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简岩 《百科知识》2007,(11S):1-1
今年的诺贝尔奖越来越让人感受到:人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科学。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的马里奥·R·卡佩奇、奥利佛·史密斯和英国的马丁·J·伊万斯,因为他们发明了“利用胚胎干细胞对小鼠引进特异性基因修饰的原理”。这是涉及人们生老病死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由于发现了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2004年10月4日,美国的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被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诺贝尔奖评委会授予200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的基本理由长期以来,嗅觉一直是我们意识中一种神秘莫测的东西。人能够识别和记忆约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本原理一直不被理解。不过,200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在一系列的前沿性研究中,证明了我们的嗅觉系统是如何起作用的。这些研究发现了一个大的基因家族,由约1000个不同的基因组成(占我们基因总数的3%),后者产生了相同数量的嗅觉受体类型,这些受…  相似文献   

3.
2006年10月2日,瑞典卡罗琳斯卡研究院宣布: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2位美国科学家,现年47岁的Andrew Z.Fire和46岁的Craig C.Mello,以表彰他们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双链RNA引发的基因沉默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RNAi现象在植物、动物(包括人类)中均有发生,在基因表达调控、病毒感染防御以及跳跃基因表达控制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6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已于本月2日、3日和4日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揭晓,5位美国科学家分享了今年的这三项殊荣。  相似文献   

5.
2009年10月,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10月5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以表彰三位科学家的发现“解释了端粒如何保护染色体的末端以及端粒酶如何合成端粒”,这一成果揭开了人类衰老和罹患癌症等严重疾病的奥秘;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的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  相似文献   

6.
揭开衰老与癌症奥秘 生老病死,这或许是人类生命最为简洁的概括,但其中却蕴藏了无数的奥秘.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美国科学家,凭借"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这一成果,揭开了人类衰老和罹患癌症等严重疾病的奥秘.  相似文献   

7.
2006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两个美国科学家,表彰他们发现了RNA干扰现象即一种沉默基因和调控遗传信息流的重要机制。RNAi(RNA干扰)技术已成为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研发出治疗疾病的新疗法。  相似文献   

8.
科苑 《今日科苑》2006,(11):12-14
10月2日,2006年度诺贝尔奖评选活动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拉开帷幕。随后3天里陆续揭晓了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得主。至此,诺奖的三项科学大奖尘埃落定,美国科学家包揽所有奖项。今年的诺奖展示了哪些最新科学成就,各奖项得主又有何感想,本报对本届诺贝尔科学奖进行了一个全面盘点。  相似文献   

9.
《科教文汇》2014,(34):F0004-F0004
乔治·理查兹·米诺特(美国,1885—1950年),因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与墨菲、惠普尔共同获得193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10.
《科教文汇》2014,(33):F0004-F0004
乔治·霍依特·惠普尔(美国,1878—1976年),因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于193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11.
《今日科苑》2007,(21):11-19
21世纪的生物技术:基因打靶——记2007年诺贝尔医学奖基因打靶是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技术,将使人类改造基因的梦想变为现实。2007年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颁发给美国遗传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安德(Mario R.Capechiand)、奥利弗·史密塞斯(Oliver Smithies)和英国  相似文献   

12.
《科教文汇》2013,(30):F0004-F0004
奥托·福利茨·迈耶霍夫(美国,1884—1951年),因对肌肉中耗氧量和乳酸产生之间关系的研究,于192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13.
14.
《科教文汇》2014,(24):F0004-F0004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德国,1883—1970年),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于193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科学界影响巨大。作者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例,着重对获奖者取得获奖成就的年龄进行分析,并评价了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和“第二创造区”,提出了有关年轻科学家培养工作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冉浩 《科学大众》2013,(12):4-9
2013年10月,本年度的诺贝尔奖尘埃落定,今年的3个科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可以说都绝非偶然,涉及到的3个成果更是已经在当代医疗、生产和科研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很多人认为,没有比诺贝尔科学奖更枯燥的获奖理由了,但是,这些科学家的发现当真重要而且奇妙!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解读这3个与科学有关的奖项。  相似文献   

17.
《科教文汇》2014,(27):F0004-F0004
埃德加·道格拉斯·艾德里安(英国,1889—1977年),因发现神经细胞的功能,于193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18.
《科教文汇》2014,(21):F0004-F0004
卡尔·兰德斯坦纳(美国,1868—1943年),因发现血型,于193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19.
《科教文汇》2013,(29):F0004-F0004
阿奇博尔德·维维安·希尔(英国,1886—1977年),因对肌肉产热的研究,于192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20.
《科教文汇》2012,(29):F0004-F0004
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俄国,1845—1916年),因对免疫的研究,特别是指出了免疫的“‘细胞’理论”,于190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