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孤独已不是生命运动中需要逃避的一种情绪感觉 ,恰是艺术家从生命底蕴处获取创作的一种力量。作为生命存在的体验 ,孤独意识在每个存在主体内心中不同形态地存在着 ,它不仅是现实性的意识、理性的意识 ,还是主体的意识、潜意识。伟大的艺术家在注重体验生活孤独的同时 ,会深刻而又真切地体验生命的孤独 ,并将孤独感改道注入艺术创作 ,以艺术的方式表现生命本体与生命存在相结合的人的各种状态。由我及彼上升为整体性的、有意义的精神情愫 ,将纯粹个人的孤独激荡升华为对全人类普遍孤独的关注。我们在本体论上承认孤独 ,还应在价值论上尊重孤独。孤独能凝聚艺术家内在生命的力量 ,走向艺术表现的孤傲与独创 ,实现人的生命自由 ,促使生命向力发出耀眼灼目的投射  相似文献   

2.
古代诗人孤独体验与诗人追求艺术独创性有密切关系,孤独与独创是一对孪生姐妹。诗人面对世俗合群观念的挑战,之间的二律背反具有特殊的审美范式。孤独体验并非冷血类,他们恰恰都是热爱生活的艺术家,他们以移情的审美范式表达人情美,移情自然表现独有的创作个性。孤独体验促使他们将触须伸向无限时空,从中寻找超脱,在更深更理性的层面上认识人生社会,时空合理转换展现内在丰富的美感质素。  相似文献   

3.
石虎的艺术,与传统和当代艺术不相符,属于现代艺术类型中的表现主义艺术样式,是各种化类型和符号积聚、膨胀所造成的精神分裂与艺术家独立人格之间的张力所构成的一类符号化的直观图式,是艺术家在当下境遇中化意识的困扰和生命体验的焦虑的综合体现与直接呈现。  相似文献   

4.
在陶渊明的生命体验中,孤独意识是最为强烈的。孤独是对现实生活和庸凡生命的否定与抛离,代表着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孤独不等于孤单。孤独是深层的精神状态;孤单则是浅层的情感体验,有时可能作为孤独的一种表现方式。孤独是个体生命与群体的隔离状态,是高迈的精神追求无所寄托的虚空境界,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便是面对宇宙时空和社会的“茫然与无家可归之感。”  相似文献   

5.
清初著名画家石涛的绘画观念具有一种典型的“原人”特征,即以人类自身的认识为出发点,探究艺术活动中人的本源意义与价值,把人的艺术创造活动与大千世界的生灭消长之生态过程及其形式紧密地联系起来,以“生”的观念来观照天地万物和对待艺术创作,将绘画艺术的创造过程视作与人类的生命、文化活动一样的生机勃勃、活和弥漫。所以,石涛的艺术实践过程成为了艺术家生命体验的过程,艺术家的生命与大自然的生命相互衬托与交融,于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共同构建艺术的内生命。这种艺术观念无疑是具有着深层的人类学意义与价值的。  相似文献   

6.
本雅明是文艺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人物,但他的艺术思想遭到了误解。其中,他的艺术本质和发展观就处于这样的遭遇。实际上,他的艺术本质观可以表述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语言,就是艺术家的思想存在及内省的表达,就是一种行为、一种体验,一种审美意识,就是艺术家的本质。他比较倾向于浪漫主义。其艺术发展观则可概括为:艺术有生命,它的生命由“内生命”和“外生命”组成;艺术不会消亡;随着时代前进,艺术形式就会新生。他已认识到艺术形式的与时俱进性。  相似文献   

7.
艺术家的人生体验与艺术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创作归根到底都要表现艺术家感受和体验过的人生,而且须有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映照;真切的生活及生命体验,是形成创作冲动及艺术生命的重要依据和前提。艺术家在不同人生遭际中生命体验的差异,对不同审美追求、创作风格的形成,产生很大作用;艺术家人生体验的深切独到与浮泛从俗之别,在艺术创作中有差异分明的体现。艺术作品的高质量,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则是创作者投入了高“成本”,那就是注入其真切的生活、生命体验,以及因此而生成对自然、人生独特的领悟与理解。这应该成为目前出现的某些艺术创作中的浮躁现象的一种启迪或参照。  相似文献   

8.
文人画出现的意义在于它所标志的是一种新的艺术精神, 在文人画的发展过程中, 魏晋精神对文人画有着深远的影响。文人画的艺术精神体现了魏晋人格的自由精神, 即表现为视艺术为艺术家生命体验与情感体验的诗性表达。  相似文献   

