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唐文春 《今日教育》2007,(3S):42-42
一节数学课的开课非常特别:“请大家先读一读这几个词语:同时、相向、相遇、相距。”(生读)“读懂了吗?”“懂了”“请上台为大家演示一下……”我不由得心生疑虑:该老师花了好几分钟来了个语文式的“咬文嚼字”.有必要吗?可是接下来.我的猜疑随着课堂的精彩生成而烟消云散:数学也需“咬文嚼字”!后来,我也实践着在数学课堂上“咬文嚼字”.效果还真不错!  相似文献   

2.
提到咬文嚼字,很多语文老师都会与传统语文教学中琐碎的分析联系起来,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其实,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咬文嚼字依然大有可为。往往一段话、一句话、甚至一个字,如果牢牢地抓住了,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当然,这里所说的咬文嚼字,必须以言语形式的教学为核心,必须以对课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咀嚼、品味和感悟为切入点,在读熟读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言语的意图感、意义感和意味感,深入到语境中去,  相似文献   

3.
一节数学课的开课非常特别:“请大家先读一读这几个词语:同时、相向、相遇、相距。”(生读)“读懂了吗?”“懂了”“请上台为大家演示一下……”我不由得心生疑虑:该老师花了好几分钟来了个语文式的“咬文嚼字”,有必要吗?可是接下来,我的猜疑随着课堂的精彩生成而烟消云散:数学也需“咬文嚼字”!后来,我也实践着在数学课堂上“咬文嚼字”,效果还真不错!  相似文献   

4.
王崧舟老师在谈到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音乐老师、思想品德老师的区别时说:"语文老师的注意力应该更多、更自觉地分配到语言表达、语言形式上……"而语言表达、语言形式的"根基"是词语。任何一个具有语文意识的老师,都会以课文为基础在语境中开展词语教学,在课文中咬文嚼字,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把握其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5.
词语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于永正老师的《小稻秧脱险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8课)一课的词语教学读演结合,促进理解,妙趣横生,成为中年级阅读教学中词语理解与训练的典范.一、整组词语,“境”中理解初读阶段,于老师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然后,让他们把不懂的词语写在小黑板上.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一直被视为“软肋”。在常态课中,我们要么叫上几个学生将查字典得出的答案公布于众,要么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收效甚微;而在公开课上,因为怕耽误时间,词语教学更如蜻蜓点水,只是走过场,效果可想而知。最近有幸观摩了于永正老师的一些录像课,不禁折  相似文献   

7.
《自然》教材和新课程中的《科学》教材中都有《水》这一课。同样的内容,但是反映出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同,因此,教学效果也就不同。在自然课中《水》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教学观念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器。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通过书上的图或学生带来的图片材料,按图示“看一看”、“比一比”。然后老师费尽心思地讲解什么是液体,什么是固体。对学生的要求是背会相关概念。老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也是照书上的图“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最后得出结论:“水是没有颜色、…  相似文献   

8.
“听写词语”这种训练形式,在新的教学新理念下已渐渐为人所淡忘。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打破传统的、单一化的“听一听”、“写一写”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内涵,调动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通过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手段学习词语,发现它在锻炼学生的听辨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方面效果明显。现将自己实践的几种听写词语形式例举如下:一、根据意思写词语老师给出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归纳为词语写出来。如“彤云密布”(《第一场雪》)。师:下雪前阴沉沉的云,密密地布满了天空———生:彤云密布。…  相似文献   

9.
读了王君老师《安恩与奶牛》的教学实录,我曾撰文(见《语文学习》2011年第6期)围绕“咬文嚼字”谈论其得失:王老师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表达.充分调动自己的体验去“咬文嚼字”.以打磨语感的教学策略和功夫.让我们欣赏到“有语文”的语文课,所得极丰:但她“删削”文本,直线、单一地将主题归结于“万物为一”的做法,最终损害了“咬文嚼字”.减损了小说阅读与小说阅读教学的正当性与有效性.所“失”令人遗憾。  相似文献   

10.
四月的梨都砀山。于永正老师正在执教《惊弓之鸟》的第二课时。讲到“孤单失群”这个词语,学生理解遇到了困难。于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决这一重点词语时,一个男生闯了进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于老师放下手中的课本,走到他跟前,摸了摸他的头,笑眯眯地问道:“你刚才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1.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让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有时候抓住课文中的一两个关键的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然而审视当前的词语教学,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是竭力回避或者“滑过”,或者教得一丝不苟,从字音到字形到字义进行科学准确地诠释,  相似文献   

