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叙述什么是高等数学教学的艺术,什么是高等数学教学的“糊涂”艺术.再用设计问题串的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表面装“糊涂”,实际上不“糊涂”,以求得科学与教学艺术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2.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有一方闲章,其中的“难得糊涂”四个字,历来为许多人所赏识.从人生哲学中的“难得糊涂”,到“糊涂教学”,这中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从辩证的角度看,教师从一些特定的条件、场合和问题出发,适当而有目的地运用“糊涂教学”,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现具体谈谈我的作法:  相似文献   

3.
《东郭先生和狼》以其完整的故事,曲折的情节,为人们勾画出东郭先生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引导学生体会、理解东郭先生的“仁慈”、“糊涂”,是本课教学重点所在。一、直奔中心,引出“仁慈”、“糊涂”轻声朗读课文,看谁能又快又准地找到全文的中心句?问:从“对狼讲仁慈,你真是太糊涂了,应该记住这个教训。”这一中心句中,你觉得挑出哪两个  相似文献   

4.
教学中有两种糊涂方式:一是假糊涂,即清楚问题糊涂教;二是真糊涂,即湖涂问题清楚教。本文就这二种教学方式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一、清楚问题糊涂教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和可能出现的错误,如果只从正面反复讲,对错误之处进行教学辨析、归类、评讲,其效果不一定好,讲过之后,学生往往会重犯错误。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不能充分暴露错误的过程,学生不能获得错误的心理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假糊涂”方式:根据学生易忽视、易错误之处,佯装“不露声色”地讲错,待出现问题,再和学生一起去分析错误的原因,纠正错…  相似文献   

5.
化学教学"糊涂"艺术是指教师在清楚明白的心境下,遵循化学教学艺术的特点,用一种艺术化的方式,故意装"糊涂",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获得问题解决的教学艺术.它有多重价值,其具体策略有:创设悖论,巧装"糊涂";故引"歧途",澄清糊涂;巧妙埋伏,感悟"糊涂";捕捉时机,意外"糊涂",并遵循相应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糊涂本身并不值得肯定,但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从一些特定的条件、场合和问题出发,适当而有目的地运用“糊涂教学”法,会收到有益的效果。其具体做法:一曰真糊涂。在教学中常会遇到许多没有答案的问题,教师在揭示这些问题时应该实事求是,而不能简当地加以肯定或否定。如果自作聪明加以肯定或否定,则会弄巧成拙,对自己的威信及学生的  相似文献   

7.
糊涂教学法     
“糊涂教学法”思于1984年,引入课堂始于1986年,起初,学生不理解,后来发生了兴趣,学习积极性猛涨。 所谓“糊涂教学法”,就是教师在备课时备人,备出学生的糊涂所在,了解学生的糊涂原因,在教学中“装糊涂”的一种方法。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能认为自己懂得的问题,差生都应该懂得,便简化教学过程,形成走过场,对待新授课尤其不能如此,而应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估计差生不懂的问  相似文献   

8.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时候教师可以适时、适度地故作糊涂,让学生来教你,放低姿态做学生的“学生”,满足学生求知探新的成功欲,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教给学生解疑的方法。教师的“糊涂”,成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策略,同时体现了教师大智若愚的教学智慧。真正推动教育变化的是日常教学行为,无数的教学细节决定了教学行为的好坏、优劣。课程改革光有理念是不行的,重要的是日常教学中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杭州崇文实验学校的朱英老师《花钟》第一课时的教学有两个教学细节值得借鉴:朱老师两次运用了“糊涂”,引导学生探究、认知,教学…  相似文献   

9.
说“糊涂”     
新推出的折扇上常书有“难得糊涂”四个字,初看,颇雅;只是细细想来,“糊涂”这东西怪怪的:“不糊涂”,不好;“太糊涂”了,也不好。郑老夫子当年慨叹世事,万千情结最终凝成了”难得糊涂”四个字。从此.“难得糊涂”便风靡至今。清高的文人骚客发出“难得糊  相似文献   

10.
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活动。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教师要做一个明白人,同时,教学的艺术性要求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做一个糊涂人,即“揣着明白装糊涂”,运用“糊涂”艺术,探寻知识的形成过程,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结合案例说明课堂教学中的“糊涂”艺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1.
时光逃犯     
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小老黑在前面逃跑,糊涂大侦(zhēn)探在后面紧追不舍。小老黑终于停下来。“哈哈,你没力气了吧?”糊涂大侦探跑来。“有没有力气,比比呼吸就知道。”小老黑大气不喘(chuǎn),糊涂大侦探气喘吁(xū)吁。显然糊涂大侦探的体力更差一畴(chóu)。“那你为什么停下来?”糊涂大侦探问。“因为我想问问你:为什么对我穷追不舍?”“因为我是警察,警察的天职就是抓坏蛋,”糊涂大侦探虽然呼吸不畅,但说出话来还是气势非凡,“除非我死了!”“你什么时候死?”“这可难说了,”糊涂大侦探抓抓下巴,“至少还能活个50年吧?”“那就是说,50年…  相似文献   

