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笔者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对译文目的的适应、选择为视角,对汉语公示语及其翻译进行分析论证,指出公示语的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适应,是译者为符合目的语环境对公示语翻译策略进行选择的适应;选择,则是译者为适应公示语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策略进行的选择。公示语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应视翻译目的与目的语读者做出不同程度的顺应,译文的选择也应根据不同的语境做出顺应的动态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实现双方交际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语篇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所承载的意义,以及在跨文化交流的语篇翻译中对译者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并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种翻译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典籍翻译译者主体性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籍翻译的性质决定了典籍翻译须经过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阶段。在语内翻译阶段,译者的诠释受制于汉语诠释传统——训诂学,其主体性是有限的;在语际翻译阶段,译者的诠释体现出强烈的为我性,其主体性表现为目的性、历史忠实性和选择性。两类译者主体相互交往之特性体现在对典籍原文本理解的共识性。  相似文献   

4.
译者在翻译中国古代典籍的过程中,实际上经历了两次连续的翻译阶段。首先是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语内翻译,其次是从现代汉语到英语的语际翻译。本文在对这两次翻译过程转换的论述的基础上,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选择与适应进行探讨,并联系具体的典籍翻译作品,以期加深大家对典籍翻译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论翻译中的语域对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把原文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翻译出来,还要保证原文与译文在文白程度、语体风格等方面保持一致,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语域三个层次上的对等,即:语场对等、语式对等和语旨对等。从这三个层次探讨了翻译中的语域对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里,新闻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新闻必须具有准确、简洁、生动和鲜明的特点。翻译是国际国内新闻传播的必经途径,因而新闻翻译的独特性决定了其有别于文学、科技等文体翻译。新闻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准确传递源语新闻信息。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活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翻译中国特色短语时,若只采用直译法翻译此类词语,目的语读者会对译文的理解发生困难,甚至产生误解。此进,译者往往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反逆",加以解释或说明,使目的语读者能清楚地理解源语新闻信息。因此,笔者通过收集部分中国特色短语,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提出在这类文本汉英翻译时的启示,望能为其他译者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7.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探讨由来已久,其中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是受到关注。在这些研究中,对译者翻译的目的探讨得不多。笔者例举中外翻译大家的翻译活动,来阐述译者通过选择源语文本,即译者的翻译目的,来证明自己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处理好语篇翻译的关键在于把握语篇实体和语境诸要素的关系。语境在语篇翻译中有几个作用:语境对语篇翻译有制约作用;语境中的文化因素对翻译的作用;语境有助于译者理解语言符号。  相似文献   

9.
语境及语域理论对翻译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语境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译者在语篇翻译时,应将翻译视点从语言形式上转移到语篇的交际意义上,充分考虑语篇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恰当地表达出原语的语域特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意识,力求原语和目的语在形式、意义以及功能上的对等。  相似文献   

10.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翻译是把源语民族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体验转化为目的语人们的认知和体验,翻译时译者力图在译者空间里找到和原文空间里元素对等的元素。这种对等不仅体现在形式上的对等,而且要求二者在心理表征(概念)层次上的对等。在这里主要通过概念整合理论来探讨其在新闻语篇翻译过程中的运用所产生的四种整合类型。  相似文献   

11.
周娟丽 《考试周刊》2011,(51):20-21
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选择要顺应于语境,翻译活动尤其如此,译者要顺应于源语和目的语双方相关的语境因素,译者本身的因素也构成了译者顺应的语境因素之一。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译本中委婉语的翻译对比,顺应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译者翻译时策略和词语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卢敏 《考试周刊》2010,(2):43-44
语境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通过语域表现.由三要素——语场、语旨、语式构成。语境及语域理论对翻译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译者在语篇翻译时,应将翻译视点从语言形式上转移到语篇的交际意义上.充分考虑语篇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恰当地表达出源语的语域特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意识.力求源语和目的语在形式、意义及功能上的对等。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谊具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担负起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粱作用.翻译过程中的顺应是,在使用目的语文化阐释源发语文化的过程中,译者使自己的翻译活动及思维运作顺应于源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双方的认知环境.本文主要从语言结构的不同层面即节奏、语音、词汇、句子和文化联想等方面论述文学翻译过程中顺应性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语域的三个变体,语场、语旨和语式相互交织,不可分割,它们分别对应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因此,语域对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译者需要仔细考虑原文的语场、语旨和语式,寻求译文与原文的语域对等,从而有效实现原文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的转换与传递。  相似文献   

15.
张琦 《英语广场》2020,(11):37-39
本文意在探究语域在新闻翻译活动中的具体运用问题。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为研究基础,将CNN和环球网新闻进行对比,分析语域在新闻翻译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并结合语域三要素分析新闻翻译的特点,旨在推动语域理论在新闻翻译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处理好语篇翻译的关键在于把握语篇实体和语境三要素的关系。在英汉互译中,正确的解码和编码都依赖于语境,因此,译者必须始终考虑语境诸要素对语言形式及其意义的影响。在翻译理解过程中,译者应当对原语语篇的语境因素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到影响翻译过程中的各种语境因素,即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作用。得当的语境分析有助于克服文化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取得功能对等的翻译。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道德经》英译本中的误译案例,指出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异、不同译者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译者认知层次的差异等是造成误译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分析《道德经》英译过程中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对《道德经》复译提出针对性建议,包括精准理解源语文本、灵活使用译语表达、有效再现文化意象等,以期为将来翻译《道德经》和其他中华文化典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语篇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提出了语篇翻译是译者把负载着文化信息的原语语篇进行加工处理,然后转换成译语语篇的形式,从而完成文化移植的过程的观点。本文探讨了翻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重视的是语篇分析和语用意义,不再限定于研究语言本身,而是把视野扩大到语境和语言的交际功能,即在英汉不同文化背后所折射出的不同方面对语篇翻译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翻译中,译者发挥着重要作用,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本文主要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新闻翻译过程中的彰显问题。译者根据目的语新闻的表达习惯及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能动地选择翻译策略,如增译、省译、重组、替换等,使译文流畅清晰,有效传递信息,从而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大量收集的旅游景区公示语为基础,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园林景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得出以下结论:在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目标文本的目的,使译文能够向游客提供必要信息。由于汉语与英语在语言、文化背景上的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按照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的要求灵活运用直译、意译等方法,探索公示语汉英翻译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