12.
因“志同道合”——都喜欢思考、探索、研究、笔耕。我与张建国老师在20年前就成了“忘年交”。天道酬勤。这20年间,张建国老师矢志不渝地思考,孜孜不倦地求索,坚持不懈地笔耕。喜滋滋地收获、享受着一份又一份沉甸甸的惊喜:不但发表了数百篇高质量的语文教学论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绩.而且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的教学风格——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内在情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汉语言用字用词都极为讲究,有的人认为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写文章、分析词句时要特别重视咬文嚼字,似乎与数学老师关系不大。不久前本人在讲解一道数学题时发现,数学中咬文嚼字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第十届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初赛有这么一道题:输液100毫升,每分钟输2  相似文献   

14.
听完全国著名优秀教师支玉恒老师教学的《曼谷的小象》一课,我深为支老师“不拘一格,意会为先”的词语教学艺术所折服。现举三例: 一、当学生对“绝技”这一抽象词语理解困难时,支老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绝技”的意思,也不是让学生念念词典上的意思就算完事,而是从课文具体的内容着手,先让学生明白小象做了什么,再“点睛”提问:这些小象行,换小猫行吗?(生:不行)这就是小象的什么?(生:绝技)那“绝技”的意思是……(学生恍然大  相似文献   

15.
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享受阅读中的无限乐趣。我在一年级的朗读教学中做了下面一些尝试,愿与同行探讨。1.抓“词语、短语、句子”的分节朗读。“分节”朗读要在拼音教学时就进行。如在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时,每课都附带一首儿歌,这些儿歌都得老师带领学生朗读、背诵。学生在朗读儿歌时,又及时地复习了已学过的音节。在拼音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就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试着读一读,引导学生先画出词语。即“小蜗牛,背书包,迎着红日去学校。好长时间爬一米,天天早起不迟到”。然后按一个词一个词连起来朗读,也就…  相似文献   

16.
“不要把语文课上得太像语文课”,两年前,我在《语文教学通讯》上读到毛荣富老师对一些青年教师说的这句话时,就觉得它闪烁着语文教学思辨之光,颇值得寻味。的确,“太像语文课”就把课限定死了,没了个性也就失了灵气。语文教学要讲究“活”,要让学生提得起兴趣;  相似文献   

17.
常常听到人们赞叹,教学是一门艺术。我想,说教学是艺术,不仅仅是因为教学讲究方法,还在于常听课的人会被感动。孙建锋老师的课让我动情。这是因为我“平躺” 在纸面上的那棵树和它的叶子,被孙老师引领到了教室里,与四年级的学生们共度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一段动情的时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严霞 《湖南教育》2006,(2):32-33
案例: 我在学校课改年级上一节研讨课,课程进度刚好到了《识字一》,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歌》和关于四季描写的12个四字词语。教材上有四幅插图,分别是“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一般情况下,大家是不愿拿识字作为公开课内容的,觉得枯燥,难以出彩,况且主要是教学词语。但备课时,我反复读这些词语,读着读着,脑中浮现出一年四季各自富有特色的景物:春天——“春光明媚、大地复苏、鸟语花香”:夏天——“骄阳似火、暑气逼人、绿树成阴”;秋天——“秋高气爽、金桂飘香、五谷丰登”;冬天——“寒冬腊月、滴水成冰、雪中送炭”。我想,得让学生在读着这些词时也有这样的感觉。此时,学校正在举行“仿真社会”的活动,我决定借鉴竞争的形式,来构建词语教学的课堂。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词语的教学方式,从强调“四会”调整为“会读、会写”,要求了解字词在语文环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这要求教师彻底摈弃师本位,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索,想学生所想,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词语教学方案。笔者近段时间有机会聆听了几位名师高超的词语教学,对于生本位的词语教学深有感触。一、学生即教育资源生本位强调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最可贵的教育资源。词语教学,特别是字音、字形教学,是许多老师在公开课教学中极力回避的,原因就在于难以出彩。而虞大明老师《小镇的早晨》一课的词语教学设计,值…  相似文献   

20.
欣赏完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草》,心中那份激动难以平静。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做于老师的学生是莫大的幸福。于老师充满诗情画意的教学情景在眼前怎么也抹不掉。第一次画草:在学习“离离原上草”一句时,于老师先让学生用“原”组词,学生说出了“草原、原始、原来、原野”等词语,于老师一一板书,然后问:“你认为‘离离原上草’中的‘草’应该是哪里的‘草’呢?”学生回答是草原、原野上的草,于老师给予了肯定,然后于老师在黑板上用绿色的粉笔画了一片草,问:“孩子们,你认为这些草怎样啊?”有的孩子说“这些草很绿”,有的孩子说“这些草长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