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民国初年东西文化论战后,关于东西方文明的争论便从未停止。一战爆发后,欧洲文明在战争中遭受较大冲击,使当时国人对东西方文明产生新的思考。在此背景下,李大钊考察东西方的地理、历史、文化、思想等领域,同时运用人类学与民族学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形成较为独特的东西文明观。受此文明观影响,李大钊驳斥日本人提出的“大亚细亚主义”,提出“新亚细亚主义”,还将“调和主义”哲学思想运用其中,并积极倡导“第三文明”,即俄国十月革命后所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李大钊的东西文明观为其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也对其民族观与种族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中国与日本的比较文明学学科建设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国学者提出了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模式,对学科定义、基本范畴、学科基本构成与比较文明史作出了新的界定:划分了不同于西方学者传统观念的八大文明体系;对比较明史的历史形态方面,提出了以“陶泥时代”为第三种文明形态的观念,改变了传统的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之间缺乏衔接与过渡的局面;特别是中国学者所提出的“四大文化复兴”观念,更是一种学科理论观念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方汉文教授新作《比较文化学新编》是以比较文化学的历史阶段、学科中心范畴与基本观念、学科的研究为学理依据,以八大文明体系、四次文化复兴运动、文化体系的可通约性与可比性以及冲突与融合为研究客体。《新编》是新世纪比较文明文化学理论体系新建构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德育观念:道德知情权和道德使用权——道德为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转型与观念和人的某种断裂 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个时代处于什么样的文明之中:中国社会当下正在经验着历史上最大的文明冰河的转型初期——从农耕文明(河流文明,即内河文明)向工业文明(海洋文明)的文明转型,这个文明转型需要以世纪来论的时光。这个文明转型应该是人种、气质、道德、文化、精神、生活方式、社会、民族、国家和政府诸意义的全盘转型,而不是某一个方面的修修补补,  相似文献   

5.
以色列社会学家与比较文明学者爱森斯塔特(S.N.Eisenstadt,1923—)在分析经济全球化语境下的现代化与现代性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文明史观念与多元现代化理论,在国际学术界自成一家,影响广泛。他从新的角度阐释了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观念,建立了现代化研究的文明历史观,并且通过文明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国与日本、欧洲与印度等不同类型的现代化的基础上,认为不同民族文明对于其现代化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他的学说对于我国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高度,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坚守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本立场,继承了中华民族和合文明观的文化基因,賡续了中国共产党文明观的生动实践,回应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需要,其丰富的内容体系蕴含着释放文明正能量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论、坚持平等对话与僭越文明优越论相统一的立场论、尊重文明多样性与促进文化认同相统一的方法论、秉持和而不同与文化自觉相统一的关系论,为破解人类文明发展难题、治愈各种“文明病”开出了中国处方。面对“两个大局”的交织激荡,应积极践行多边主义、搭建文明交流平台、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注重文明传承发展,共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打破阻碍文明友好往来的壁垒隔阂,彰显人类文明的包容属性,努力构建人类文明和谐共存、交相辉映的生动局面,让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与文明观之间具有内在历史的关联。中国式现代化蕴含并敞开着一种崭新的文明观,具体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观;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观;注重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守正创新的文明观;倡导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包容、交流互鉴的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明观念成果,契合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趋势。它表明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不仅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观念指引,同时也具有引领人类文明形态历史性变革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明形态论从人类的文明或文化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历史的进程,是历史编纂中的一种方法论。尽管文明形态论的很多观点不为我们所赞同,但却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与全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形而上学是西方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伴随着西方文明的整个发展进程。透过西方文明史的表象,人们不难发现一系列与形而上学相关的思想文化因素,其中有本体论、至善论、自然法论、上帝存在论、日神与酒神精神,等等。它们交织在一起,既促成科学理性的思考和实践,也孕育起国家至上、上帝至上、帝国扩张等情结;既深刻地影响了西方自身的文明进程,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冲击着西方以外各区域的文明进程。文章从历史的角度,有重点地对形而上学思想文化与西方文明发展的相互关系做全方位扫描。  相似文献   

10.
