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1年8月22日,希特勒德国终于对苏联发动了全面的进攻,并扬言在两个月内歼灭苏军抵抗力量,逼迫苏联屈服。在冬季来临之前,进军至西伯利亚大铁路,与日军会师。此前,德国驻日本大使曾千方百计游说日本政府,趁机出兵西伯利亚。当时,在日本操有出兵最后决定权的  相似文献   

2.
正德国纳粹党员、德国"二级铁十字勋章"获得者,苏联共产党员、"苏联英雄"称号获得者,当这些似乎矛盾的头衔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时,人们不禁错愕。其实,他只有一个身份——苏联间谍,他就是"红色谍王"——理查德·佐尔格。佐尔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在东京的德国大使馆内有单独办公室并与使馆官员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著名记者竟是为莫斯科工作的。他就德国要发动对苏战争提出的警告  相似文献   

3.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法西斯军队突然向苏联发起进攻,苏联人民奋起抵抗,开始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在国家危亡时刻,苏联音乐工作者拿起了手中的“武器”,用歌曲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积极投身于保卫祖国的伟大事业。著名的苏军红旗歌舞团团长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夫谱写的《神圣的战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如在梦中1940年年底,苏联派驻日本的传奇间谍佐尔格在德国驻日本大使馆探听到一个消息:纳粹德国的军队将会在来年对苏联发动进攻!他赶忙把这一情报发回苏联,此后,佐尔格的情报越来越清晰,德军发动进攻的兵力配置和进攻  相似文献   

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1941年4月希特勒发动的侵南战争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事件。1940年法西斯德国取得西线战争的胜利后,迫不及待地制订了进攻苏联的计划。作为侵苏战争的外交准备,同年9月27日,德国和意大利、日本签订了三  相似文献   

6.
吴涛 《科教文汇》2013,(2):204-208
1952年春夏,苏联为阻止西方集体安全体系的建立和西德重新武装,在五个多月内与美英法三国交换了八次照会,史称苏联"照会攻势"。本文通过对冷战中这一著名外交事件的介绍和评论,展示了东西方国家在战后处理德国统一和欧洲安全问题上的具体行动,揭示了苏联在贯彻"以统一换中立"对德战略时在具体外交政策上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7.
吴涛 《科教文汇》2013,(6):204-208
1952年春夏,苏联为阻止西方集体安全体系的建立和西德重新武装,在五个多月内与美英法三国交换了八次照会,史称苏联“照会攻势”。本文通过对冷战中这一著名外交事件的介绍和评论,展示了东西方国家在战后处理德国统一和欧洲安全问题上的具体行动,揭示了苏联在贯彻“以统一换中立”对德战略时在具体外交政策上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8.
1990年9月,我国北疆铁路建成并与苏联土西铁路接轨,标志着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这条大陆桥,东起我国连云港,西至世界第一大港荷兰的鹿特丹,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穿越中国、苏联、波兰、德国和荷兰,辐射二十多个国  相似文献   

9.
“最主要的”是讲苏联战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重工业建设的一本通俗读物。苏联在胜利地结束了伟大的卫国战争之後,从一九四六年起,实行了第四个五年计划,也就是战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说:“新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恢复我国遭受战灾的区域,恢复工农业到战前水准,以至於在颇大程度上超过这个水准。”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国法西斯强盗给苏联带来的严重破坏。高炉炸毁了,矿井淹没了,机器厂成了一片瓦砾。苏联人民的损失是巨大的。但是,英勇的苏联人民在短短的三、四年间就恢复了成千成万的工厂、矿山  相似文献   

10.
韩文宁 《百科知识》2011,(14):30-32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蒋介石认识到,仅仅依靠现有国力还不足以战胜日本,故一面进行顽强抵抗,一面积极寻求外援。争取德国、苏联和美国的援助并与这三国进行军事合作,是在抗战的不同阶段相继开展的。  相似文献   

