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我概念控制着一个人对环境意义的知觉,并且高度决定着个人对于环境的反应。一切外部影响力量通过自我概念这个中介进行内化,并可能进一步转化成外显的应对问题的方式。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状况及其与不同应对方式的相关探索,寻找90后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增进对他们的了解,探索中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不同侧重点,以期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中学生属于承受高压力的社会人群,经常面临和感受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诸多方面的压力。由于中学生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生活阅历较少,缺乏各种社会能力与技能,这就使得他们缺乏对压力的有效应对,因而心理波动大、负担重,极易在情绪、态度、行为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产生不同程度的障碍。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和加强对中学生的压力应对教育,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有意识地教育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压力观,客观地了解自身曲压力状况,提高压力认知评价水平,学习掌握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与方法,从而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3.
采用《中学生焦虑量表》及《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聋校中学生与普通学校听力正常中学生的焦虑及其应对方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聋校与普校中学生总体在学习焦虑和积极合理化解释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比较中,聋校与普校男中学生在学习焦虑上有显著差异,女中学生在积极合理化解释上有显著差异;在年级比较中,聋校与普校初中生在学习焦虑、积极合理化解释以及问题解决上有显著差异,高中生在各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并就聋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4.
藏族、汉族和裕固族中学生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不同民族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194名藏族、汉族和裕固族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藏、汉、裕固族中学生的积极应对得分和消极应对得分在性别和城乡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在民族和是否独生子女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中学生人际压力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间的关系,以某中学913名中学生为被试,对其进行了父母教养方式(EMBU)和人际压力应对方式(ISCQ)的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人际压力应对方式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父母教养方式和人际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相关,其中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积极的人际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相关,说明父母教养方式在中学生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学生,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表现出与前代中学生不同的特点来。本文就如何掌握他们的新特点,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运用正确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以291名藏族中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中学生心理韧性量表与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问卷施测,探究藏族中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特点,以及其心理韧性对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藏族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处于中上水平;藏族中学生倾向选择的应对方式依次为:忍耐、问题解决、退避、发泄、幻想和求助,男女生之间不存在差异;多元回归显示,藏族中学生积极的心理韧性因子对积极应对方式的选择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中学生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四川省6所中学的895名学生进行调查,得到867份有效问卷.结果表明:积极自我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消极自我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应对方式在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自我概念不仅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且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应对是个体为了解决当前的应激状态而产生的行为.目前对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中发现.学生在应激状态下自发产生的应对方式主要有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以及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些应对方式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应对结果的长期效应来说.自发产生的应对方式并不总能对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Folkman和Lazarus研究表明.退避的应对方式能够产生短期的适应效果,  相似文献   

10.
应对方式在受嘲笑汉藏中学生孤独感上的预测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整体随机抽查法,选取四川、青海地区6所中学的786名汉藏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汉藏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应对方式在受嘲笑汉、藏中学生孤独情绪上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汉藏中学生整体上采取积极应对方式为主,有些应对因子有显著的民族、性别、城乡及年级差异;97.6%的汉藏中学生受到过嘲笑,其受嘲笑程度越高,使用消极应对方式就越多,孤独情绪愈强;汉藏中学生应对方式、受嘲笑和孤独情绪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其积极的应对方式对孤独情绪有明显的负向预测作用,消极应对方式对孤独情绪有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中学生自尊、应对方式与关系欺负之间的关系及应对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自尊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自我编制中学生关系欺负量表,随机抽取39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应对方式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自尊、关系欺负总分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2.自尊水平、应对方式与关系欺负水平存在密切相关。3.自尊对关系欺负总分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应对方式在自尊与关系欺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留守中学生攻击行为的现状以及攻击行为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对江西省农村中学留守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显示,留守中学生攻击行为检出率较高;留守中学生的攻击行为存在年级、性别差异;留守中学生高、中、低攻击组在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上存在显著差异,高攻击组的应对方式更消极,心理健康水平更低.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以人格和适应力为指标,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中学生在学业压力下采用12种应对方式,调查发现,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多采用折衷和渲泄;高中生比初中生采用更多积极应对方式,初三是形成积极应对方式的转折期,重点中学学生比普通中学学生采用更多积极应对方式,更少采用防卸机制.中学生常用应对方式为:升华、自我控制和渲泄.防御机制的使用程度偏高,建设性应对方式的使用程度偏低.  相似文献   

14.
应对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回顾国内外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总结应对方式与性别、年龄和年级、应激源以及人格特点的关系,分析应对方式对抑郁症状、焦虑情绪和其他心理健康指标的影响,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并根据相关因素,探索如何进行应对方式教育,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许虹 《教师》2015,(9):58
本文在阐释中学生艺术教育内涵及其特点基础上,从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审美与育人相结合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学生艺术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与实施问题,以期对促进中学生艺术教育的科学开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以4所多民族混合学校的855名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多民族混合学校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类型、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多民族混合学校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认知动力型、退缩型和完美型。(2)多民族混合学校中,汉族学生与东乡族学生在问题解决和求助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汉族学生比东乡族学生表现出更多的使用问题解决和求助策略;汉族学生与回族学生在使用求助和发泄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汉族学生比回族学生表现出更多的使用求助和发泄策略。(3)多民族混合学校中,完美型学生使用问题解决、求助、发泄、幻想和忍耐的策略显著高于认知动力型和退宿型学生;认知动力型学生使用退避策略显著高于退缩型和完美型学生。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3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了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应对方式形成的影响,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肯定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应对方式形成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学校健康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能否准确的把握中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班级管理工作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帮助中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有效地解决中学生成长中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从而帮助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19.
探讨生命教育对于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找到应对压力的新的应对源.方法: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和河北大学学生处随机抽取500名申请贫困补助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1)男生在消极生命意义(t=3.375 p=0.001)、意义追寻(t=02.583 p=0.011)、消极应对(t=4.418 p=0.000)和心理症状(t=4.810 p=0.000)方面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在生命控制感(t=3.210 p=0.002)和消极生命意义(t=3.402 p=0.001)、心理症状(t=4.980p=0.000)方面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学生干部在生命控制感(t=2.926 p =0.004)、消极生命意义(t=2.955 p=0.004)和心理症状((t=5.644 p=0.000)方面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文科学生在意义追寻方面高于理科学生(t=2.160 p=0.031).(2)生命愿景、应对方式、心理症状存在两两显著相关(p<0.01).结论:生命教育可以作为新的压力源对心理健康起着直接作用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学习倦怠量表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13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的学习倦怠处于较低的水平,学习压力对学习倦怠有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自责对学习倦怠的解释量最大,生活事件不仅直接作用于学习倦怠,同时还通过应对方式对学习倦怠产生影响,模型拟合度较好。研究还就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倦怠提出了对策,如应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对中学生应对方式的训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