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背景分析]“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强调让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猜测等探索、发现性的思维活动,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强调“猜想-验证”的方法,即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猜想,然后通过验证、分析得出结论。那么,在具体教学中怎样体现这些新理念呢?  相似文献   

2.
一个数除以小数为苏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第40页例4的学习内容。由于我校第一次使用这套苏教版教材,数学组同时组织几位教师上研讨课。  相似文献   

3.
一、紧扣简便算法作好复习铺垫乘、除法简便算法的复习分别设置了两道题,第(1)题包括乘(除)数是整数的口算题及将一个数分解成两数之积的口算题,它们分别是为乘(除)法的两种简便算法服务的。教者还可以补充一些类似的口算题,组织学生练习。第(2)题为具有两种解法的应用题,它是为揭示简算算理作铺垫的。如: 商店有5盒手电简,每盒12个。每个手电筒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相似文献   

4.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如何在教学中实践这一理念,成为我们近年来探索和研究的重点。结合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的内容,笔者进行了一次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如何引导学生"由曲变直,无限细分"是本课的关键.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认为抓住"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四个环节是比较科学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飞 《科学教育》2009,(4):35-36
1教学案例 使用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教学内容: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重点:商中间有0的除法,不够商1时写0占位。教学难点:把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后再试商的算理  相似文献   

7.
如何让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在尝试。以下是我教学“除法的简便运算”一课的实录,供研讨,请指正。一、激趣引题上课开始,老师要求学生先来个写算式接龙比赛,老师写出24÷2÷3;24÷(2×3)这样两个算式,请学生接着也写出类似的两个算式。学生写的算式:60÷6÷5,60÷(6×5);360÷6÷6,360÷(6×6);……学生在接龙的过程中,感觉到这样的算式有很多。老师接着说,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两组算式,并让学生相互说说你想研究什么问题?经过思索学生纷纷说:我想知道这两组算式有什么关系?这样的算式写得完吗?我…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问题]"有余数除法"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笔者在浙江省首届新生代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听了一位教师执教这一课,对该教师在整堂课中借助小棒搭正方形学习有余数除法,顿觉眼睛一亮。但该课试图将所有内容整合在一节课中,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致使教学效果打了折扣。由此,笔者考虑:第一,能否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将教材中的三个例题进行整合,科学合理地划分教学课时?第二,怎样根据学生实际更好地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凸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一、案例1.走进生活【录像提供生活片段实录:王大妈去逛商场,看中了一条围巾(单价:32元)、一双皮鞋(单价:68元),开好发票后到收银台付款,收银员边盖章边对王大妈说:“一条围巾,一双皮鞋共100元。”王大妈的钱包里有240元,抽出一张一百元的递了上去。】出示例题:王大妈带了240元,买了一条围巾用去32元,又买了一双皮鞋,用去68元,还剩多少钱?怎样解答?生1:根据题意,用一共的钱减去买围巾的钱,再减去买皮鞋的钱就是还剩的钱:240-32-68。生2:我认为这样列式更合适:240-(32 68)。(一片赞同声)师:为什么呀?生:这样算简便,王大妈刚才就是这样付钱的,…  相似文献   

10.
邵陈标 《云南教育》2007,(10S):35-37
[背景与问题] “有余数除法”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笔者在浙江省首届新生代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听了一位教师执教这一课,对该教师在整堂课中借助小棒搭正方形学习有余数除法,顿觉眼睛一亮。但该课试图将所有内容整合在一节课中,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致使教学效果打了折扣。由此,笔者考虑:第一,能否从系统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1.
【背景】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一对永恒不变的矛盾。在学生即时的生成资源中,正确的答案、精彩的见解、独特的解题思路,容易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认知障碍,容易被教师忽视或遗忘。其实,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教学资源。【案例】学生在学习小数除法中,计算的错误率很高,如何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呢?现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例,谈一些体会。如:0.90.43.63603.6÷0.4=0.9像这个错误,学生在小数除法的学习过程中频频出现,我觉得多说已经无用了。突然,产生一种想法:“把这个‘…  相似文献   

12.
【背景】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一对永恒不变的矛盾。在学生即时的生成资源中,正确的答案、精彩的见解、独特的解题思路,容易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认知障碍,容易被教师忽视或遗忘。其实,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3.
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真实地反映出学习个体的知识状态、思维层次及情感态度走向,是一种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如何在教学中抓住契机,巧妙而有深度地开发运用这种"不可复制"的资源呢?为师者要做的不是急着解释、下定论,而是把错误抛回给学生,给予他们思考的  相似文献   

14.
定义分数的方法通常有四种:份数定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商定义,即两个整数(除数不为0)的商;比定义,即整数a与b(b≠0)之比;公理化定义,即有序整数对(a,b),其中b≠0。[1]份数定义揭示了分数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定义分数的方法通常有四种:份数定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商定义,即两个整数(除数不为0)的商;比定义,即整数a与b(b≠0)之比;公理化定义,即有序整数对(a,b),其中b≠0.[1]份数定义揭示了分数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过程,便于学生借助实际操作或头脑中的操作表象比较容易地进入分数世界,这可能是小学数学中普遍采用这一定义的原因.当然,这一定义也有局限性,如不能很好地解释教师经常讨论的0/5、5/1等是不是分数的问题.商定义实际上就是小学里讲的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个定义,就可以解决非整数商的除法问题.不仅如此,由于除法对应于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这就为我们利用分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了方便之门,如分数、百分数应用问题,等等.当然,我们也看到,份数定义中其实也包含着除法,这就使在份数定义的基础上学习商定义成为可能.本课教学就基于这样的认知.比定义源于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即在保证每份所含数量相同的前提下,两个量之间是a份与b份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用除法来求得.这一概念的产生为研究两个同类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提供了方便,它的思想方法也成为研究两个不同类量之间比例关系的有力武器.为满足这一概念扩充的需要,比就被一般性地定义为两个数相除.  相似文献   

16.
[背景分析]“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强调让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猜测等探索、发现性的思维活动,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强调“猜想—验证”的方法,即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猜想,然后通过  相似文献   

17.
廖晓斌 《海南教育》2014,(24):49-50
本节课是第五单元小数除法中的第一节: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除法的起始点,又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因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最后都要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相似文献   

18.
所谓“解决问题”,是指在没有现成方法可以解决的情境状态中,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和研究的活动过程。我们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对解决问题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形成了“创设情境,提出假说———小组合作,探索验证———汇报交流,评价反思———构建模型,理论升华———类化练习,拓展创新”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一、创设情境,提出假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学习目标就不明确,但问题的提出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因而,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学生…  相似文献   

19.
探究是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的,所以通过什么样的问题来引起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时的首要任务。能够作为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行探究的出发点就是:长方形面积=长×宽。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非是一无所知的,毕竟长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样就产生了第一个探究性问题:能否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出发,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0.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像,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和经验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数学方法理论的创导者波利亚曾说: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他认为,在有些情况下,教猜想比教证明更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