12.
清代名画家郑板桥有一方闲章,其中的“难得糊涂”四个字,历来为许多人所赏识。从人生哲学中的“难得糊涂”,到“糊涂教学”,这中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从辩证的角度看,教师从一些特定的条件、场合和问题出发,适当而有目的地运用“糊涂教学”,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现具体谈谈我的作法:  相似文献   

13.
邓晓冬 《教师》2012,(19):49-50
郑板桥为“难得糊涂”自注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报也。”我仔细地琢磨这些话,何尝不是我教学生活的生动写照呢!只是心境不同,他是愤世嫉俗,我是春意盎然,享受着“难得糊涂”带来的成功和喜悦。下面我就撷取几朵喜悦之花与大家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4.
曾经的尴尬     
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掌握互联网是现代生活中人和人沟通的重要手段,而互通情感,语言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生活中我们却常遇到不应有的尴尬。记得20年前刚到大学报到之时,由于同学们来自各地,首先遇到的是难懂的方言,大家在一起讲话如同进入语言“联合国”。开始相互不知说些什么,经历了打手势、放慢语调的过程才有所明白,也闹了许多笑话,给生活和学习带来了许多不便。有一次在食堂打饭时,同学用很不标准的“普通话”加方言问食堂师傅:师傅,来碗“糊涂”。“糊涂”即方言稀饭的意思,而师傅听不懂,莫名其妙,不知“糊涂”何义,更加“糊涂”。虽然大学生提倡讲普通话,但完全实施的面并不广,所以,难免会说和听一些“糊涂”话。  相似文献   

15.
机场谋杀案     
这天,“糊涂”探长接手了一件凶杀案:有一名旅客在机场被刺杀。犯罪嫌疑人阿三被逮捕。审讯记录送到了“糊涂”探长手里,他翻开细细看了起来: “星期一上午8点左右,你在机场的咖啡厅里喝咖啡?”“是的。”  相似文献   

16.
糊涂大侦探接到报案:有人丢失了生日。这怎么可能?糊涂大侦探上网查询警察局记录“:糊涂大侦探,性别不详,生日不详……”啊,自己的生日竟然也被人偷了!糊涂大侦探回忆全过程:从昨天到今天,他都在家里玩网络游戏,要盗窃他的生日,只有进入他的家中!“旺财!”随着糊涂大侦探的吆喝  相似文献   

17.
山温端政同志主编,王树山、巫建英二同志副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俗语大辞典》中收有俗谚“老将知而耄及之”。其释义曰:“知:同‘智’,聪明,智慧。耄(mao):糊涂,昏乱。人老了,积累了经验会聪明些,但糊涂却跟着到来。”并援引“《左传·昭公元年》:‘谚所谓“老将知而耄及之”者,其赵孟之谓乎!为晋正卿,以主诸侯,而侪于求人,朝不谋夕,弃神、人矣。神怒民叛,何以能久’”?作书例。笔者以为此说有错误,兹申述鄙意如下:如果这条俗谚里的“知”同“智”作“聪明、智慧”解,全句作上述解释的话,则是违背形式逻辑矛盾律的。形式逻辑的矛盾律认为:“在同一议论中,对于同一对象的思想不能自我矛盾,不能既肯定同时又否定,肯定与否定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见复旦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组编《形式逻辑》第1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人老了积累了经验会聪明些,但糊涂却会跟着到来。”这一说法之所以违背了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是在于在同一议论中,对于同一对象(人老了)既肯定“会聪明些”,又肯定“糊涂会跟着到来”,(肯定“糊涂会跟着到来”,就是否定“会聪明些”。)因而违背了矛盾律。在“人老了会聪明些”或“人老了糊涂会跟着到来”这两说中只能肯定一说不能同时肯定两说,因为两说中只有一说是真  相似文献   

18.
放学路上,大奇看见了精彩的一幕:小老黑在前面逃跑,糊涂大侦探在后面追赶。“站……站住!”糊涂大侦探“呼哧呼哧”地喘气。“就……就不站住!”小老黑学糊涂大侦探的语气。  相似文献   

19.
糊涂     
我们当地的“糊涂”种类很多,比较常见的有“白糊涂”“豆末糊涂”等,也有创新的“土豆糊涂”“地瓜干糊涂”等。  相似文献   

20.
“副”     
先看一个例句:“他曾留下一副条幅:‘聪明难,糊涂也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新民晚报》1996年2月14日)粗看以为“条幅”是“对联”之误。仔细阅读引文,才知道引的不是长联。既然如此,那么错的是量词“副”;应把“副”改为“个”或“张”,书面色彩浓些,改为“帧”也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