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升 《黑河学院学报》2023,(4):127-128+143
马原的先锋叙事实验展现了小说真实与虚构并存的本质,以小说的叙事实验揭示了文学创作在文本内容之外兼有的形式意义,与其他先锋作家共同引导了现实主义文学的转型,使新的美学范式与审美价值开始崛起。马原作品错综复杂的叙事时间、嵌套并置的叙事结构和不确定性的意义建构的文学创作手法,反映了马原小说的创作艺术方向及其文艺理念。  相似文献   

2.
刘震云的"故乡系列小说"在其写作道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就具体文本而言,"故乡系列小说"不但体现了崭新的历史观念,同时,也呈现了全新的创作技法。在结合先锋的延伸与题材的选择,"历史"的反讽与民间的还原,语言的游戏与形式的重构以及乡土异化四方面内容的前提下,刘震云"故乡系列小说"带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全新的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3.
马原是当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发表于1986年的小说《虚构》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文学创作核心理念——“小说即虚构”的最好阐释。《虚构》叙述了一个汉族人进入西藏某麻风病人禁区,在与世隔绝的“玛曲村”与麻风病人朝夕相处的七个日夜的奇特经历。马原在《现实的虚构》中坦言:他的《虚构》既是现实又是幻觉并在时间上不存在。这种作者本人在其文本和其他批评理论中一再强调的元小说叙事模式,让批评家们对《虚构》的解读一直停留在马原文学艺术形式方面做的大胆探索上,而忽视了文本所透露出的深层意蕴——对被遗忘在“玛曲村”弱势他者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 ,由马原、格非、孙甘露等人的“叙事革命”所引发的先锋小说运动 ,实际上是从形式的角度探索了现代小说的发展道路。小说形式之重要在于文学作为广义艺术之一种 ,它的形式无法与内容剥离 ,而决定一种文体的存在和发展的恰恰是它的形式而非内容。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 ,叙事乃是“小说的实际构造” ,所以 ,小说形式的革命 ,其焦点在于“叙事革命”。马原、格非和孙甘露的小说代表小说形式探索的三个不同的方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爱默生的超验个人主义为原理,以惠特曼的《草叶集》为分析文本,分析惠特曼对超验个人主义的吸收以及惠特曼在《草叶集》中对内容和形式上的改革,说明惠特曼对美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交叉小径的花园》在内容上和文本形式上都令缺乏经验的读者格外迷茫,这源于博尔赫斯独具一格的叙事策略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博尔赫斯并非炫耀叙事技巧,而是将故事变成叙事的载体,将叙事本身变成走进现实的大门。迷宫叙事和叙事的迷宫是他在东西方哲学思想影响下对世界的思考和艺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7.
文章探讨了新时期先锋小说创作中的一种新的表现手法,即故意暴露叙事行为的虚构性,以解构文本的真实性的"元叙事"策略.挖掘了它的根源博尔赫斯的创作叙事手法与海登·怀特的"元历史"理论;对马原、格非等作品中"元叙事"的表现进行了剖析,并指出了它的意义拓宽创作主体的艺术视野,丰富小说文本的内容,同时,激发读者的参与意识,诱使读者投身作品之中,共同走向创造.  相似文献   

8.
《中原》是2021年阎连科获得第七届华语纽曼文学奖前后所作。按照热奈特的正、副文本概念,小说与其获奖演讲词《一个比世界更大的村庄》副文本共同构成文本综合体。内容上,小说讲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一个普通家庭成员相互谋杀又和解的闹剧。叙事形式上,作者通过运用主题并置性空间叙事改造嵌套故事结构,将皋田镇大学生一家人的命运放置在全球化、城镇化的共时性时空压缩下考察,揭示了共时性时空下人类生存困境的普遍性,并通过想象的叙事悬置和解构了伦理和解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下的小说创作展开形式实验革命,打造出叙事与语言的狂欢场景,但在叙事策略上过度用力,诋毁了文本的分寸感,陷入语言游戏的漩涡,消解了文本的意义向度。文章将糅合叙述者、叙述语言、叙述内容等几个方面来阐述阎连科《坚硬如水》这一典型实验文本的叙述特征。  相似文献   

