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它的形成经历了从修辞技法到审美体验的过程。“兴”作为心物对应关系中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传统心理结构。“兴”体现了传统诗歌文化的基本美学精神和原则,具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斌 《河池学院学报》2013,(4):14-20,56
“游”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禅三家是“游”范畴的重要文化渊源。“游”范畴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审美演进历史,并形成了其区别于其他范畴的审美特征。“游”范畴的审美理想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学当中,促进了“游”文学的生成,而“游文学”概念的提出则提供了一种文学史的新写法。  相似文献   

3.
审美体验论     
司同 《文教资料》2006,(36):75-76
传统美学将审美变成一种精神现象,忽视了在审美过程中肉身体验的决定性作用。其实,审美体验既扩展了审美的范围,又体现了审美的真实性。通过对“生存经历”与“精神反思”的统摄,一方面,审美体验限制了生存活动中的精神扩张,将一切还原到肉身的当下此刻。另一方面,审美体验又扩张了自己的边界,积累了更多的历史信息,带来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4.
审美体验论     
司同 《文教资料》2007,(7):21-23
传统美学将审美变成一种精神现象,忽视了在审美过程中肉身体验的决定性作用。其实,审美体验既扩展了审美的范围,又体现了审美的真实性。通过对“生存经历”与“精神反思”的统摄,一方面,审美体验限制了生存活动中的精神扩张,将一切还原到肉身的当下此刻。另一方面,审美体验又扩张了自己的边界,积累了更多的历史信息,带来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证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号”、“自况”、“自题像赞”的文化内涵,往往与当时社会历史、政治气候、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等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浓缩着广阔的社会生活,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容;是作家志趣、爱好、德行、情操、经历,以及审美倾向的全息摄影,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意义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悟”是中国古代诗学审美体验的核心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再向文艺美学范畴的深刻嬗变过程。其中,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是其很重要的哲学基础,魏晋之际,“悟”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在南宋时则成为一个文艺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7.
王尔德的童话与传统童话截然不同,弥漫其中的悲剧意识和死亡意识使之呈现出独树一帜的叙事风格和审美价值.本文试图探讨王尔德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坎坷的情感经历和社会经历使王尔德以“悲剧”和“死亡”来表达灵魂诉求,以肉体的消灭反衬精神的永生.王尔德个人的宗教信仰和情感诉求融入作品中,表达了其作为一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爱”与“美”的追求,对于“生”与“死”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审美范畴是特定美学体系的组织细胞。“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重要的范畴之一,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然而,在当下消费型的审美文化中,“仿像”却对它进行着不断的消解。在“意象”与“仿像”的比较中来谈两种不同的审美活动给审美主体所带来的境遇上的转变,并从中思考传统与当下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9.
美学意义上的“畅神”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自然审美的一种观点。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经历了一个由自在状态到自觉状态的理论发展过程,即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认识,经历了“致用”、“比德”到“畅神”的过程。“畅神”审美观通过人与自然建立的精神关系,来达到对自然山水审美的超然境地,登上审美的最高层次,进入自然山水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书法”之所以能发展为“书法艺术”.是因为经历过一个不断增强其艺术审美性的境界提升过程。书画同源、重书崇书固然为此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一批批以归隐羡隐的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隐士及准隐士在其中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他们在借助书法审美实践去超脱政统现实、追求人格精神自由的过程中,发展出了更具艺术审美性的行书、草书和行草,并在操作上及观念上完成了“书——心画也”的审美定位,从而对中国书法的艺术境界有了一个关键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巅峰性不仅表现在它在人物、情节、环境、语言和主题意蕴诸方面都达到了中国文学的艺术至境,而且还表现在它的无与伦比的"奇妙性",其最大的"奇妙"处不是别的,而是用一个人物"扛鼎"起红楼梦世界,这个人物就是林黛玉。《红楼梦》的轴心人物不是贾宝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而是林黛玉。作者特意赋予林黛玉许多奇特的禀赋,如"草"、"神女"、"玉石"、"花神"、"帝妃"、"玄珠";"报恩"、"情恋"、"乡愁"、"诗性"、"本真"等,使她成为一个全局化的"结构轴心",目的是要在整体上为其"为史作传"的新人学建设提供一个"一而统万"的"阿基米德点"。与之配套的是小说人物的"立体幻影互文结构",它保证了林黛玉"轴心论"的有效实施、贯彻。林黛玉是中国历史上"新人学"范型的一次辉煌而壮丽的日出!她的神奇之光完全可以与西方现代、后现代的"美学人学"共契圆舞,交相辉映!她是中国的维纳斯、海伦和贝亚德丽齐;是中国近世人学拯救的人格化的诺亚方舟。  相似文献   

