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的道德是知识主体对知识所秉持和恪守的一种道德态度。它包含尊重知识、追求知识、创生知识、传播知识四个层面的内在规定。对待知识的道德态度,要求教师在知识传承和递交的历史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了解知识更新的道德内涵,“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知识更新和充实自己”。  相似文献   

2.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不佳的原因可能在于道德教育太注重道德知识传授而忽视了信仰引导。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应该做到道德知识传授与信仰引导的整合。  相似文献   

3.
高校知识女性既承载着历史陋习的重负,同时又面临着多元时代所带来的道德价值取向的困惑。只有改变传统观念,突破习惯势力的束缚,在纷繁的世界中不断反思自我,完善的道德自律意识,才能在成就事业的同时成就自我。  相似文献   

4.
情感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道德与情感的结合,生成了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对于促进入的道德发展、完善人的道德人格有枢纽的作用.笔者从情感、道德、道德情感的定义出发,总结出情感、道德、道德情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不佳的原因可能在于道德教育太注重道德知识传授而忽视了信仰引导。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应该做到道德知识传授与信仰引导的整合。  相似文献   

6.
道德的理论基础历来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试图结合我国古文明的优秀遗产和现代科学知识 ,来说明修德和生命状态的关系 ,从而欲为道德观提供一种更为坚实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7.
当下德育课堂出现了对道德知识有意无意回避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自身的原因。道德知识的学习不容忽视,当今德育应该明确道德知识对于品德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社会为本位的规范性道德哲学一度在我国占有统治地位,其核心观点是:道德作为一种外在于人的规范,其主要功能是规范人,其最终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也就说,道德是以社会而不是以人为本的。但是近二十多年来,随着人学成为当代哲学的主题,人学以及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精华得以揭示和弘扬,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的经济关系的产物,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它们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法德并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0.
荣辱观与道德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3月,胡锦涛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荣八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各民族、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为学习和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本刊特约请了吴潜涛、张耀灿、王桂兰、罗建平等专家就“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展开理论探讨,在此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12.
从人性的角度看,道德根源于作为理性动物和社会动物的人的内在需要体系协调统一与全面实现的必然要求。纯粹道德是抽去了各种个体差异的“普遍人”概念的基础上得出的。它是道德普遍性的依据,也是衡量各种社会道德合理性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3.
陈芙蓉 《考试周刊》2011,(30):201-201
"知识""能力""素质"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常见话语。对于三者各自的内涵、对它们的相互关系做何种理解,直接制约着素质教育实践的走向。在当前正在开展的教育思想讨论中,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已经引起高等学校的普遍重视。但是,究竟什么是素质?素质和我们一直强调的知识与能力究竟是什么关系?不弄清楚这些问题,必然影响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4.
道德知识是个体道德理性形成以及学校道德教育实施的基本立足点,它不仅表现为特定的符号系统,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价值体悟,具有事实与价值的双重属性。但在当前的道德教育中,道德知识的价值属性却遭到了不同程度的遮蔽,这不仅令道德教育深陷外部灌输的误区,也使道德知识本身备受诟病。为破解这一困境,就需要充分彰显道德知识的价值属性,通过设置丰富的情境,全方位展现道德知识的多重内涵;通过开展真实的对话,不断引发学生的道德反思;通过运用欣赏性评价,涵养学生的道德体验与道德想象,进而在道德知识与学生发展之间架起一座“意义之桥”,真正实现道德知识应有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与道德知识教育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的影响以及对"灌输"理论的片面理解,在道德教育实践中,一些教育者往往将道德教育简单化为道德知识教育,从而导致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在道德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和评价等方面实现转型,将道德教育从实际意义上的道德知识教育转变为真正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在道德危机的时代,道德何以可能与有效的追问关系到伦理学安身立命之本.道德的必要性在于它是人类生存之智慧,是人生幸福的艺术.德性既是获得幸福的主要途径,也是其重要内容.共同人性是道德的重要基础.人的多重存在使道德关怀的动机具有多层次性.当前中国道德的合理建构不是要引进个人主义,而是要使我们的道德理论更贴近道德生活,真正掌握人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这一习惯说法开始,追述其内在的知识论根源,针对其将知识与道德意义分离的观念,澄清了整合的、层次化的、主体指向的知识观,并详细分析了在这一知识观的理念下,体验与个人生活及经验相关联的教学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道德”--道德概念与定义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概念的定义一直是伦理学研究中争论的问题,也是一个含混不清的问题。然而,“道德”概念是伦理学研究的基础,其定义清晰与否直接影响到伦理学研究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如何对“道德”概念进行定义,需要考虑到三个方面因素:一是中西伦理思想史上对“道德”的理解;二是日常生活中对“道德”的使用;三是伦理学研究中对“道德”的运用。结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对“道德”做如下定义:所谓道德,是人们头脑中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观念,是调节人们行为的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思想品质中的一项特殊内容。  相似文献   

19.
史峰 《师道》2004,(8):33-33
新课程改革已近两年,身在实验区,我体会到了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教师思想的深层次的冲击。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他们能就一个问题大胆的与课本,与老师“叫板”,体现出空前的质疑精神,——敢于怀疑一切,否定一切。革新一切。这种在知识学习上的变革精神,很令人高兴,但也隐  相似文献   

20.
围绕道德的普遍客观性问题,当代西方哲学家们的各种不同观点引发了当代伦理学中的实在论在反实在论的论战。论战的焦点在于:是否存在普遍客观的道德原则?如何解释当代西方的道德现状?虽然实在论观点拥有广大的支持者,但反实在论的看法同样引来了越来越多的赞同者。综合不同哲学家的观点,一种“无道德的”伦理学正在西方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