程技术的规模效益也是关注的重点。伴随着生产能力的高速发展带来的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二次大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造成的空前浩劫,20世纪60年代以米,人们开始意识剑技术对人类明进步以及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念;伴随着信息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