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行我国高校助学金评定制度中存在不少问题,亟需研究者建构公平、合理、科学的评定系统。针对贫困生评定的相关问题,采纳“意向”与“量化”兼重的设计思路,给出开放性主观认定系统。该系统的具体操作包括贫困程度认定、综合评定两大过程,分别从贫困参数、非贫困参数层面评定贫困生,以求弥补贫困生评定制度中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1999年开始实行的多元化学生资助体系,为缓解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压力提供了实质性保障.而“伪贫困生”暴露了目前我国助学金评定方法的缺陷,如贫困生经济信息的缺失和评定过程的公平缺失.助学金评定需要建立“准入-评定-发放-监管-反馈”的科学体系,基于准入机制与过程公平的视角对高校学生助学金评定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高校对国家助学金评定的“奇葩”规定有增无减,曾经有一则“因穿耐克鞋被取消助学金”的网帖走红网络,引起了网络舆论对“贫困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热议。 国家助学金能否被高校通过科学评定而分配到贫困生手里,是一件事关教育公平的大事情。本文对国家助学金的设立宗旨、资助情况、评定质疑、评定尺度与评定温度进行了客观分析,认为对于贫困生的关注,需要的是尊重而不是怜悯。 因此说,高校需要掌握国家助学金的评定尺度、更需要传递评定温度。  相似文献   

4.
贫困生资助工作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贫困生认定缺乏合理机制、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且工作时间难以保证、解困资金太少不能满足需要、银行“惜贷”使助学贷款困难重重等是当前贫困生资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提出如下对策:优化资助模式,以助学贷款代替学费减免,增强大学生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以勤工助学代替困难补助,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设立“服务契约贷学金”;积极拓展助因资金来源渠道,从农村挟贫贷款中划拨教育挟贫,建立经营性勤工助学基地,实现资助资金再积累;调整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主体职责,改革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实行弹性学分制,为勤工助学提供时间保证;加强信用立法建设,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制度;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到。精神资助”与“物质资助”并举。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分析及其解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基本形成了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贫困生认定缺乏合理机制、各种资助项目之间缺乏优化组合、国家助学贷款操作存在困难、勤工助学岗位难以满足需求、经济资助与精神帮扶力度不平衡等。要解决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建立科学的贫困生认定体系,优化各种资助资源,创新助学贷款政策,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发挥助学工作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帮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认定标准难以统一、申请条件比较笼统、审批评定方法单一、专业评定机构和专业工作人员缺乏、社会力量参与助学的机制还没有形成、思想教育有待加强等问题。因此,需要科学确定认定标准和申请条件,完善资助帮困的评定方式和方法;提倡社会力量参与助学帮困,形成有社会力量参与的助学帮困的制度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关注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实现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相统一,提高帮扶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7.
高校民主评议贫困生制度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秉承公平正义的法治、伦理理念,教育部、财政部明确要求高校对贫困生的界定“实行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的原则”,使贫困生认定标准明确,可操作性强,极大地减少了不规范行为,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但倘若过于张扬其工具理性,民主评议则有违济困伦理,不利于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教育,不利于救助的道义和施恩的精神在社会延伸。在工作实践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民主评议与人文关怀的价值同构性,不断探索和创新贫困生认定、资助方式,注意法治精神与舱理取向的协调,与受助学生形成和谐互动,让贫困生在受助中接受教育,以进一步传承互助友爱的美德。  相似文献   

8.
我院通过“先下后上”的三级双向评定机制和将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等方法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为贫困生完成学业提供了切实保证。  相似文献   

9.
高校贫困生评议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如何科学公正地评定贫困生,是把国家资助真正落实到最需要资助学生身上的关键。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高校贫困生评议存在的弊端,在归纳对比国内现行的几种评议体系的基础上,探索了建立科学公正的高校贫困生评议体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贫困生资格认定不舍理;资助方式单一;贫困生资金发放和使用不尽合理;国家某些资助政策亟待完善;缺乏必要的责任追究制和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婚姻法关于离婚原则的规定有着明显的缺失,即立法过于趋前,缺乏对我国婚姻状况的准确认识;对婚姻本质的认识过于狭隘,导致立法缺乏科学性、全面性;审判活动也有随意性、盲目性。应将婚姻法规定的“感情确已破裂”改为“婚姻关系确已破裂”更符合法理,也符合当前离婚立法的趋势,同时,也便于司法实践中的操作。  相似文献   

