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提出了众多的反例以表明休谟所认为的不能完全从“是”语句推出“应该”语句的看法不成立,但这些反例其实都存在问题,它们并不能真正构成对休谟看法的反对。“应该”语句与“是”语句不同,它并不断定世界,却承诺了一个自由行为者。如果“应该”语句有真假,那么判定它是否为真的标准与判定“是”语句是否为真的标准有根本的不同,因而断言“应该”语句与“是”语句存在逻辑分界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2.
杜沛鹤老师在题为“‘想念’方觉‘比邻’”的文章(载《中学语文教学》1999 9)中认为“海内存知己”的“存”“将它理解为‘存在’即‘有’的意思 ,不妥” ,“应理解作‘存想’‘想念’”才是。而我认为“海内存知己”的“存”就是“存在”即“有”的意思 ,杜老师的看法是不妥的。第一 ,《辞源》(商务印书馆 ,1980 8)“存”下列有“存想”词条 ,对它的解释是 :“①构想 ,想像” ,“②道家修炼之法”。以“存想”作为解释 ,“海内存知己”就成“海内构想(想像)知己” ,这显然不妥。第二 ,《辞源》(商务印书馆 ,1980 8…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的黄老之道 ,内容博大精深 ,蔚为大观。它以朴素的唯物辨证法为立足点 ,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 ,它是东方古代哲学的智慧结晶。黄老之道的最基本内容是“无”、“有”二字 ,试举几例分析其闪烁着朴素唯物辩证法的理性光芒。一、没有“有”就没有“无” ,反过来说 ,没有“无”也就没有“有”。“有”和“无”是对立的统一。二、“无”中生“有” ,“有”化为“无”。以刚胜过柔是刚为柔 ,以柔胜过刚是柔为刚。三、“有”就是“有” ,“无”就是“无” ,不然就不存在“有”、“无”这两个字。以道分析“科学” :一、没有…  相似文献   

4.
数学中的“有”和“只有”这两个词是从口语中借用过来的,因为现行数学教材对它们没有重新给以严格的定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很多人对“有”与“只有”不分,乃至某些数学教材和参考资料对这两个词的使用也存在着不少含混不清之处,闹出许多错误。本文旨  相似文献   

5.
“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句中的“存”字,注家多不解,中学课本也没注。不少人以今度古,将它理解为“存在”即“有”的意思,不妥。“存”的古义有多种,其中之一是“存想”。《辞源》注“存”的第一义项是“想念”,并引证了《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商务印书馆1980年8月,第782页)“思存”就是“想念”。笔者以为“海内存知己”的“存”也应解作“存想”“想念”。知己之间只有互相想念,才能使客观上的“天涯”之遥化作心境中的“比邻”。否则,只是“存…  相似文献   

6.
“先”与“前”作为词和语素,既存在语义共性,也存在语义差别。“先”的语义侧重在时间,表示以前的;“前”的语义侧重在空间,表示前面的,但“前”也可以表示时间。在表示时间方面,“先”和“前”存在语义共性,在表示空间方面,“先”和“前”存在语义差别。“前”有语义视角的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7.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适应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职教理念的发展,体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职教办学特色,是一种促进职业教育教师全面发展的继续教育新理念.“双师型”教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双师”结构,二是“双师”素质.介绍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标准,分析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为主线,分析“天人合一”中之“天”的内在意蕴;以印度历史的经典文献为依据,分析“梵我一如”中之“梵”的内在意蕴,进而比较“天人合一”之“天”与“梵我一如”之“梵”两者之间内蕴的异同。“天”与“梵”在至上神灵、祭祀、万物规律、存在状态、统治权力、道德义务、审美精神解脱等维度具有相同的意蕴,但由于中印文化的根本差异,“梵”较之“天”有更浓厚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9.
关于《桃花源记》“落英缤纷”之“落”,或释为“零落”、“萎落”、“凋落”;或释为“初开”、“始开”,各家各持己见,黜人而尊己。笔者认为释“落”为“零落”,释“落英”为“落花”,有字书可据,应当允许此说存在。同样,将“落”释为“始”、“初开”、“始开”,将“落英”释为“初开的桃花”,也有字书为据,也应当允许其存在。但是,笔者认为,后说更符合陶渊明的原意,是紧  相似文献   

