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学它的任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字的知识,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语文又是一门思想性较强的学科,语文老师在小学一般都是班主任担任,“教书又教人”,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也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学好语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书中的人和事,这不是凭语文课文去说教,而是要通过各种活动不断地渗透;语文又是一门综合运用知识较强的学科,它不但有语文知识,还有历  相似文献   

2.
1981年12月29日,省教研室和本刊编辑部邀请参加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我省十位特级教师座谈关于全面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现将他们发言摘要发表如下。应该既教书又育人斯霞(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搞四化要培养人才,教师有责任,语文教师应该又教书又育人。过去,把语文课当成政治课,我是不同意的。现在,有的语文课又只进行语文知识教育,这也不好。很多教材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等的很好材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习要注意两点:一是习得,二是语感。学生在大量听、说、读、写语文活动中,不断形成语感,而这种语感又促使其在语文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语言能力。人的素质应是综合性的,具体到语文,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应体现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语文课上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4.
当下语文知识教学,可谓欲教还休,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该不该教的问题,二是怎么教的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很多时候所教的语文课是不专业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语文知识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一、编演课本剧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高中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极不重视语文教学,把语文视作副课中的主课,极端者甚至提出取消高中语文课设置。本人以为,造成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原因有二:①人文性缺失。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当前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视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内涵,课堂教学没有把学生当作有巨大能动性、创造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②过多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缺乏情感交流。把学生视为知识  相似文献   

6.
<正>多年来我就经常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我们辛苦地给学生们上一节节的语文课,究竟想给他们什么?是知识,还是能力?是情操修为,还是语文素养?当看到相当多的人,甚至语文教师的字体都写得惨不忍睹时;当看到学生们撕书泄愤,毕业后再不看书;甚至相当多的语文教师都不再读书时,我真为这些人的语文素养感到汗颜。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也常常从语文课的角度更多地做一些审视。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7.
怎样让每一节语文课富有活力,充满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受到教育,这历来是语文课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欣赏祖国的语言美,陶醉于语言艺术的意境之中,本人认为语文课应把握好下面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作为语文教师,我听过很多人的课,但真正能够做到语言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却不多。那么怎样让每一节语文课充满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呢?这历来是语文课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华章》2007,(10)
什么是语文知识?王荣生教授给出了宽式和严式两种解释,核心是"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语文知识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教学内容4个层面的知识。我们一线教师更要关注的是第四个层面,即在短短的课堂40分钟里应该教学生什么,学生究竟学到什么。现在的很多语文课缺少语文知识,有的甚至没有语文知识。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把语文课上成活动课的比比皆是,语文课缺少了语文味。  相似文献   

10.
李重 《科学教育》2006,12(5):13-14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公开课评议、优质课评比等教研活动不断升温,但是评课标准却因循守旧,导致在新课程的理念背景下,一部分老师对“什么是一堂好的语文课”认识模糊、混乱。本文试图通过探求一堂好语文课的共性特征,廓清迷雾,推进语文教研活动的有效进行。从课堂教学要素出发,一堂语文课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语文教师、语文知识与技能和教学情境等四个要素。其中学生是核心要素,语文教师、语文知识与技能、教学情境等三个要素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服务。每个要素都是一个动态的复杂变量,每堂语文课都是特定变量交织组合、动态完…  相似文献   

11.
黄梧桐 《考试周刊》2014,(96):29-29
<正>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中提出背诵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基本手段。背诵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方法,是知识输入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进行听、说、读、写各项活动。大部分人的"背诵",都仅仅是指记忆"词汇"。特别是对语文课文的背诵,人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些人认为语文课文需要背诵;有些人认为语文课文可不背诵。一、背诵语文课文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整体素质起到了重要  相似文献   

12.
首先,从情感和动机上入手,端正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职业高中语文课,属于文化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学生对语文课普遍存在轻视心理,忽视语文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语文教师决不能一味教书,忽视学生的这一心理状态。语文学不好,就很难学好专业课程,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端正对语文课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课的情感,使他们认识到学好语文是学好专业课,掌握一技之长必不可少的基础课,要想学好专业,首先要  相似文献   

13.
课堂上老师声情并茂地讲授,如何才能不给人矫揉造作之感?声、光、电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如何才能不给人喧宾夺主之嫌?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属于语文的语文课?多年来,有关语文课应该如何教的讨论始终未曾歇止.近日,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提出了“真语文”理念,强调让“语文教学回归传统,找回本真”……  相似文献   

14.
谈到语文课教做人,有人就想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讲个故事或空讲一些道理,即使是思品课这样上法也不是成功的,何况它远远偏离了语文课的方向。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一条根本规律。 教文与教做人二者是完全统一的。因为语言是个载体,载负着一定的思想、文化、情感。教语文就要教文化、教思想、传情感。也就是说,语文是要以事喻理,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育,作为语文学的工程学科,担负着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开发语文智力、进行语文德育、渗透语文美育等多重任务。这些任务只有通过语言教育、文章教育、文学教育才能顺利完成。建国近五十年来,语文教育曾经出现过三种偏向:一是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它片面强调了语文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二是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它片面强调了语文课的文学教育任务;三是把语文课教成语言课,它片面强调了语文课的语言文字教育任务。这三种偏向究其根源,是不明确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和浓郁人文性的双重特质,是没有抓住语文教育的主要矛…  相似文献   

16.
什么样的语文课算是一节好课?笔者是一名中学语文教研员,听过不少语文课,也评点过不少语文课,综合起来,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具备以下五个因素. 一、切入要巧妙 语文教师解读教材好比庖丁解牛,角度各有侧重,花招层出不穷,或"切"、或"割"或"补".一个新颖、独特的解读角度,能让教师在设计时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醍醐灌顶之感.好的语文课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①提纲挈领式——从课题入手;②声情并茂式——从情感基调入手;③独具匠心式——看似随意,实则颇有深意;④开门见山式——直奔重、难点……不管选择什么角度来突破,教师总要在选择的角度上深思熟虑,不能为角度而角度,一定要立足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把握教材的大局观,出发点始终是为学生考虑,为提高课堂实效服务.  相似文献   

17.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积极的情感令人事半功倍,丰富的情感使人们生活充实.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就应该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方面的教育.语文课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情感力量,蕴含着祖国数千年的文化知识积淀,每一篇文章都是因情而生,因感而作,而使学生感受、体验、升华这些情感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的感染力对语文教学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缺乏感染力的语文课是没有生命力的。语文课的感染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符号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精神内涵;二是语文教师面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迷人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19.
语文味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一节语文课,或者说,来构建一节语文课,核心是要将语文课的情味、美感、文化积淀和生存智慧给激发出来、展示出来,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语文的魅力。这些从理论的角度似乎无懈可击,可是,当今语文课堂仍充斥着太多非语文的因素,致使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20.
为人师者既要教书还要育人,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没当班主任的老师怎样既教书又育人呢?这是一名语文老师最应该思考的问题。语文学科文道结合,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在开展思想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语文的学科特点又决定了语文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是直露的、抽象的,而是含蓄的、潜移默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