9.
体验是西方“感性史”的一个核心概念,体验概念的出现及其发展,是对西方理性主义的一次反击,对凸现西方感性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体验和生命具有密切联系,体验是对生命的体验,把体验作为生存范畴来理解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体验的本质;审美体验与艺术密不可分,研究审美体验对揭示艺术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通过对《饥饿的艺术家》这篇短篇小说的细致分析来完成对卡夫卡式的“孤独”的一种话语阐释。文章从历时、共时和艺术精神三个层面来解读孤独并希望从中“解卡夫卡对孤独、艺术的认识。存在的孤独感与荒谬感,艺术的孤独与庸众的泛滥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德国著名艺术家赫尔曼·黑塞是新浪漫主义诗歌代表人物,他将诗化生存的体验融入艺术创作之中,分别从真艺术的标准、艺术对时间的超越、生命艺术化的内在机制这三个层面阐述了艺术与生存的内在统一关系,揭示了审美之思对形而上学之思的对抗性,肯定了艺术美化人生的可能性和现实价值,揭示了生命与艺术的真谛。  相似文献   

12.
杨琪琦  王冬云 《文教资料》2020,(1):33-34,51
曹禺是中国现当代最著名的话剧家,他的成功与生命体验密切相关,其生命体验主要表现为孤独体验、愧疚体验、生离死别体验与爱情体验。其中孤独体验直接奠定曹禺话剧苦闷风格的基础,愧疚体验、生死离别体验、爱情体验成为曹禺话剧创作的素材,这些体验对话剧作品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等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屈原,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以其异常奇特的浪漫主义手法,为世人留下了一大批色彩斑斓的作品。在封建时代,作为一个有抱负,想对地主阶级政治做一番改革而又遭到失败的贵族,屈原在其作品中充分表现了自己的遭遇、理想、忧愤、苦闷以及对“美”的追求。他的作品,带有明显的民主色彩,对当时楚国的统治集团,投出了批判的匕首。屈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而艺术家往往是孤独的,孤独似乎与艺术创造存在不解之缘。有些艺术家是主动寻求孤独,而有些艺术家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处于孤独的境遇,而这种境遇正好成为他从事艺术创造的契机。屈原属于…  相似文献   

14.
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有他独特的体验,孤独意识存在于每个主体的内心之中,并且它以不同的存在方式出现在每个人身上,作为少数民族诗人的萨都剌在注重体验生活孤独的同时,会深刻而又真切地体验生命的孤独,并将孤独感注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以他特有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生命本体与生命存在的结合,他用诗歌记录了他心灵深处的孤独体验与痛苦挣扎,在哀叹无人与共的孤独、知音难觅的寂寞也透露出不被知遇、叹惜流年的深沉感叹.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张大千先生的生平及艺术思想的研究,旨在发掘其艺术思想中的审美现代性。大千先生虽然艺术成就卓越,却灵魂孤独,这是艺术家在经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对社会理性与个人主体意识抉择的必然结果。张大千的艺术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却面临理性与主体的抉择。他为了艺术的精进而竭力保持艺术主体的自由,不惜流落他乡而成就其伟大的艺术作品。他孤独的灵魂反映的是审美现代性中主体意识的加强和对感性生命存在的一种表征。  相似文献   

16.
清初著名画家石涛的绘画观念具有一种典型的“原人”特征 ,即以人类自身的认识为出发点 ,探究艺术活动中人的本源意义与价值 ,把人的艺术创造活动与大千世界的生灭消长之生态过程及其形式紧密地联系起来 ,以“生”的观念来观照天地万物和对待艺术创作 ,将绘画艺术的创造过程视作与人类的生命、文化活动一样的生机勃勃、活力弥漫。所以 ,石涛的艺术实践过程成为了艺术家生命体验的过程 ,艺术家的生命与大自然的生命相互衬托与交融 ,于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共同构建艺术的内生命。这种艺术观念无疑是具有着深层的人类学意义与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感觉是人先天所固有的一种微妙的心理活动,需要用全身心地去感受才可能玄妙。艺术作品的效果有相似的倾向性,且能展示艺术家不同的生命状态,所以说艺术活动是艺术家整个生命过程的体现。如果艺术发展到玩弄感觉的程度,那则是艺术的悲哀。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弗洛姆现代性理论重要概念"孤独"的基本内涵,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科技进步,人在机器化大工业条件下深刻地体验着生命的孤独,弗洛姆试图通过"创造性的爱"的理论建构来克服现代人的孤独、空虚和无力,并不能有效地让现代人实现自我救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给现代人孤独体验的自我救赎之路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赵华 《现代语文》2004,(10):8-8,13
在王安忆的小说中经常流露出一种解不开的孤独情结,她的孤独从《雨,沙沙沙》中的雯雯对生活、爱情的美好憧憬、痴痴等待中走来,穿越时空的断层,穿越纷扰的人群,穿越物欲的厚障,一路倾诉、低吟着生命的孤独。孤独是个体生命的体验。丹麦神秘主义者克尔凯郭尔曾说:“孤独这件事对我——不是我私人,而是作为一个思想家立场的我——是一件决定性的事。”也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在《饥饿艺术家》中所体现的一种观点,即一种艺术的绝望,同时也是卡夫卡个人艺术创作的体验。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样一种超前的艺术,不但不被接受者所理解,而且创作主体性也遭受到了侵犯,这一系列的障碍都导致了艺术家对艺术的绝望。也许卡夫卡本身就是一部绝望的作品,当他泪流满面地捧着《饥饿艺术家》时,或许他想到的正是生命存在的意义—一切归于绝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