12.
针对贫困生和特困生认定标准难以把握,评定依据、程序和方式的不尽合理,部分受助学生表现与资助初衷背离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深入领会国家有关大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健全奖助学金评定制度,规范评定程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高校贫困生鉴别过程中存在学生家庭情况调查真实可靠性欠缺、审查部门在审查过程中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贫困生鉴别体系不健全、资助资金来源过于单一等问题。高校贫困生鉴别体系要不断完善学生的个人信息档案,使得鉴别过程有据可查;要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通过诚信档案来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则要加大贫困生资助资金的投入、加强资助对象的科学鉴别、树立贫困生的正确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及救助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贫困生除了经济贫困之外,“心理贫困”现象更成为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在隐患。它主要表现为:自卑和自我封闭、敏感多疑、冷漠攻击、焦虑抑郁、依赖、逃避等消拯心理。作为一个高校工作者,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心理扶贪”;加大贫困生思想工作的力度,培养贫困生自强自立的心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困,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贫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相似文献   

15.
广角     
《教育》2007,(1)
国际科学教育与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科学教育的课时过少和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课程所占的课时比例偏少,若加上专题作业、非正规科学教育的时间,我国中小学生接受科学教育的时间就更少,这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国际上普遍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趋势是很不相符的。缺乏有层次的科学教育目标体系和国际科学教育课程相比,我国的目标明显偏向知识领域,较少触及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科学史等对科学素养来说十分重要的领域,即便有所涉及,也因表达过于抽象、笼统,缺乏层次性而只能停留在一般口号水平。过于抽象的目标(如爱科学)使教师难以把握, (怎样才算爱科学)也使教师难以形成任务意识(如不知道某个年级要达到什么目标),这样,许多目标就难以落实。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在国家助学金的发放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何确定贫困生认定标准,贫困生评定实施过程的困难和维持生生间、师生间良好关系等。如果工作重在平时,关注细节;制定科学的评定标准和评定细则,全面评估;建立反馈监督机制和动态管理;注重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等,那么就会解决在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中的许多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7.
贫困生的认定工作直接影响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影响贫困生资助的公平和公正.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贫困生认定标准难以统一,二是贫困生认定采用的方法简单而且不科学.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要构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体系,建立全国贫困生认定信息系统,使贫困生认定工作前移,完善贫困生的认定程序.  相似文献   

18.
最近教育部调研组,对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进行调研。一些教育专家和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弊端日益显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我国旧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突出表现在课程目标上,过分注重传授知识,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个性、创造性发展的关注严重不足,难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创新能力。安徽省教育厅厅长陈贤忠用7个“过于”,描述了基础教育以往存在的弊端: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并缺乏整合;课程内容过于“繁、难、偏、旧”,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课程过于…  相似文献   

19.
八面来风     
《职业技术》2004,(10):14-15
山东技师学院:“订单培训”打造就业绿色通道;上海民办大学困难生也可获助学贷款;上海:评高级教师重视师德;河南: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四个创新”;“学长制”为新生导航——华中师大积极探索新生教育模式;佛山发行教育券代替学杂费;广东贫困生可直接在网上申请助学贷款;上海实现贫困生助学贷款新政策。  相似文献   

20.
徐海燕 《辅导员》2014,(22):21-21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力进城务丁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也相应增加,形成了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但总体来看,由于监护人绝大多数都是孩子的祖辈,他们中有的是隔代管护,过于溺爱,往往放任自由,管护工作难以到位;有的只重视生活上关照,放松了思想道德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有的由于老年人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对留守儿童很难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