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绿色壁垒这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在国际贸易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经受着来自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的挑战和冲击。对此,政府应一方面从环保意识、环保法规、环保产业、环境外交等入手,防范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另一方面利用绿色壁垒,构筑自己的绿色壁垒体系。企业要开发绿色产品、重视绿色认证、推行绿色管理。政府、企业的积极应对、协调行动是突破绿色壁垒,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高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绿色壁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又称为环保壁垒、生态壁垒或环境贸易措施等。绿色壁垒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绿色壁垒是指一个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口专门设置的带有歧  相似文献   

3.
从上世纪最后几年起 ,伴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步伐的加快 ,绿色壁垒———这个外贸领域的新名词开始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所谓绿色壁垒 ,又称环境壁垒 ,它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 ,一些国家凭着其科技优势 ,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 ,通过立法或制订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 ,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壁垒。简单地说 ,“绿色壁垒”就是一国产品出口到他国需要跨越的环保门槛。绿色壁垒起因于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灾难。在初期 ,绿色壁垒的形成主要出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全的要求 ;同时 ,消费者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全球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  相似文献   

4.
恶意绿色壁垒的判定及其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产品不断遭到国外绿色壁垒的拦截,绿色壁垒已成为继反倾销之后又一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的障碍,引起了一系列贸易摩擦,并呈现出进一步增强的趋势。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绿色壁垒措施都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善意的绿色壁垒能促进一国经济的良性发展,但恶意的绿色壁垒是要高度防范的。针对恶意绿色壁垒进行分析和认定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规范和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减少贸易摩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环保时代中国如何面对"绿色壁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环保时代的绿色壁垒的内容和特征入手,分析了“绿色壁垒”的成因,以及“绿色壁垒”在外贸方面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并且对中国应如何面对“绿色壁垒”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6.
肖亮 《生物学教学》2003,28(8):56-57
《生物学教学》2002年第11期刊登了“解读绿色壁垒”一文,介绍了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成因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但文中过分强调了绿色壁垒的负面影响,而忽视了其积极的一面,对如何应对绿色壁垒,也未作介绍。现对上述情况作以下补充:  相似文献   

7.
世贸大门打开后,我国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如蔬菜、水产品、猪肉、茶叶等,遭遇了绿色壁垒的高墙。何谓绿色壁垒?通俗点说就是一些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头,通过提高检疫检验的技术标准,来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比如欧盟,自去年11月起,将对中国茶叶的检测项目,从原来6种残余农药检测增加到62种。其中,对农药残留量标准竟一下子提高了200倍。目前,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的绿色壁垒主要集中在: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机电产品、玩具的安全指标,皮革中的PCP(五氯酚)残留量,烟草中有机氯含量,陶瓷…  相似文献   

8.
喻瑜 《考试周刊》2009,(38):232-233
随着近年来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保护措施,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极具不平等性,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也屡遭绿色壁垒的侵害。如何应对绿色壁垒,促进出口贸易,是我国贸易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界定了绿色壁垒的涵义,分析了绿色壁垒所采取的具体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强化政府职能突破安徽茶叶出口的绿色壁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绿色壁垒已成为安徽茶叶出口面临的最大困难。文章分析了安徽茶叶出口的现状及遭遇的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提出了加强对生态茶叶产业的扶持、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鼓励企业进行国际认证、建立绿色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引导经济合作组织在出口中发挥作用、利用WTO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绿色壁垒和我国企业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加入WTO,WTO规则削减了关税壁垒和行政壁垒,但绿色壁垒的出现对我国外贸产业产生了巨大冲击。章阐述了绿色壁垒及其对我国产业贸易的影响,指出了我国企业应对绿色壁垒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曲文 《成都师专学报》2010,(1):54-57,72
韩非学说体现了对先前诸子学术的总结。对比孟、韩的政治思想,在有关民众学说的范围内,二者在民心、民产、教民三个论题内呈现思想对立的特点。这种对立的本质,是仁政论的“贵民”思想与君主专制论的“用民”思想的对立。  相似文献   

12.
人民代表大会是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基本渠道,代表履职是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基本途径,人大代表的履职水平关系着我国公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因此,提高人大代表的履职质量,是解决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和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的关键.我国人大代表的职能应包括代表职能、沟通职能和监督职能.但我国人大代表职能发挥得状况却一直不尽如人意.造成人民代表履职不力的主要因素有:我国现行法律对人大代表权利义务规定模糊;人大代表结构失衡;缺乏具体罢免机制.要改善人大代表履职不力的现状应当完善人大代表组成结构,试行代表专职化,积极探索人大代表新职能.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的民生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民生思想的“扬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民生思想的完善与深化,是对自身丰富的基层经验和从地方到中央的民生实践历程的高度概括;深化“权为民所用”,树立正确的民生权力观,深化“情为民所系”,树立正确的民生地位观,深化“利为民所谋”,树立正确的民生利益观是习近平民生思想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民生思想具有“抽象”—“具体”、“民富”—“国富”、“实践”—“理论”的内在特点.  相似文献   

14.
解决民生问题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当前党和政府政治决策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标.民生保障与法治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民生保障对法治存在着依赖关系,法治也需要反映民生.为此,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民生法治建设,加强立法以保障民生,公正司法以保护民生,依法行政以惠及民生,以此加快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保障民生,维护民权,努力建设民生法治.  相似文献   

15.
从电视功用的角度,即从“知情”“娱情”“体察民情”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民生新闻”的审美特性,指出,要坚持导向性,避免媚俗性;强调客观性,避免包装性;把握生活性,避免琐碎性;坚持真和实的报道,立足百姓,促进“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体现着时资本主义的判断和对现代化的追求。民生就成为社会主义在中国所关注的一个根本问题。古代与民本相联系的民生思想有一种社会主义的潜能;近代以来,民生问题与大同思想的现代转化相联系,使中国现代化追求与西方社会主义取得了共鸣。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追求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创新,体现了对民生问题解决的不同路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把民生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国家或政权维系所必须履行的职责,它关涉到一个执政党的生死存亡,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呈正相关。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在执政理念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而且要在实践上把发展民主、保障民权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切入点,把协调民利、实现和谐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难点,把紧抓科学发展、增强国力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点,并作为当下的现实任务,才能更加有效地保障和推进民生的改善,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人民对权力的监督作用。根据《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关于人民监督权力的思想,重点阐述人民监督权力的客观性、内在性和现实性,即从基础上说明为什么权力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并由此提出必须完善人民监督权力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在组织和领导太行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基于减轻人民负担,保护人民利益,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抗敌的积极性,巩固民主政权的目的,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关注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和措施。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民生建设的探索实践,邓小平民生建设思想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思想的内涵,对我国当前民生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丰富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它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意蕴,其民生思想的核心是“保民”,“爱民”.同时,毛泽东民生思想是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的实践形成的.既在“革命”中践行“民生”,又把“民生”的履行作为“革命”胜利的先决条件,进而达到“革命”与“民生”目标的融合与实现.毛泽东民生思想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关怀的一面,又体现出与时俱进,超越前人的一面.因此,深入研究毛泽东民生思想,对于我们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