10.
“消逝”、“消释”读音完全相同,念xiaoshi,“消失”念xiao shi,与“消逝”、“消释”音近。这三个词语都是指已经失去,不存在了,但词义又有细微差别。“消失”表示从存在到不存在,强调过程;“消逝”则包含有一个事物随时间的过去而不复存在的意思,强调结果。“消失”在变化中历时较短,而“消逝”变化经历的时间可长可短。还要注意形容时间、声音、云雾等失去,要用  相似文献   

11.
生命伦理学击溃了生命的“大同”梦想,它要面对生命之“大异”的现实。生命伦理问题自古就有,但它受制于形而上学的大同梦想,唯有在其幻灭处,生命伦理学以生命之差异进入自身的问题论域。人之为被抛在世的生命存在,总已经被抛入“大异其趣”的生存境遇中。着眼于此“异化”的生命现象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主要是针对辛亥革命失败后,革命党人存在的畏难情绪和害怕革命的思想而提出的。孙中山在其知行观中提出的“先有事实后有言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等唯物主义观点,对中国哲学具有重要贡献。孙中山知行观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纵观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存在”(英文译为Being)的历史嬗变,其实并不具有“有”(实有、存有)之义。“有”(实有、存有)只是一个日常用语,不是任何哲学观点的袁达,不具有哲学意义和功能,故不能把“存在”范畴等同于非哲学范畴的“有”。  相似文献   

14.
对于结论不确定的问题称为存在型问题 ,在数学命题中常以适合某种性质的结论“存在”、“不存在”、“是否存在”等形式出现 .“存在”就是有适合某种条件或符合某种性质的对象 ,对于这类问题无论用什么方法 ,只要找出一个 ,就说明存在 .“不存在”一般需推理论证 ,常用反证法  相似文献   

15.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广为流传,其中的“存”一直都理解为“存在”,即“有”的意思。可是,杜沛鹤却在《“思念”方觉“比邻”》一文中指出“存”字应该理解为“存想”“想念”。本文主要对此观点进行反驳,认为“海内存知己”的“存”依然是“存在”,即“有”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陈聪 《考试周刊》2013,(89):16-17
在“有”字存在句和“是”字存在句中,“有”和“是”在表显性存在时均在句法形式上有着各自所对应的同构关系.从而导致了二者在语义属性上同中有异.这是留学生在学习这两类句型时易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分析二者在意象图式上的特点,验证、补充了它们的差异.进一步阐述了二者在表示存在时的用法。  相似文献   

17.
斯宾诺莎通过引入“神”的定义,实体不仅被规定为自因且能思维的主体,而且最终被理解为绝对的“一”.这既可以说是以犹太教的一神教精神来理解来自希腊的“实体”概念,也可以说是以希腊的“实体”概念来理解一神教信仰的绝对之一神.由于实体是绝对的一,人与万物都只不过是分有这一实体的样式物,这意味着,正如每一具体物一样,每个人都是“神”这一实体的角色性存在,而作为神的一种存在,每个人的存在就是目的本身.  相似文献   

18.
“实存”具有与“存在”迥然不同的特殊含义,即;它不是客观物的存在而是主体人的存在,不是一般人的存在而是正在生活的个人的现实存在,故以“实存”名之。实存是实存主义的中心问题,在实存主义者看来,实存是第一义的,而一般存在则是第  相似文献   

19.
对于“法治”,不同的解读,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含义。从人类历史上看,存在过两种不同的“法治”:一是以法治国的“法治”,二是依法治国的“法治”。即便是依法治国的“法治”,仍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权力为本位,另一种是以权利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的“依法治国”应当成为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0.
《教材通讯》1986年第4期刊登“‘死老虎’为何屡打不死?”一文,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文内的某些提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对“填鸭式”教学法是否是“死老虎”,我有些看法,不妨也来“说长道短”一番。我认为,“填鸭式”与“启发式”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在目前教学中确实存在,不仅存在于讲授基本理论为主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于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