10.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承袭了法国左拉的创作方法,同时又深受超验主义哲学和进化有神论的影响,带有鲜明的美国文化特征,从而与根植于进化论、决定论哲学的法国自然主义产生深刻的差异。在《章鱼》中,超验主义哲学改变了人物的塑造方向,影响了文本主旨和叙事结构,文本呈现出复杂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马原以独特的叙述形式在文坛上异军突起,创造了其特有的"叙述圈套"。建立在主观现实的基础上,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陌生化,增强了感受难度、延长了体验过程,使阅读体验更加神秘。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被马原所设计的种种"圈套"所"诱惑",从而使阅读和审美的过程被放大,回归到体验本身。同时,文本叙述所产生的张力和留白,也给予了读者更多自我阐释和想象的空间,读者在接受马原的同时,也延展了自己的思绪与经验。  相似文献   

12.
空间叙事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为文学提供了新研究方法与视角。与此同时内容和形式是文本的主要依托。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形式特殊,内容深刻。形式构建了文本的立体空间,内容构成了想象的语言空间,在两者的空间性中重新建构《金色笔记》独特布局后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13.
《三侠五义》系列小说在叙事方法上,既上承"说话"而来,保留了话本的诸多叙事特点,体现出文化精神上的"民主化"倾向;又在叙事观念与文体类型上有所创新,既融会众长,又不失其独立的品格。其次,在叙事结构上,该系列小说已由"集锦式"的缀段结构,演变为围绕一个中心故事而展开的"珠花式"结构。  相似文献   

14.
《野葫芦引》系列小说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女性作家宗璞近年来的代表作。该系列小说使用写实、写意与议论相结合的文本语言,利用中西交融的叙事策略,塑造出以知识分子为主的人物形象,全面展现了宗璞一以贯之的创作风格,凸显出独特的中国气韵。  相似文献   

15.
西藏文学是中国多民族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以其雪域文化的特质在今天的商业文化、消费文化语境中尤显夺目。以描写西藏的三位重要作家扎西达娃、阿来和马原的艺术追求、创作风格和作品文本为切入点,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当代西藏文学的文学形态,从文化市场机制的角度分析了消费文化对其作品在生产、传播和读者接受等方面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近20年小说叙事中的少儿视角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一视角艺术的建构方式,并探讨它对于文本内容传达以及文本叙事形式突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国内文学研究界,以叙事学方法细读中国现当代小说经典文本,达到新的研究深度和规模的,刘阶耳先生是首家。其新著《喧嚣的罅隙——汉语小说细读》,以废名的《桃园》和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为对象,进行了精微的话语解读和透辟的叙事研究,构筑了一个原创性的话语世界,展示了叙事艺术的诸多秘密,并在研究方法上提供了可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多丽丝·莱辛不断对小说叙事范式进行突破。探索如何用小说传达她感受到的独特现实境遇,如何用语言最大限度表达真实,这些探索可概括为真实和虚构、语言和表达、形式和内容三个方面。代表了莱辛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叙事范式的观察评判。她认为小说叙事需在再现现实和文本建构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根据内容适配最贴近的文本表达形式,不必受固定叙事范式束缚。  相似文献   

19.
叙事批评在中国和西方有各自的发生发展历程.在西方,叙事学诞生之初,注重被叙述的故事的结构、叙述者的作用和叙事作品的构成体系.经典叙事学是一种基于结构主义理论的纯形式研究;后经典叙事学则以阐释具体作品为主要目标,着眼于具体作品的意义.自觉的叙事批评经过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将文本的叙事分析和文本之外的历史文化分析结合起来,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中国的叙事批评大致经历了文史不分的叙事批评、感悟式的文学叙事批评、有理论自觉的叙事批评三个阶段.叙事批评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运用叙事理论,对文本进行叙事批评;在叙事理论研究领域,拓展研究内容;叙事批评和其他批评方法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丁玲本人的复杂性和《莎菲女士的日记》文本的敞开性,该作品自发表以来,以文化背景、政治立场、社会思潮等阐释语境的更迭,关于它的读解不断发生着游移。叙述学中的叙述声音在语法学叙事理论中是形式概念,本身不舍内容因素,但在修辞性叙事学、特别是女性主义叙事学中,叙述声音成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场所”。以叙述声音为切入点,可以发现《日记》的双重文本性质,导致莎菲的个人声音无论被解读为启蒙话语、还是女性叙事,最终只是自我解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