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治的核心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作为一种社会调控方式,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增强经济繁荣,保障人民福祉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其所依据的法律应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能够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法律制度,即法治应是良法之治。那么何谓良法,评判良法的标准如何,正是本篇论文所关注的。  相似文献   

2.
<正>[纠结:尴尬的一节课]法律基础知识学习课上,我播放了全国人大反分裂国家法的投票现场,并围绕"这部法律为何会获得高票通过"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并积极发言。生1:因为这部法律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而制定的,反映了人民渴望国家统一的愿望。生2:只有卖国贼才会赞成祖国分裂,谁都不想当卖国贼。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利益,自然赞成反分裂国家法。  相似文献   

3.
谈法律信仰     
塑造全民法律信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首要任务。塑造法律信仰需要有良法的存在、统治者和法律职业者法律信仰观、权威性法律的存在和公正的司法。唯有此,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法制。  相似文献   

4.
每一社会的统治阶级都利用法来维护和实现有利于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法一般通过其强制、指引和教育等规范作用影响社会秩序。要实现社会主义法治之目的,使中国更易于走向依法治国,就必须充分发挥法在社会中的规范作用,克服中国“人治”的传统等因素的束缚,确立法律至上、司法独立的观念和提高人民及司法、执法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5.
法律基础教材的编写 ,自始至终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主要是采取两种做法 :一是全书从前言到各章的内容都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例如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中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统一 ;社会主义法的作用在于保障和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 ,在于保障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权利和根本利益 ;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 ;依法行政和执法为民以及人文执法 ;民法、刑法、经济法的根本任务是维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二是设立专章 ,集中论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浙江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评比,九年级上册"夯实法治基石"一课时,了解法治内涵是知识目标,"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的法律,我们称之为良法"是核心概念。四堂课皆  相似文献   

7.
中华法律传统精髓在于强烈的人文地理农业特征;浓厚的宗族色彩;明显的伦理属性与人伦精神;礼法结合,道德与法律统一这四个主要方面。当前要建立起合乎法现象之内在规律,合乎中国国情,适应国民民心趋向的良法体系,不仅要追求中西会通,更重要的是酌采中华法理法治之精华,才是惟一正途。  相似文献   

8.
《反不正当竞争法》之不足和完善黄进才一、《反不正当竞争法》条文之缺陷与修改《竞争法》的制定和实施,对整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清除不正当竞争及其它有关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切实维护消费者和商品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无疑起...  相似文献   

9.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暂不论故事本身的真实性.现在小学课本已不见踪影.但它仍然以民间传说和众多文艺作品等形式在社会流传,这种现象不利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培养,不利于我国通认识教育或者博雅教育所倡导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培养,不利于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利于人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为秦帝国修长城的目的是为了秩序的维护:万喜良修长城的行为是作为百姓履行服劳役的义务;孟姜女哭倒长城的行为是对秩序的破坏.文化创新,不仅包括创造新的作品,而且应该包含对以往作品的整理与清理.文化创新也要符合法的价值序列.秩序是法的基础性价值,秩序是人们追求自由、平等、效益、人权等目标的基础.二者良性互动的前提是人权所维护的秩序应该是由良法所确立的秩序.  相似文献   

10.
作为能动性的主体,法是人类相互作用的"潜在的、活的法律",其必然要追求自身精神理念的实现与自我展开,也就是法律意志的自我实现。法自我实现的内在驱动力来自于社会公认的核心价值与各种社会主体之间内在的张力衡平。因此,社会主体的多元、平等、竞争、对抗、平衡是法自展的现实表现。法在自生自发过程中,不断克服恶的倾向,趋向于良法构建。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追求与现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构成社会主义法自我展开的精神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性决定了以其为灵魂的法的"至上性"。社会主义法将要在自展中促进中国法治。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合法性的本质内涵是人民的信任和认同,而人民信任和认同的基础在于领导干部和政权机构的公众形象、人民的公平感和理论的彻底性。社会主义价值合理性是其合法性的内存根据。社会主义价值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它能确保社会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它能保证国家的统一和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情法冲突使公民选择面临两难困境,情法允协使司法腐败滋生蔓延。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必须在立法过程中,将合乎人情、合乎我国国情的道德原则纳入法律的内容之中,方可制定良法,树立起法律的权威。  相似文献   

13.
法律自产生之时就带有妥协的色彩,是各方势力互相妥协而以居优势者的思想为主体而制定的规则,而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妥协则是其产生的主要源泉,双方妥协程度的不同又导致了不同的政体及法律的产生。法律这种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相互妥协所产生的规则就是为了要利用最少的恶去维护最大的善。能够使统治者和人民在互相妥协后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法律才是最好的法律,这样的法律才能使国家内部安定和谐。法律的妥协性在国内体现在中央与地方的妥协、统治者内部的妥协以及法律内部的妥协等各个方面,在国际体现在国与国之间的妥协。对法律妥协性的研究对当今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立法是实行法治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但应当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相匹配,如果只是以实行法治的良好意愿来进行大规模的法律创制,则易造成立法的理想化,立法理想化不仅会造成法律实施的低效率,而且会使人们产生对法律的不信任,为了法治理想的最终实现,应当防止立法实践中的理想化倾向。  相似文献   

15.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是指人民警察在公安工作中应该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警察是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秩序的具有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执法力量,是国家的执法人员。人民警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如何,关系到人民是否能够安居乐业,关系到群众是否信任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政府。  相似文献   

16.
法治无论是从历史来看,还是从逻辑来看,都是立法、司法、守法三个环节的统一体,而法治的前提是良法。只有符合当时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的法律。才是良法;良法的确立需要民主,需要立法者理性的法律意识;中国的良法是时代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契合。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成立86年的历史经验表明: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是党的政治优势;党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才能赢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党的领导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一致,这就决定党要实现、维护、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认识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有利于不断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利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相似文献   

18.
法律至上是一种历史概念与文化传统,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法治的根本原则。法律所以至上在于良法本身实体价值和工具价值中所蕴含的仙在之德。发挥德治的作用必须在法律至上的原则下,对传统德治进行改造,使其与法治相匹配,为法治服务。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民主的制约性,是指社会主义民主内容的规定和正确实施所要求的条件和范围,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主受法律的制约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反映,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它保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维护有利于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是民主健康发展和实施的条件,不要法律的民主绝不是社会主义的民主。要保证整体意义上的广大人民民主权利,就必须运用法律来限制和约束个人的行为。行使正当的民主权利,必须限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行使民主权利时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我国宪法和法律对人民群众规定了广泛的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20.
后革命时期作为迈向良法善政的过渡阶段,它必须妥善处理革命精神与方式资源.对政府而言,后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资源在宪法中存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存在,依法治国要求政府以法律方式取代革命方式.对人民而言,后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资源正转化为公民精神,具体化为社会运动等.政府和人民均需在法治框架中转化革命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