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囡看棋书     
秀博 《围棋天地》2004,(22):9-9
我是一名围棋爱好者,前几天无意中发现我三岁的女儿捧起《围棋天地》认真地翻看,赶紧抢拍了一张照片,引以为荣,并发给贵刊,表示支持。(瞧,多可爱!)  相似文献   

2.
黔仁 《围棋天地》2001,(5):39-39
我国明、清围棋数子法在终局计算胜负时,有还“棋块头”的规定,即终局时活棋块多的一方面向少的一方还子,多一块还一子,以此类推。据已故棋史家赵之云先生考证。此法源于唐、宋围棋的“填空法”。唐、宋“填空法”在终局计算胜负时,黑白双方活棋的基本“空位”(俗称两眼)均不算“地”。赵先生亦认为,现今日本的“数目法”脱胎于我国唐、宋的“填空法”。(请参考赵先生“中国围棋胜负计算法及其演变”载《围棋天地》1999年2、3、4期)  相似文献   

3.
鄢宇 《围棋天地》2006,(12):75-75
今年《围棋天地》第5、第7和第9期上,先后发表了江志鑫先生和陈祖源先生关于围棋起源尤其是“黑先白先”的争论文章,形成了《天地》创刊以来少见的争鸣,十分有趣。对此我有些个人愚见,也想一吐为快。  相似文献   

4.
何谓枯棋     
刘志兵 《围棋天地》2006,(17):73-73
《围棋天地》13期《枯棋与势棋》有关枯棋的说法似乎不妥。“枯棋”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国吴韦曜所著《博弈论》。当时的吴国,棋风颇盛,如《博弈论》所述:“今世之人,多不务经术,好玩博弈,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穷日尽明,继以脂烛。”奉吴太子孙和之命,韦曜写下这篇名文,以贬斥博弈之玩物丧志。“夫一木之枰,孰与方国之封?枯棋三百,孰与万人之将?”很能说明韦曜对围棋的定位。这也体现了作者的儒家功利主义思想。韦曜所说枯棋中的“枯”,不能只从语言学的角度去理解,  相似文献   

5.
周荃 《围棋天地》2005,(7):67-67
大约在1987年的春天,第一次见到《围棋天地》是在青海围棋高手刘新房的家里。当时自己跟着女儿学围棋半年多,瘾头正大,正不知如何迅速提高棋艺水平,见到《围棋天地》,如获至宝,当时就将杂志借回家里。从第二个月起,自己就开始买《围棋天地》,至今已18年,期期不落。  相似文献   

6.
徐元良 《围棋天地》2006,(10):73-73
我无意推崇数字的权威,但我尊重数字的真实。 一、职业棋手的生活 在《围棋天地》2006年中统计出的有等级分职业棋手403人,其中未列入名册有等级分棋手125人;在2005年《围棋天地》第23期中的统计得知围甲联赛有12支队伍,共有65名国内选手(另有4名外籍选手),其中队员兼教练的有6人,另有教练8人。也就是说,围甲联赛共有国内73名职业棋手参加,占有等级分职业棋手的18.11%。  相似文献   

7.
《围棋天地》2001,(11):5-5
  相似文献   

8.
王元 《围棋天地》2005,(1):72-74
各位朋友,新年好!既然各位是《围棋天地》的读者,那么,多数都是已经会下围棋的棋友,而且,各位之中,还有相当数量的高手吧。由于本讲义是我尝试着专门为暂时不会下围棋的新朋友所做的服务,所以,已经会下围棋的棋友路过这里时,就不必减速刹车了,请直奔下一站吧。  相似文献   

9.
《围棋天地》实属怡情适性的妙物,无论新旧同样能消闲度日。偶尔翻到200,年第16期“天地茶坊”栏,围绕“阮籍弈闻丧母”的种种议论,有两处着实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10.
刘世振 《围棋天地》2007,(18):27-37
一个多月前,我在《围棋天地》上讲解古力的棋局时,还在为他差强人意的战绩以及低靡的状态寻找理由。而仅仅一个月之后,他就用成绩证明了真正的强者是决不会沉寂太久的。在“福地”同里2比0战胜赵汉乘之后,很多媒体都不约而同地用上了王者归来这个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张燕 《围棋天地》2006,(10):64-65
至今无人系统研究的文化门类 青海藏族围棋虽是中国围棋的初始形态,但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多元多形的藏棋体系,演变出令人眼花缭乱的种种下法,这在世界体育竞技史上都是不多见的。而且,青海藏族棋艺目前仍是海南、黄南、玉树、果洛及海西、海北、海东等地广大藏族聚居地藏族同胞喜爱的游戏。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青海藏族棋艺从诞生至今就保留着民间自行生存的方式,随着现代化进程中强势文化的激烈冲击,这种土生土长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2.
战新良 《围棋天地》2011,(19):22-23
围棋与足球有许多相似,规则简单,一看就会,场面阔大,易学难精,但有一条不同,对高山仰止的职业选手交锋,足球人人看得懂,至少自己认为看懂了;围棋则不然,像笔者有三十多年棋龄的爱好者(4段左右)看网络直播、看《围棋天地》都有云雾满天、  相似文献   

13.
赵浩 《围棋天地》2005,(17):69-69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对于很多像我这样年龄的人来说,是一个武侠幻想的年代。那时候几乎没有娱乐的概念,一部香港的武侠片具有非常大的号召力。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披着一床毯子,扮演通常是道士的终极武林高手,手持柳枝作剑,怀揣泥团作暗器,为武林伸张着正义。  相似文献   

14.
寄语天地     
棋界普遍认为韩国围棋崛起源自于应氏杯曹薰铉九段战胜聂卫平九段。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冯建明 《围棋天地》2010,(18):21-21
前几天翻看《围棋天地》,看到关于“棋”的异体字的介绍,想起不久前关于“宏碁”读法的争论,看起来,关于这个“碁”字似乎仍然没有定案,这里写出我查阅的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6.
读者与编者     
《围棋天地》2001,(5):53-53
  相似文献   

17.
18.
读后 编后     
《围棋天地》2006,(10):95-95
第9期“天地”的最大特点就是“交流、互动”。本来我最爱张大勇老师整理的“最前线”和王元老师的“天地讲义”,但这一期因为有tom棋友这些老朋友的《与国手同行》,而对其倍感亲切,最喜爱的文章肯定就是0944啦!本期的“编读后记”也很贴近广大棋友。但愿我的这种亲切感能长长久久!  相似文献   

19.
《围棋天地》今年已经进入“收官”阶段,可以这么说,各位编辑弈了一盘非常“漂亮”的棋,我虽不时“长考”,依旧没有发现什么“破绽”,偶尔也出现几次“缓手”(指用“总谱”的方式刊登对局),还不至影响“大局”。  相似文献   

20.
老舍先生笔下的“祥子”是老北京城里拉黄包车的车夫,我要讲的这个“祥子”,是我们这个江南小城的一个车夫。之所以把这个故事说给你们,是因为我和他的交往就是从一本《围棋天地》开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