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丹  唐天啸 《新闻知识》2005,(11):70-71
网络“新闻专题”,指的是网络编辑基于对某一个新闻事件或某一新闻主题价值大小判断的基础上,将相关信息挑选出来以后将其组合、编排成为一个整体,使之作为一个特设栏目在线驻留,供网民浏览阅读。网络新闻专题通常是针对重要的、往往是正在发生和发展的新闻事件报道所做的一种报道。如此处理方法,网络媒介往往能方便受众参阅多方面的新闻及意见性信息,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资源共享越来越普遍,新闻媒体的域外新闻事件报道也日益增多。所谓“域外事件”,主要指发生在本地以外的新闻事件,它是相对本地新闻而言的。对地市报来说,在“厚报”时代,要增加信息量,拓宽报道视野,最大程度地吸引读。除了抓好本地新闻的报道外,域外事件的报道也不可小视,而要在域外事件的报道上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关键要在“关联度”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媒体日臻成熟的今天,各网站面对任何一个可以引发读关注的重大新闻或突发新闻,不约而同要做的事,首先是为这个新闻事件做一个专题;重大新闻专题的及时、全面、手段多样、精美页面的制作与报道都是网站自我宣传最重要的佐证素材。  相似文献   

4.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讲究“新”、“实”、“快”、“准”,特别是时效性要求很强,在确保实事求是、准确无误、角度新颖的前提下,应该以最决的速度报道出来,一般无法做深入报道。所以,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报道就交给了新闻专题节目。新闻专题节目是就某一新闻专题,进行全面、深入、全方位、多角度的采访后编发的新闻报道。新闻专题节目也要求时效性,但不象新闻节目的时效性那么强,所以编辑记者可以有较为充裕的时间采取深入报道,在新闻节目播出之后,配发新闻专题节目更有利于抓典型,出新意。  相似文献   

5.
按照新闻事实的不同属性.深度报道属于非事件性新闻。与事件性新闻相比,它关注的只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是事件的过去时。深度报道是一个总结、回溯性报道,它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其新闻价值一般蕴含在事物的本质层面,需要在报道时深入挖掘。平时见诸媒体的各种成就性报道、经验性报道、工作报道或解释性、研究性报道,都属于这一类,它们往往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展现出来。深度报道一般是先从已经发生的事实中提炼出主题.再策划采制报道,具有强烈的导向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编辑,他在新闻工作中的作用往往具有局限性。因为不在采访一线,对事件性新闻的编辑基本上是被动地接受,如果想采取主动,把劣势变优势,真正让编辑的指挥棒转起来,就要在非事件性新闻上下功夫。《黑龙江日报》五版“今日点击”和七版“全省各地”,近几年在非事件性摄影报道突出主题策划方面,就作了很好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在如今的报纸和其他新闻媒体上,非事件新闻日益增多。与事件性新闻事物的最新变动,关注突显“事件”的特点不同,非事件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这类非事件性新闻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间空间界限,缺少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如今的报纸和其他新闻媒体上,非事件新闻日益增多。与事件性新闻事物的最新变动,关注突显“事件”的特点不同,非事件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这类非事件性新闻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间空间界限,缺少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9.
吴迪 《新闻知识》2001,(5):31-32
40年代《申报》的社会新闻版,经常刊载上海本埠或全国各地的珍闻异事巨案异象、风花雪月等等新闻事件,都是当时的广大读所喜闻乐见的,然而,1948年4月至7月《申报》却刊登了一系列最终被证实是假造的关于“杨妹事件”的连续报道。人们因此不禁要问,在当时中国享有极高声誉的《申报》缘何做出了这样对广大读极不负责的报道,以及究竟是哪些因素诱发了此系列报道的出炉,现在就让我们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以历史的眼光去审视这一引起当时社会轰动的新闻事件,并揭示出对新闻“把关人”在判断新闻真伪和决定新闻权舍时,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0.
所谓灾难新闻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各种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包括对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方面的报道。社会效果是指新闻事实通过“读关注”这一媒介作用在公众内心世界所产生的某种积极的影响,是这种影响——精神“产品”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最终变为物质的力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鼓舞作  相似文献   

11.
朱天香 《新闻前哨》2005,(12):45-45
非事件性新闻是相对于事件性新闻而言的。事实表明,非事件性新闻中,其实是有新闻事件的。我们探索非事件性新闻的事件化报道,其要领就是将非事件性新闻中的事件“拎”出来。 把问题“拎”出来 有些非事件性新闻在一个时期内处于平静的状态,就像平静的湖水中有危机,有问题。这些问题是长期形成的,有时反映在多个地方,多个事件上。把问题“拧”出来,就会一石击起千重浪,就会成为读者关注的“事件”。  相似文献   

