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江亮 《情报探索》2014,(9):28-30
在阐释复合图书馆和信息传播学的概念、影响信息传播的技术因素、信息传播要素的基础上,引入经典5W模式和网络化传播模式,从复合图书馆的资源组织角度和用户服务角度对复合图书馆信息传播模式进行研究,进而建立基于用户信息服务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络讨论区的信息传播特点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互联网络,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关注着不同的侧面。有的关注它给人类认知方式带来的变革,有的关注它对原有社会结构的冲击。本文主要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网络讨论区上的信息传播特点与相关问题。现有互联网提供的服务大致可分为信息查询、文件传输(包括电子邮件)和网上讨论三类。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可把网上信息传播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信息发布,即互动性较差的信息服务,如现在大部分网站上的WWW网页。除了信息发布者,其他人没法及时作出反应 (但多半可以向传者发电子邮件),只能被动阅读。二是网络讨论区,如 BBS和 Usen…  相似文献   

3.
张云 《百科知识》2023,(3):38-40
<正>进入21世纪后,由于信息急剧增长,出现了信息量大、信息有效性低、信息杂乱无章等问题,用户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在此背景下,信息服务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数据不断发展,中国逐渐进入信息时代。自2013年起,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始实施学科服务,为用户们提供信息服务。通过研究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改善服务内容、方式等,可以促进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可持续发展。拉斯维尔5W模式作为一种传播学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传媒、经济金融等领域。  相似文献   

4.
科学映射模式及其方法论基础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亚明 《科学学研究》2008,26(5):904-912
 科学映射是科学计量学重要研究领域。半个世纪以来,科学计量学家和信息科学家对具体方法和技术进行了大量探索,研究成果已在信息服务实践中应用,对战略科学决策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然而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尚显薄弱。本文在科学学研究的背景框架中,提出了科学映射的双层概念含义;建构了科学本体-科学家-交流媒介的三维模式和科学论著-科学本体的简化两极模式;从认知学、社会学和交流传播学三大方法探讨科学映射的方法论架构,其中,以文献计量学作为三大方法的链索和交流传播学方法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试论情报用户研究中受众理论的引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情报学与传播学的相关性情报学是在不断吸纳其他相关学科充实自身的过程中发展完善的 ,与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进步密不可分 ,传播学也是其中一门重要的相关学科。传播学是研究人们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交流的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孕育于 2 0世纪 2 0年代 ,正式诞生于 5 0年代。图书情报学最早引入传播学理论的是谢拉 ,他的社会认识论以及由此引出的信息交流说直接借鉴了传播学的相关原理 ,这一过程几乎与传播学的孕育与产生同步[1] 。此后 ,社会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萨拉塞维克强调情报学和传播学研究在人类交…  相似文献   

6.
根据信息论及传播学理论,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信息流动的环节,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方法发展的主要方式有三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组织系统方法、网络传播系统方法、网络反馈系统方法。  相似文献   

7.
所谓科普信息传播,主要是指将各类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信息知识以各类渠道在社会大众中传播、交换,以此来实现科普信息在各个群体、各个组织间的共享,让社会大众能够对科学技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本文主要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新闻传播学的有效应用提高科普教育活动的整体质量,以此来为后续此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大众传播学角度,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基础,客观分析了新时代受众需求变化与媒介选择倾向,从信息载体、内容及服务观念3个方面提出了公共图书馆网络移动端的发展变革路径,并指出公共图书馆不仅要满足受众需求,更要承担起社会价值引领的使命,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方法逐步由以抽样调查为主的传统方式向综合利用大数据参与的新方法转变。本文将重点展示数据挖掘技术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内的应用案例,并将之与传统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对二者在研究目的、研究手段、研究过程及其逻辑等方面进行区别,从而说明大数据处理信息方式对传播学在方法论上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姜兰  侯婕 《情报科学》2019,37(8):92-96
【目的/意义】高等学校不仅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责任,同时也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职责。本文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创新路径,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图书馆丰富的知识资源满足社会民众日益增 长的知识需求,推动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进程。【方法/过程】借鉴信息传播学以及社会化服务的理论,以长春 工业大学图书馆作为案例,对其社会化服务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面向学校周边公众进行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需 求调研。【结果/结论】探索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创新路径,即信息资源服务数字化,建立智慧图 书馆服务平台以及建立全方位立体的咨询平台。  相似文献   

11.
一门正在兴起的新学科——科技传播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所产生的越来越大的影响,一门新的学科——科技传播学正在悄然兴起。科技传播学是研究科技传播规律、科技信息开发与利用的一门学科,是一门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边缘学科。什么是科技传播呢?所谓科技传播,就是人类交流科技信息的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人与其所属的群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学科视角,应该坚持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工具性价值取向,确保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经济、高效与便捷,推进节约型政府、效能型政府、民本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迅猛发展,已成为连接新闻信息产业和以高科技为特征的传播技术产业的桥梁,不仅有其经济效益,而且有着重大的社会效益。笔者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论述,分析并探讨了中国新闻传播学近年来的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我国新闻的传播学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要有创新和与时俱进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李东旭 《情报杂志》2012,31(4):185-187
网络时代媒介的种类和数量正在不断激增,同样现代图书馆馆藏媒介也在变得多种多样,如何将这些不同种类的媒介高效有序的组织起来,形成高质量服务正在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引入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在《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一书的观点将媒介视为一种信息资源甚至一种服务来进行组织,创造性地提出了图书馆媒介组织的定义.重点论述媒介组织的内涵外延、媒介组织必要性以及媒介组织原则3个方面内容,为媒介组织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传播学概论是新闻传播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这门课程本身理论性强、信息容量大,因此必须寻找改进该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本文认为,传播学概论一课的教学改革路径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以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案例教学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头脑风暴法促进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试论以受众为中心的网络资源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作为新兴传媒,其受众地位显得更为突出,从传播学角度揭示网络信息与传统传媒的区别,探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17.
贺艳 《科教文汇》2015,(2):55-56
传播学概论是新闻传播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这门课程本身理论性强、信息容量大,因此必须寻找改进该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本文认为,传播学概论一课的教学改革路径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以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案例教学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头脑风暴法促进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朱新英 《科技广场》2006,(10):96-97
文章揭示了当前多媒体演示教学成为一种不可替代教学模式;阐述了多媒体教学中的演示技巧,详尽剖析了多媒体教学模式中信息传播学属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序列的顶端,肩负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对实现国家战略、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大数据时代对我国研究生信息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高校传统信息素养教育发起挑战。[方法/过程] 文章综合运用情报学、传播学与高等教育学跨学科研究方法,以情报学视角论述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引入游戏化机制的必要性,随后对美国高校游戏化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展开探讨,通过对比研究获取信息有效传播路径及优势教育经验。[结果/结论] 最后基于情报学视角提出我国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游戏化策略,形成以"游戏设计服务需求、协同宣传与媒介推广、强化游戏馆员内生动力、优化游戏化学习体验"四位一体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20.
刘霁堂 《学会》2002,(8):36-38
本文依据传播学理论从科普主体、科普手段、科普信息和科普客体四方面对现代科普与传统科普进行比较 ,指出二者的区别 ,告诫人们在现代社会不要死抱传统科普观念不放 ,要树立现代科普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