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烨昕 《教书育人》2009,(8):108-109
军校青年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希望拥有志趣相投的朋友,渴望被信任、理解和尊重。在部队这个纪律严明、环境封闭的集体中,更希望在心理上获得归属感和依靠感。基于这种需要,他们便在学习、生活和娱乐等日常活动中,自发形成了各种非正式群体。在军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增强军校凝聚力,加强风气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军校青年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希望拥有志趣相投的朋友,渴望被信任、理解和尊重。在部队这个纪律严明、环境封闭的集体中,更希望在心理上获得归属感和依靠感。基于这种需要,他们便在学习、生活和娱乐  相似文献   

3.
青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功能青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社会功能同样具有二重性质。从总体上讲,非正式群体价值目标与社会整体目标相吻合,与正式群体行为目标相一致,能够促进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反之,非正式群体价值目标与社会目标相违悖,与正式群体行为目标不一致,则会干扰正式群体的正常活动,不利于社会前进。青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正功  相似文献   

4.
陈志山 《中国德育》2005,(4):68-70,55
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随著学生年龄增长,级次升高.非王式群体的整台现象更加明显和普遍。非正式群体既有正功能、又有负功能,它是个体成长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因此,重视对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分析,正确地予以教育引导,发挥其正功能,抑制其负功能,对于加强和深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造健康向上的群体环境.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职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对其思想、行为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从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入手,探讨了非正式群体的主要功能,并重点论述了表扬鼓励、帮助引导、吸引渗透、瓦解分化等非正式群体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力求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原理,依据青年学生心理特征,比较系统地分析青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特征和正负功能,提出了引导青年学生非正式群体健康发展的策略原则,从一个侧面,对优化学校和社会环境,加强和深化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现象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存在,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事实。但在我们当今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工作者对其认识和重视程度还很不足。为了实现新时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我们必须认真分析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找出其内在规律,积极利用其正向积极功能,使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学校形形色色的非正式群体是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关注、研究教职工中的非正式群体。要分类引导,区别对待,全面创新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管理。策略有:大力弘扬、支持鼓励、尊重信任、分化瓦解、诱导转移、舆论引导、铲除温床等。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高校普遍存在。它具有结构不稳定、感情色彩浓厚、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信息沟通迅速、灵敏等特点因而它既能产生正向功能,也可能产生负面作用,关键是加以正确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本文着重从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和特点,功能和作用以及教育管理三个方面的来剖析大学生非正式群体。  相似文献   

10.
11.
合理引导学生"非正式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非正式群体作用尤为重要。如何对非正式群体加以合理分析和正确引导,与学生正式群体合力共建和谐校园,成了当前必须要关注的重要课题。只有了解教学与管理中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现实情况,及时进行分析,才能有的放矢,正确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是指由于某些相同的心理、社会原因,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在一起进行活动而又相互制约的人群。在学生群体中,由学校老师指导正式组织起来的班、组或团队组织叫正式群体。由于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相同等原因而自发地经常在一起活动的这种无形的组织叫非正式群体,又叫小团体。在现实中,学生不仅受到正式群体的限制,而且还受到非正式群体的控制和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要十分重视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及其作用,注意引导,发挥其积极效应,防止消极的影响。一、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及其特点青少年学生正处在第二青春发育…  相似文献   

13.
非正式群体是在心理动机方向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团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条文规定,因此,不必有固定的形式。它源于班级组织内个人属性层面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与活动中,基于成员间的需求、能力和特点,从个人的好感出发而自然形成的,学生非正式群体能满足其成员的某种或多种需求。学生非正式群体从性质及作用上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15.
非正式群体是在心理动机方向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团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条文规定,因此,不必有固定的形式。它源于班级组织内个人属性层面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与活动中,基于成员间的需求、能力和特点,从个人的好感出发而自然形成的,学生非正式群体能满足其成员的某种或多种  相似文献   

16.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也给学校、社会、家庭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学生非正式群体作为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活跃在社会大环境中,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如果从作用上分,主要有如下四种形式:   1.积极型。这类非正式群体约占整个总数的 25%。由于这类非正式群体的成员绝大多数是学校学习的尖子,各种活动的骨干,他们思想进步、上进心强,对学习、活动认真负责。因此,组织非正式群体主要是进行一系列有益的文体、科技等活动,以弥补正式团体的不…  相似文献   

17.
“非正式群体”这一概念,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先驱者梅奥教授(E·Mayo)在其著名的霍桑实验(1924—1932)中相对于正式群体第一次提出的。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是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如中小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以及其他三五成群的小团体、小团伙等,而学校中存在的学生少先队组织、学生会、班组、班委会、团支部等就不属于非正式群体,是正式群体。由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正  相似文献   

18.
钱书晴 《文教资料》2011,(17):230-232
本文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非正式群体的调查,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非正式群体教育和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状况及引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高校学生中,由于相对集中的校园时空、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社会情感的高度发展,存在着众多的非正式群体。它们大致分为兴趣型、情感型和利益型,有积极、消极两种。因此,要针对特点、寓教于乐;有的放矢、消除障碍;合理利用、加强自治;积极改造、规范行为,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使学生工作更有成效。  相似文献   

20.
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班级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一些自然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独立于正常的班组织、团组织、值日小组之外,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