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论生态社会主义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是随着世界生态问题日趋严重 ,在批判资本主义基础上 ,通过对社会主义的反思而逐步深入、逐步成熟而形成的。在生态社会主义的视野里 ,社会主义经济是顾及环境成本、保持理性增长、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经济 ;社会主义政治是以反资本主义社会力量为主导的 ,追求生态平衡、社会正义和基层民主的政治 ;社会主义对外政策是反对发达国家掠夺落后国家资源、污染落后国家环境的生态殖民主义 ,铲除国际关系上的不平等 ;社会主义目标是建设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这些思想启示我们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经济发展上既要注重经济效益 ,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政治建设上要充分发扬人民民主 ,突出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和主体作用 ;对外政策上要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 ,寻求建立一种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发展目标上要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昌明、环境优美、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2011年5月至7月间,生态社会主义内部引发了一场关于人口是否是环境破坏的原因的论辩。论辩源起于在生态社会主义内部出现一股企图把深生态学融入生态社会主义的趋势,把人口视为环境破坏的原因和减少人口数量作为解决之道,并力图捍卫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观点。萨拉.萨卡就是这一观点的代表。而生态社会主义的其他代表人物,如伊恩.安格斯等人则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对马尔萨斯的批判仍然有效,萨卡的观点是反人类的,不可避免地导致种族排斥、不利于团结社会运动等恶果。这场论辩的实质在于这是一场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是工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论辩。尽管双方的观点都有失偏颇,但从这次论辩中,我们既要认识到人口的数量是环境破坏的一个重要因素,也要注意资本自身所具有的反生态本性,在控制人口的数量时,更应采取措施优化人口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生态社会主义"是伴随着全球性生态运动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这一思潮从探究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出发,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值,致力于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勾画出了人类走向理想社会的价值图景,这一图景一方面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另一方面,由于这一思潮的理论家受所处社会历史背景的局限和自身理论的不足,其价值理想最终陷入了"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对社会层面提出了倡导平等的价值取向。平等是人类理性的诉求,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积极培育和践行平等价值观,要大力培育平等的价值理念与文化精神,不断拓展和深化人们对社会平等价值观的道德认知与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5.
生态伦理是指平等和谐的生态道德,并为以经济科技为基础和生态环境改善为条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它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伦理规范,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道德是一种社会关系,它与经济关系共同构成社会关系,社会主义与道德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具有特殊的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克服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的影响,把道德建设作为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使之呈现出生动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和制度逐步建立起了一套与旧中国和资本主义社会完全不同的经济道德体系。社会主义经济道德以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尊重劳动为价值核心,以典型式教育为实践基础,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也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其中包括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把个人与集体、国家有机地统一起来,尊重劳动,倡导平等、互惠的劳动理念和坚持典型式教育,将广泛性与先进性结合起来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把"平等"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建设的价值目标,既体现了对平等在价值观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平等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已经和正在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还体现了对中国传统平等资源的理论升华和基于平等的价值诉求与社会主义之价值契合而作出的积极认同和自觉选择。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站在唯物史观立场上对资产阶级抽象的、虚假的平等价值观进行批判性反思的过程中历史地生成的,凝聚着马克思主义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认识上的创造性贡献。  相似文献   

9.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微观细胞,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主力军。而企业对自身权力,责任的认识边界,必将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成为社会主义本质伦理实现的重要方式。围绕我国社会主义本喷的伦理实现,企业行为的创新模型至少要包括:坚持企业行为伦理规则的同时重视特殊的伦理例外行为:把员工生产行为的分解和整合结合起来;坚持集体主义的企业行为价值导向;探求企业行为道德性决策的动力时坚持内因和外因的统一;企业行为要有科学的伦理时空观;企业行为要给员工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的实现寻求科学的定位方式;处理好公平、公开、公正等平等关系和必要的阶层划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它已经超出生态环境本身,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制约因素。因此,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生态的互利共赢与多元平衡转变就成为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推进社会主义生态环境建设必须思索和正视的迫切现实问题。为此,他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主张多策并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追求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互利共赢与多元平衡,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经济的运作过程也是人际关系发生的过程,具有伦理道德的需要,而富有伦理道德的经济行为将会促进市场秩序的健康发展。无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道德经济。一方面它有着市场经济普遍具有的共性,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蕴涵着丰富的伦理道德要求;另一方面,受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的价值追求。它在客观上有利于平等自主、利他互惠、法制诚信、公平竞争等伦理道德观念的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以来,关于社会主义的概念,社会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社会主义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成为当代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和前沿问题。1、当代社会主义的一般概念可以从五个方面加以界定: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潮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运动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制度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的社会主义;作为有国别特色的社会主义。2、当人类历史面临的生存竞争的压力逐渐淡出社会生活,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失去其对现实世界的阐释能力时,生活把“后现代”的概念带入了社会主义的语境。3、20世纪下半叶,环境、生态问题日趋严重,社会生活巨大的前所未有的变化,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生态问题与社会主义发生了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劳动平等既是产生于商品经济的“普世价值”,又是贯穿于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制度规则.只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平等才取得社会价值体系的主导权,才成为社会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经济关系.劳动平等与其所反映的社会主义经济现实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社会主义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劳动平等,但可以提高劳动平等的实现程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提高劳动平等实现程度的任务复杂而艰难.一方面,劳动平等与其他市场公平原则并存,形成双重公平叠加的特殊现象;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劳动平等与社会范围的劳动平等既相互区别,又相关联,形成两个层面互动的特殊现象.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能够建立起全社会范围更高程度的劳动平等.  相似文献   

14.
民主社会主义由社会民主主义蜕变而来,是主张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行社会改良的思潮,以自由、平等、公平和互助作为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和价值原则,与其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实现途径矛盾,在指导思想、价值目标、实现途径等方面与科学社会主义存在本质差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先进的社会制度,也是一种崇高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它始终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目标。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使其发展真正能够成为推动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规定和保证,“以德治国”正是从这种客观要求和价值规定中必然引伸出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治围方略。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政治关系、道德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诸方面应当有自己的规定性,而体现社会主义文明的政治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社会主义社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避免经济、社会、生态、道德等方面的矛盾,应当通过政治文明来对此加以缓冲。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作为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经济形式,具有非凡的活力,但市场经济并不能解决经济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道德的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具有相容性和一致性,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进而也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应澄清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模糊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集宁师专学报》2017,(4):48-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对我国长期以来的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凝练,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宏观层面的价值理想、中观层面的价值导向和微观层面的价值要求,是保证顺利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重要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性存在,它在全社会的广泛培育和积极践行,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道德机制。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科学把握,明确了我国社会现行的道德机制在道德评价、道德约束、道德奖惩和道德实践等各方面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有效培育和积极践行的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进一步探究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过程中社会道德机制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克沃尔对生态社会主义的预想图景:从劳动的异化到"劳动者自由联合"、从商品的生产到"以生态为中心的生产"、从重交换价值到重使用价值、从"性别分歧"到男女平等。克沃尔把人的异化与自然的破坏综合起来考察、把人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当作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把摆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价值体系看作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是很有创造性的,但克沃尔的生态社会主义构想也存在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很多方面只是一厢情愿。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前的道德建设应当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普通公民中进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二是在共产党员和一切先进分子中进行以大公无私为原则的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大公无私道德原则与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如果没有大公无私的道德原则作为人们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理想和道德目标,人们的道德水平就难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