12.
预告性新闻是指报道“已经决定、即将发生的事件”(任晓云《时代呼唤预测性报道》)。这种新闻形式成为当前市民化报纸显现信息量、体现服务性的重要产品。大量刊登预告性新闻,是对“只有事件才构成新闻”的传统新闻理念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13.
一、“黑子运动”与信息损耗 对于新闻的定义,最为我们熟悉的是陆定一所给出的,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从信息学角度给出的新闻定义则与此不同,例如宁树藩指出的,所谓“新闻”,乃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由这些定义我们可以推知,所谓“新闻真实”,可以认为是受众通过新闻报道所了解到的关于事实的信息与事件本身的信息是一致的,相符合的。使新闻报道全面、真实地再现新闻事件本身所释放出来的信息,是每个新闻工作努力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资源共享越来越普遍,新闻媒体的域外新闻事件报道也日益增多。所谓“域外事件”,主要是指发生在本地以外的新闻事件,它是相对本地新闻而言的。对地市报来说,在“厚报”时代,要增加信息量,拓宽报道视野,最大程度地吸引读者,除了抓好本地新闻的报道外,域外事件的报道也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5.
魏超 《军事记者》2005,(10):26-27
“亲历式”报道,在国外较多地被称为“个人经历报道”。这种体裁,或是记直接参与某一事件,或是记亲身经历某一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全过程,且把自身直接参与其事的亲身经历写进报道中去,用以吸引读,说服读和感染读。它要求记在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亲临事件发生现场,通过观察、询问、感受来构思主题,描述新闻事件的经过、发展。这种报道形式本来是最受读欢迎的形式之一,然而,一些媒体由于盲目跟“风”,  相似文献   

16.
尹平桂 《新闻三昧》2006,(11):50-51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这样解释非事件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是与事件性新闻对立和相区别的新闻。它的常见形式有:解释性新闻、专题新闻、综合报道、述评、工作通讯、工作研究、人物通讯、记者来信、调查报告、采访札记等。它所报道的多为实际工作、社会问题。其事实具有渐进性、广泛性和常见性,其存在空间比较宽阔。与事件性新闻相比,作者对其更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在客观报道的前提下有更多的开掘余地。在全球信息共享媒体竞争深入发展的当今,要获得独家的事件性新闻报道已经非常困难,而把非事件性新闻做大做深做出特色则成为媒体竞争的主要…  相似文献   

17.
从2006年初开始,读每周一、三、五打开解放军报的第三版,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全新的版面——专题新闻版。军报在新一轮版面调整中推出的这个专版。旨在让新闻“深下去”.为读了解、思考、研究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问题提供参考。经过近一段时间的运作。专题新闻版已经显露出融新闻性、思辨性、趋向性于一体,有新闻、有观点、有分析,对读有所启发,对工作有所指导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8.
非事件性新闻是相对于事件性新闻而言的。1997年5月版《新闻学大辞典》中认为:“非事件性新闻,即对一段时间内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诸多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反映,揭示带有分析性、启发性的总体性情况、倾向或经验等。”对于许多报纸,尤其是对于省报、行业报而言,一种风气的形成、一段时间情况的总结、开展一项活动的经验等这类长期性活动是常常需要报道的内容。因此,写好这类非事件性新闻是很重要的。然而,通过对多家报纸的调查,我们发现,刊登在报纸上的非事件性新闻有相当一部分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体说来,缺乏恰当的…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都市报都是靠社会新闻打天下,对会议类、党政类等看起来硬一些的新闻给予的关注不够,造成报纸有重量缺分量、内容多精品少等缺陷。不是都市报的读不需要了解此类新闻,而是报纸如何去做,如何将读关心的东西挑出来,都市报也只有做好了这一点,真正成为“信息梳理机”、“观点提供商”,才能真正增强竞争力,实现竞争力的转变。为了突破会议报道模式,创新出彩,让读满意,在竞争中领先,半岛都市报早准备,早介入,充分挖掘新闻资源,调动各种编辑手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大大提高了“两会”报道的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在如今的报纸和其他新闻媒体上,非事件性新闻日益增多。与事件性新闻关注事物的最新变动,关注突显“事件”的特点不同,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这类非事件性新闻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间空间界限,缺少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正因为有以上这些特点,所以非事件性新闻往往不能像爆炸性很强的事件性新闻那样,一下子抓住读者,打动读者,如果处理不得法,它很容易不被读者关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重视非事件性新闻导语的写作,通过改善导语增强非事件性新闻的鲜活色彩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