1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了切断苏军对前线的补给,改变了苏联铁轨的宽度,苏联政府由此设想出了一条以汽车运输代替铁路运输的方法。汽车运输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战争胜利的进程,汽车运输兵们也在二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肩负着运输战争必需品的重任,而且也在残酷的战争中体现出无比的英勇与智慧,他们以及他们的汽车们带领着苏联人民走向战争的胜利之路。  相似文献   

12.
自从1991年前苏联解体之后,前华沙条约国的国家纷纷加入欧盟,使欧盟的势力大增。可是,比起美国来,从综合实力来讲,欧盟各方面都处于下风。赶上甚至超过美国,是欧盟的核心国法国和德国梦寐以求之事,A-380空中客车的问世,是欧盟向美国发起挑战信号的第一张王牌。  相似文献   

13.
马翠琴 《科教文汇》2008,(30):179-179
欧洲的问题,特别是欧洲的安全与稳定问题,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问题。同时,欧洲的安全是围绕德国的。冷战时期苏联的军事威胁是影响欧共体共同的安全政策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德国问题,把西德纳入集体控制之下,以防它东山再起,欧共体开启了欧洲一体化,走上了联合防务的道路。冷战后,为了应对俄罗斯的潜在威胁和制约统一后的德国,欧盟推进了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1950-1960年间苏联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向中国转移,航空技术是这次技术转移的一个重点。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北京航空学院仿照苏联的建制,建立了学院、系、专业、教研室和实验室,制订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各类实习计划书,采用了大量的苏联教材和技术资料。苏联专家在北航开设课程,指导研究生,培训教师,为北航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许多人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认为如果没有苏联的牵制,英美似乎就无法在诺曼底登陆。可事实上,二战欧洲战场的真正转折点是英美空军对德国科隆的轰炸。在轰炸科隆后,盟国开始了对德国本土的大规模  相似文献   

16.
李鹏程 《科教文汇》2007,(1X):177-178
苏联战后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政策是苏联在1947年4—5月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支持巴以分治的前奏。由于国内对苏联对巴勒斯坦问题政策的研究过于粗糙,所以导致了许多学者对苏联支持巴以分治这一政策的误读,这一政策普遍被认为“一向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苏联的态度突然发生了变化”。而战后苏联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政策不仅是苏联从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到支持其在巴勒斯坦建国的一个重要转变阶段,而且还对以后的苏联对以色列政策和阿以冲突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二战后苏联对巴勒斯坦问题政策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重点分析了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苏联理论物理学在意识形态和技术需求的双重压力之下的艰难历程。文章指出,在铀核裂变发现之前的三十年代,苏联物理学虽然遭受了相当程度的破坏,但由于物理学家之间的凝聚力,还是勉强顶住了来自意识形态方面的压力。铀核裂变发现之后的四五十年代,由于苏联领头的理论物理学家基本上都参与了国家的原子能计划,他们便利用“核盾牌”来保护自己免受“唯心主义”和“世界主义”的指控,从而使得苏联的物理学没有像苏联的遗传学和生物学那样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相似文献   

18.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纠集它的附庸国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以190个师、193艘舰艇、4300辆坦克、4980架飞机军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2000多公里战线上,向苏联发起全线大规模进攻。  相似文献   

19.
德国科技体制的特点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拥有8000万人口,经济实力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科技实力也非同寻常。德国从事研究与开发人员的总数大约为50万人,并且还在进一步增强。科研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8%。当今世界上技术水平最高的三个国家当推美国、德国和日本。德国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确立自己在世界科技竞技场上的领先地位,其根本原因,一是建立了一整套适合市场经济的完善的科技体制;二是德国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给予了长期稳定的支持。德国科研经费来源有多种渠道,主要有企业、政府和各种非盈利性基金组织,其中企业和政府是主要的投资者。  相似文献   

20.
日前,德国SES专家组织成员、名金属防蚀专家胜格弗里德博士来到山东蓬莱市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技术咨询和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胜格弗里德博士是德国电镀和表面处理工程协会主席、混合材料科学和表面处理工程教授,并获得材料科学注册工程师职称,在德国工业领域一直从事金属防腐蚀及表面处理工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