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政治参与正在成为当代青年人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他们熟练的网络技术为政治参与提供了有效途径.网络时代青年人的政治参与,部分弥补了现实政治表达的无力状态,极大增强了政治信息的传导和反馈系统,日益影响着政治决策和高层思考.但是也有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需要从国家纬度、社会纬度和个人纬度来规范青年人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构建网络化时代青年人政治参与的健康环境,引导青年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网络作为信息来源、沟通手段和虚拟公共空间,与政治参与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作为信息来源,网络显然为人们获得政治信息提供了新的途径,但人们获取政治信息的动机、必要的网络使用技术、网络使用者自身的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网络上大量政治信息的存在并不直接导致人们政治信息拥有量的增加.政治信息的增加与政治参与之间也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作为沟通手段,网络对不同的政治沟通方式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不同的政治参与方式受网络的影响也有所不同;网络因其分散性、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商业化等特性,而对于扩大公共空间的作用有限,网络还不能形成“一个”公共空间。尽管如此,网络论坛还是为网民表达意见提供了新的平台,因而有利于提高网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民主政治这一方面来研究网络政治参与对当今政治发展的影响.网络能更快接收信息,但也容易被错误的信息误导,应权衡利弊,使网络对政治发展发挥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政治参与已渐趋于常态化。它不仅大大降低了公民参与政治的成本,使更多公民加入到参与者的行列,同时也在政府与民众之间架起一条更为便捷的沟通桥梁,在政府的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也应看到,网络政治参与中的非理性参与对政治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网络空间的出现及其发展,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时空界限,为政治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提供了宽敞的渠道,为政治参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操作方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未来政治参与的结构和模式。网络技术在推进政治参与的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因而分析21世纪网络技术对中国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其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公民参与与监督国家和政府公共事务的有效途径,对国家社会各方面秩序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同样出现难以避免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分析解决。文章从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概述出发,阐述我国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现状,进而指出解决途径,从而说明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政治事务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校稳定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群体利用网络获取政治信息、利用BBS论坛表达诉求、利用网络发起现实活动等网络政治行为,直接给高校的稳定带来了新的挑战。与传统政治参与相比,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具有不同的方式、途径与特点,对高校稳定构成“双刃剑”式的影响。面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我们应积极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化、制度化、理性化,促进高校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网络政治参与是政治参与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是促进现代民主的有效途径。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决定了作为信息最大占有者和政策输出端的政府需要重新定位。政府需要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引导者;网络制度的供给者;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的制定者和道德规范的倡导者;网络行政的服务者。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志国 《时代教育》2009,(9):9-9,11
网络政治参与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它激发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兴趣和热情、拓宽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增强了大学生的民主参政意识.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政治参与也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它易使大学生被信息误导而造成思想混乱、易使大学生政治参与失范、易使大学生的现实政治参与能力弱化.为此,应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完善网络立法、推进电子政务工程,实现大学生有序网络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0.
网络社会信息嬗变对政治参与动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转型期中国正在面临着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转型期普遍面临的亨廷顿式的"参与危机"的困境.而网络社会中的信息及其传播形态的嬗变促进了政治参与动员的发生和发展,网络社会正在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开放式交往与活动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本文致力于研究在网络的逐步普及下,分析公民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涵义。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第三部分详细探讨了我国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成因。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重点探析公民进行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河西学院学报》2021,(1):36-42
政治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政治文化是政治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网络政治文化是互联网时代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样态,它在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实现公民政治社会化、提高政治认同感以及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政治效用。但网络政治文化在发展中也面临网络舆论极化现象的冲击、与现实政治实践的错位、网络意识形态被解构风险、传统政治文化传承危机等重重困难,需从提高网民政治素养、加强网络媒体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入手,规范网络政治行为,完善网络治理机制,促进网络政治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出现、迅速发展以及通讯信息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了公众政治参与的能力,而且提升了公众的话语权。电子政务的开展,为公众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自由空间,为政府与大众进行沟通、进行平等对话提供了一个结实的桥梁。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数字鸿沟的存在,导致了网络主体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行为具有非理性等问题,这不仅使得网络真实民意得不到表达与诉求,而且使政府治理受到了挑战。因此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把我网络政治参与的趋势、不断完善网络问政平台。  相似文献   

14.
网络政治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大学生作为接受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群体.也同样受到了来自网络信息社会化的诸多影响,网络政治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模式,自它出现以来,也在时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政治情感、政治心理等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文章从网络政治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入手,在对它的正反两方面分析之后,试图找到充分发挥网络政治的优势、克服其弊端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以保证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政治参与是伴随着公民社会的培育、公民文化的构建以及公民意识的养成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衡量社会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尺度。公民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决策和公共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有力地推进了政治民主化。公民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有赖于公民文化建设。当前,要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以及公民文化建设,必须加强立法,从法律上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保障;重视制度和机制建设,构筑科学的公民政治参与制度与良性运转机制;推进技术创新,打造公民政治参与更便利和更安全的平台;培养高素质的网络人才队伍,引导公民合法有序地政治参与;提高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和网上执政能力,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多元社会变迁中的重要影响参数和现代化的原动力,政治发展越来越表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积极向上的政治变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变量.对网络社会化进程中的民主政治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扩大发展中的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和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是政治参与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是多民族国家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政治参与行为在网络领域中不断拓展,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因此,探析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参政议政的新渠道,也为政府了解民意提供了重要平台,推动了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但同时,网络政治参与中的负面因素,如虚假政治言论、情绪化参与、非法参与等也对政治的稳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有必要通过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的道德建设,健全网络政治参与的监管机制,深化网络政治参与的法制建设等措施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而理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网络以离散无中心的结构模式进行运作,基本上消除了歧视,使传统统一的政治控制显得苍白无力,从而引发了人的政治社会化模式的新变化。如何面对新的挑战,捍卫本民族国家利益为核心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提高政治社会化的水平和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再次,网络政治参与平等、公开的特点,强化了人们的民主意识,使现代政治所推崇的"民主"可以在网络上得到真切的体验。  相似文献   

20.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参与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采用,并以其鲜明的特性给当今社会的民主政治带来了的积极影响:促进政治民主化;推进公共领域的沟通与对话;使政府开放、透明、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