《滁州学院学报》2015,(4):17-19
《理解早期文明——比较研究》是考古学教授布鲁斯·崔格尔先生的著作。书中考察了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商代中国、阿兹特克、玛雅、印加帝国和约鲁巴——贝宁七个早期文明的样本。本文针对书中的宇宙起源论部分内容,并补充其他文明的同类创世神话,进行更为全面的比较分析。根据创世神明个数和创世神话要素进行了分类和梳理,探求了影响神话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其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自早期到罗马时代一直对周边的国家、民族产生强烈的影响,希腊也不例外.在公元前750-前650年间出现了所谓的东方化时代,这一时期的东方各种文明对希腊世界产生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人类在不同的地域创造了不同的文化,构成了不同的文明区域。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基本上是以地域为核心的独立文明。希腊—罗马文明虽然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其他文明的一些成果而发展为欧洲文明的基石,但这是一种有限的综合文明。人类文明第一次真正的大融合是在阿拉伯帝国时期出现,并在融合中发展出一种独特的不是纯宗教和民族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论文对阿拉伯帝国时期人类文明的大交汇大融合作简要阐述,以此凸现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吸收性和包容性,这在文明冲突的今天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形象化的表达是以人们对有关事物的联想与对比为基础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环境与不同的文化教养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养成不同的事物比较习惯。对英语、日语和汉语的修辞手法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通过比较五种常见的英、日、汉语的修辞格,有助于加深二外为日语的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日语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4.
人类发展指数(HDI)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但是仅用三个指标难以完整地表明人类发展的全部内涵,"四个文明"的提出显示了发展的目标性价值以及工具性价值。"四个文明"在社会文明的整体系统中是相互联系的。物质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是政治保障。生态文明是前提条件。以人类发展的概念为基础,构建了"四个文明"指数。通过对辽宁省"四个文明"指数的测量及分析,寻找提升辽宁省"四个文明"指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文明是决定和影响人类活动的长期的基本因素。冷战结束后,特别是随着“文明冲突论”的提出,各种文明观的讨论逐渐演化成文明学的各种派系。当前主要有三种文明观:文明冲突论、文明对话论、文明交往论。在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实践中应承认并维护文明的多样性。文明发展的趋势是文明和谐和文明相处。人类真正的危险在于各个民族、国家间文明的互不相融,以及由此导致的误解、紧张、冲突乃至战争。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持续发展有赖于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文明的对话、沟通和理解,有赖于文明间的和谐,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商务日语专业的广泛兴起与迅猛发展,对商务日语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商务日语教学与基础日语教学作为该专业教学核心,两者相辅相成,教师能否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特点及异同是提高商务日语专业教学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在以往的日汉语动词的对比研究中,一般都是着重在动词的格以及在句中的功能的层面上。但是,实际的日语交流实践表明,仅局限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是不够全面的。为了更加深化研究,文章从词义的角度出发,对日汉语动词的对比展开初步的探讨,尝试在日语动词研究领域中寻找一条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研究表明,日本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在学习欧美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初是在学习日本中小学音乐教育经验,同时受欧美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由于中日两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两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必然产生了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拟通过对近现代中日中小学音乐教育各个发展时期的梳理、研究,探讨两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规律及得失。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借鉴日本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成功经验,总结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揭示两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和共同规律,探求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着上下意识,并深刻影响着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对于日语学习者而言,要掌握好日语,真正地理解日本文化,更好地进行异文化间的交流,日本人的这一上下意识就是必须学习、认识的方面之一。文章围绕日本人的上下意识,在考察完它的形成原因之后,在日语敬语中追寻它的影子,最后从语言里渗透着文化的观点出发,对敬语的教与学提出些许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