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山学院学报》2014,(4):19-23
西南地区是指包括云南、四川、贵州、西藏和广西在内的5个省区,这里幅员辽阔,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30多个少数民族,占我国少数民族总数的半数以上。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和服饰纹样,成为西南地区民族族群的文化标识。从民族服饰纹样上,可以看到各民族的勤劳与智慧,也能反映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文章从民族服饰纹样的仿生设计、审美意识以及图腾崇拜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以苗族、彝族以及壮族等部分少数民族为例来透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纹样文化。  相似文献   

2.
基诺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是古代氐羌族群的后裔,其着装方式仍保持着男子"麻布短衣裤,以红黑藤篾缠腰及足",女子"麻布短衣筒裙",服装布料织造等也保留着旧时古朴的文化风貌,是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通过对基诺族族源和传统衣着样式的考察溯源,以及基诺族的染色工艺、织造工艺及织锦纹样的研究,充分展现基诺族所承载的独特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霍米·巴巴后殖民主义体系中混杂性理论,以贵州少数民族仡佬族作为研究个案,分析其民族文化自身的混杂性,以及民族文学主体文化身份的"混杂性"特性。  相似文献   

4.
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源于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录与传承方式。随着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这就要求以国家政策为引导,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下,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对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进行全面保护。  相似文献   

5.
云南民族文化中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文化中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与知识的挖掘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弘扬,而且有利于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天人合一"、崇拜神山圣湖(泉)和动植物、敬仰土地的认知与理念,对云南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传统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淡化等影响,云南民族文化中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面临日益淡薄的挑战.因此,应该从法律制度完善、宣传教育、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和发展生态农业等方面着手,积极普及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弘扬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精神.  相似文献   

6.
陈萍 《文教资料》2011,(35):35-36
饮食是体现云南独有少数民族文化和风情的重要方面,反映出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民风民情,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因此,在对外交流中,了解、传播和口译这些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是继承和弘扬云南独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留存很多古代乡约,各种乡约体现的生态保护意识非常鲜明,从各民族的神话传说、图腾崇拜、习俗习惯,再到各地区民众达成共识、写入乡约,生态意识都尤为强烈,这也形成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的一大特色。集行为约束的法规性、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性、人文和谐性三者于乡约,使得当地民众在保护生态的过程中,除遵守法规外,更多表现为一种内在的自觉。乡约既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其生态环境得以保护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主要表现在宗教文化、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民族价值观和教育观以及民族语言文字方面。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体系导致文化生态环境的失调问题,在少数民族外语教育方面表现在中国少数民族外语基础教育文化生态失调,学校生态内部的不平衡和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间的文化冲突等方面。在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发展中解决文化生态失调问题的途径主要在于文化导入方法的选择、课程的设计和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该文运用调查法检视云南边境H县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汉化"现象背后的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民族认同危机,初步分析表明,家庭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淡化和学校教育的倾"汉化"是造成少数民族小学生本民族认同危机的主要原因。为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管理者应统兼顾现代化与民族化,构建具有多元文化的地方课程体系;教师应丰富多样民族知识体系,促进校园文化的本土化建设;推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增强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裕固族是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服饰是其民族文化的体现。文章从服饰文化的角度出发,从色彩、衣服、佩饰以及纹样等方面论述了裕固族女性的民族服饰特点,认为裕固族女性的传统民族服饰中蕴含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
论云南少数民族义务教育的特殊性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56个民族,云南有52个,世居云南人口在4000人以上少数民族有25个,少数民族种类居全国第一;少数民族人口列居全国第二;据1995年统计,少数民族人口为1355.0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数的34、12%。少数民族义务教育是云南省整个义务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云南省实施义务教育最困难的地方。普及少数民族的义务教育,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的人口素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地貌,以及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发育不健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各民族文化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并且能够适应本民族发展的需要。少数民族在服装、图案纹样、文化习俗等各方面都不相同,有些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语言。在 56个民族中,其中一些少数民族文化已经进入学生课堂中,这些民族文化留存至今势必有其自身的优势。其中彝族民间美术文化也 正随着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内涵越来越丰富,彝族民间美术秉持不断取长补短的原则,至今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彝族美术文化。  相似文献   

13.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没有森林就没有人类的生存。云南是一个旅游大省 ,旅游业之所以成为全省支柱产业之一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云南森林资源丰富 ,森林类型多样。森林提供了云南各民族衣食来源外 ,造就了他们独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云南旅游业的发展中 ,森林孕育着云南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形成 ,森林推动着云南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发展。故本文在探讨森林与弘扬云南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关系 ,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关键 ,也是弘扬云南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在云南少数民族中,流传着很多关于龙的故事,白族中流传有119个龙故事的文本,彝族中有81个文本,苗族中有32个文本,还有傣族、佤族、怒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也流传有关于龙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关龙的节日、祭祀和礼仪,龙在各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中表现出独特的功能和意义,而龙文化出现于云南的少数民族中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随:着民族的迁徙,中原文化的浸染,龙文化也流传在少数民族中间。因此,多重文化因素的叠加与复合,产生了云南少数民族独有的龙故事和龙文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深入地分析了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征,就云南高校体育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进行探讨,对云南高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剖析,深刻探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云南高校的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16.
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妮娅在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龙"母题研究》中指出,流传于云南少数民族的关于龙的神话、传说和故事,基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种文化的交流融合,其内容反映了几种较为典型的母题,如干旱赐雨、感生、化身变形、龙女报恩等,这些母题反映了少数民族在独特时期里生存和繁衍的现实状态,对大自然的认识以及人们的内心情感生活,体现了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7.
云南少数民族产生的大量史诗中,英雄史诗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精妙的艺术手法而为世瞩目。这些史诗作品在艺术特征以及由之透析出的民族文化心理内涵上与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相吻合,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源自《诗经》的赋、比、兴手法,从而产生了无尽的艺术魅力。由此可见,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云南少数民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跨界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因其在地缘政治中的特殊性而备受瞩目。艺术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最璀璨夺目的一部分,借助艺术教育的方式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文化理解,进而实现文化认同,对于提高文化软实力,从而促进边疆地区文化安全有着很大的可操作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新形势新变化,试从文化安全的角度简要分析艺术教育在云南跨界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中的作用,以及三种艺术教育途径,以期引起更多学界人士关注这一特殊族群的文化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作为我国的边界省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融合较为激烈,也正是该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才使得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如此鲜明。少数民族的歌曲多源自于人文风情,反应地方文化特征。因此,本文从云南省地区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入手,对云南少数民族歌曲的风格特征展开了分析,并对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歌曲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其中民族节日丰富多彩且各具特色。这些节日因有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等特征,能满足人们求知、求新、求乐、求异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其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在政府引导和民众积极参与下,加大对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资源开发,可使民族文化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推动力。这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化劳动力结构、增加农户收入、扩大对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