12.
舞台表演艺术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而在声乐艺术方面我国民族声乐的传统主张是将这种统一高度概括为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和神形兼备的舞台表演艺术。因此,声乐演员不但要有优美动人的声音、完善的声乐技巧、感人的艺术表现,还要有优美大方的舞台表演。  相似文献   

13.
重民是传统政治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以唐太宗为首的贞观君臣,把治理民众、安定民生列为君主政治的首要任务,确定了君主"无为"、"因民心"、"不竭民力"、"及时修政"、"以农为本"和"君主调节官民关系"等"安人宁国"的策略原则。民本思想是封建统治者的一种御民之术。封建君主的重民思想不会发展为民主思想,和民主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以"天人知识"认知理论体系(N+H=K)和相关的"知识-非知识"、"科学-非科学"划界标准为基础理论,以人类科学中的相关史料及新成果为基本素材,探讨数学基础理论中"存在"、"觉数能力"、"觉数行为"、"实无穷-潜无穷"、"确切数"与"不确切数"这几个重要概念及之间的必然联系,在一个新的数学哲学理论体系中进一步分析、研究、认识与"无穷"概念相关的"数"及其"数量体系"的本质,认识与"不确切数"相关且有别于传统"形式分类法"的几种新数量体系.  相似文献   

15.
古代宫室名物词如"阁道"、"复道"、"欂栌"、"浮思"、"阳马"、"飞昂"等,在现代大型汉语工具书中往往存在误释的情况,主要表现为相互混淆、表述不确、以偏概全等。依据相关文献典籍及建筑史学成果,举例说明了这些宫室名物词被误释的原因。并提出在对此类宫室名物词释义时,应给予《营造法式》等古代科技典籍足够的重视。释义方式宜采取"核义素+类义素"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包括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包括人性的复归和人道主义的实现。步入"新时期"以来,人的发展、人性、人道主义思想贯穿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之中,形成中国当代文艺思潮。要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论、"人性"论、"人道主义"论和"异化"论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的创新和文艺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17.
"琵琶"、"枇杷"、"批把"、"鼙婆"等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汇在文献典籍中经常产生混用现象,被当作"错别字"处理,但溯源寻踪,从文字、音韵等角度探求古音、古韵,却不难发现它们并非偶然混用或误用,其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从古代汉语发展演变的历史角度,结合古代乐器发展史和古代农业发展历程,深入分析"琵琶"、"枇杷"、"批把"、"鼙婆"语汇之间字形、语音、语义关系,从而考究这几个语词产生混用现象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8.
该文对詹安泰先生的词学论集一书的主要成就,作宏观的评述,择要就其《中国文学的倚声问题》、《论声韵》、《论寄托》、《论宋词发展的社会意义》、《宋词风格流派略谈》及《李煜和他的词》等代表论文进行例举性评述。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中助动词和副词的分类一直有争议。由于各家选择的分类标准不同,导致了“必须”词类归属的分歧。当前,学术界大都将“必须”一词归入副词,但目前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归类标准和原则。本文从“必须”一词同“得”、“要”“应该”等助动词进行类比分析来看,“必须”应归属助动词。  相似文献   

20.
由于汉英语言结构和哲学思考方式的差异,我国学者在汉译西方哲学中的最高范畴系词"Being"时产生困境,出现了"是"、"有"、"在"、"存在"、"本体"等多种译名,体现了系词的多元性、复杂性与神秘性,很值得深思与探讨。文章基于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分析,揭示英语系词"Being"的神秘所在与汉译困惑的根源;探寻通过语言分析发现世界之路,展示系词的本质属性;进而走进语言背后的哲学论域,追溯和把握系词的语言本体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