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尔维诺在他一九八五年的演讲中提到:文学作为一种生存功能,为了对生存之重做出反应而去寻找轻[1]。卡尔维诺是轻快型的作家,讨论文学中的轻时,他举了唐吉诃德以长矛刺穿风车的翼板并吊到半空中的场面[2]的例子,来说明轻应该要获得具有象征性价值[3]的视觉形象。前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的小说《白轮船》,正是因轻的文学风格而具备了这种象征性价值,并且成功地探讨了生命和生存之重。  相似文献   

2.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著的关注人类生存境遇和两性关系的哲理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曾被《纽约时报》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小说中的两个女性特蕾莎和萨比娜,两者都倒向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成为失落的女性存在,但又不失其确认自我存在的生命意义.小说体现了作家对陷入尘世陷阱的两性关系的各种可能性做出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3.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个人的体验》分别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和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富有代表性的小说。两部作品书写了几乎相同的逃离主题。大江健三郎和米兰.昆德拉笔下的逃离,实际上反映了全球范围内冷战背景下霸权主义扩张的结果——霸权势力的入侵导致了人生生存的不安定以致逃离的处境。此外,他们笔下的逃离也是现代文明背景下人无所适从的荒诞处境的真实反映,只有通过超越逃离,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救赎。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浮士德》与《红楼梦》中主人公在追寻生命价值过程中体现出的孤独感和个体独立性的对比,从文化差异的视角分析阐述其社会渊源,展示在中德两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个体共性与个性追求的差异,从而映射两个民族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鲁迅和米兰.昆德拉是20世纪世界文坛巨匠,《伤逝》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表现了对历史记忆的超越和对生命哲学的沉思两个相同的主题,本文通过中西文化语境和具体的历史情境对两部小说进行比较解读,分析了两位作家在历史与生存的悖论中探寻精神出路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我不是潘金莲》是刘震云自《一句顶一万句》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发表的第一部的长篇小说,面对坚硬的当下现实,刘震云在文本中实现了轻盈的超越,通过在文本中营造的“轻”的氛围,作品获得了一种“象征性价值”,成功地探讨了生存之“重”。  相似文献   

7.
米兰.昆德拉被认为是思索着的小说家,《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集中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小说将人类的生存情境提到形而上的高度,反映了在那个社会环境下人的扭曲及人际关系的异化等问题,体现出昆德拉对于新时代下现代人异化问题的新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8.
李林林 《语文知识》2011,(4):103-104
本文对钱大昕“古无轻唇音”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并参照其研究方法从形声字、古人读音、古反切和三十字母四个方面分析了《说文解字》中的唇音,最终得出结论:轻重唇音在唐末仍是不分的。  相似文献   

9.
李勇的新著《“现实”之重与“观念”之轻——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围绕着对1990年代以来乡村叙事“新交”这一现象,从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创作过程中作家的心理和文化人格等主体性因素入手,对“新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分析和确认,在这种因素分析、价值分析和历史性梳理的基础上,对“五四”以来的乡村叙事在1990年代之后所发生的这种显著变化做出非常中肯深入的评析.整部著作扎实厚重,个性鲜明,特点突出.  相似文献   

10.
《七音略》的“重中轻”、“轻中重”两图长期以来得不到合理解释和统一意见。通过对两图的分析可以看出,《七音略》所注“轻中重”是指该图主要是合口字,即“轻”,有少量的开口字,即“重”;而“重中轻”则正好相反,主要是开口字,即“重”,有少量的合口字,即“轻”。从今音看,“重、轻”分别和“开、合”对应。我们可以推测,在《七音略》写作的当时可能读音已经发生了倾向于今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轻化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与实际教学经验,针对《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考试方法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探索适应轻化工程专业《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需要的培养模式,提出深化轻工专业的《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教学改革方案、措施和政策性建议,为本专业领域相关课程的优化提升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发表于1919年的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历经100多年后仍得到中国读者的关注。这部小说主题丰富,文章主要从两个角度对其主题模式进行了解读,一是灵与肉的主题,一是追寻的主题。斯特里克兰在灵与肉的斗争中最终获得统一,在追寻人生意义的过程中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这两个主题是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话题。  相似文献   

13.
关注并探究“存在”是欧美当代小说的重要主题,昆德拉通过其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从极端的情境中挖掘出存在的深层的涵蕴,展示出对人的生存境况的沉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上帝创造人类,首先创造了男人。因为怕男人孤单,于是从男人的肋骨上取了一根骨头,又创造出了女人。可见女人从创世纪开始,就不过是男人的附属品。然而即使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属品,依然不能否定她作为人的主体性存在。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描写的两个现代女性即萨宾那和特丽莎,她们各自都在灵与肉--人类的两重性方面挣扎着。这种个体的挣扎,是建立在个人伦理述求的基础上的。而这两个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有不同的生活背景的女人因为托马斯这个男人而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联系带给人们的主要想象无疑是两者之间的无形较量。 刘小…  相似文献   

15.
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从社会需要、教育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三维角度出发,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为目标,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原则,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使学生朝着“学会生存、学会锻炼、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苏联入侵的捷克为背景,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叙述了几个不同人物的感情瓜葛和人生际遇,揭示了二十世纪人类的生存困境,并以女男主人公选择远离现代都市,隐退到乡村生活为结局,寄托了人类向往田园牧歌生活,重返伊甸园的理想。  相似文献   

17.
在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作品当中,哲学形而上的思想一直贯穿其中,主人公特蕾莎和托马斯在灵与肉、"轻飘"和"沉重"的生活当中一直反复踟蹰,虽然二者对于灵肉和生命的看法各有不同,但两人均走在同一条永无止境的生命之路上,因此"在路上"也成为这部作品的一大重要主题。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将从简单介绍米兰·昆德拉及其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入手,分别从男女主人公的角度出发,探究该作"在路上"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8.
《牡丹亭》中,汤显祖通过对女主人公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彰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杜丽娘在本能与理性的挣扎中生命意识渐渐觉醒,经历了由至情生发出来两种生存状态:因情而死,为爱而生。还魂后的杜丽娘更是勇于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追寻生命的价值,大胆捍卫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9.
2020年,美国汉学家保罗·鲁泽翻译出版了《王维诗文》,该译诗集是第一部王维诗歌英语全译本。该译本兼具汉学家学者型“厚译”和世界文学“轻读”特征,展现了王维为人、为官、为文的多面性。它的出现标志着王维诗歌百年译介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20.
《孙子兵法》不仅是兵书,还是一部哲学著作,其支撑点就是人的生存。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作《永别了,武器》文本的召唤结构,呼应了《孙子兵法》的精神内涵:反战。《永别了,武器》苦苦追问人的价值、精神的归宿、未来的出路,其文本彰显的荒诞和虚无正是执着于"人的存在"本真状态,文学的终极关怀书写的是人的本真生存、精神的觉醒归宿、美好的家国生活等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