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具有双向互动性:生活世界构成了道德教育活动的背景;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意味着道德教育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性重构。道德教育应回归真实的而不是理想的生活世界,开放的而不是自我封闭的生活世界,充斥价值冲突而不是故意掩盖矛盾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源于生活的需求,这就注定,作为维系社会和谐与人的发展所必需的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世界而孤立地存在。分析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澄清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探寻道德教育究竟应该如何面对生活,对于促进道德教育与生活的良性互动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3.
生活世界是鲜活而富有生命意义的,为道德教育所必需。原初的道德教育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但后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道德教育偏离发展轨道而逐渐脱离生活世界。道德教育只有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才能体现道德教育的真谛。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注重道德教育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  相似文献   

4.
在呼唤人性复归,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今天,学校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分隔已使学校道德教育走入了误区。生命是道德教育的根本,“超越性”将道德教育与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生命因道德教育而成为价值的存在。生命是过程,是生活的主体,生命惟有在生活中才可找到生命精神的源泉。以个体的生命成长为旨归的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走向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最终改变生活,提升生命。  相似文献   

5.
胡晓霞 《教育与职业》2008,(17):120-122
文章对生活世界、道德教育和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道德教育进行了解读,并对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具体运作进行构想,认为生长起点是生命教育,前提是自由教育,环境氛围是隐性教育,而让学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桥梁应是交往教育。  相似文献   

6.
自人类文明伊始,道德就与人类如影随形,它整肃生活的和谐有序,呵护生命的静静流淌,牵引生命走向最终目标——幸福。而道德教育对理想人格的健全、德行的培养成就人类生活由理想走向现实,人们呼唤走向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与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不必然导致道德教育的高效,根源在哪?笔者认为传统的道德教育偏离了道德教育的本质,离开道德教育的本质来谈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是隔靴搔痒,道德教育应当走上回归生活世界的寻根之路,即以道德教育本质为出发点来探寻其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学校德育现状,指出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生活德育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道德的生活而进行的德育,是实践性德育。提出了生活德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德育教育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在生活中关注德育主体的现实需要,培养生活中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8.
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传统德育已暴露出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德育本应源于社会生活,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应是建构德育大厦的基石。道德教育只有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才具有无限生命力。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举措。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源于生活的需求,这就注定,作为维系社会和谐与人的发展所必需的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世界而孤立地存在。分析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澄清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探寻道德教育究竟应该如何面对生活,对于促进道德教育与生活的良性互动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0.
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教授只能让学生掌握关于道德的理性知识,并且主要是理智理性的知识。学生对道德的实践理性知识的掌握,以及他的德性的真正形成,须仰赖于包括课堂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只有建立在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与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相统一的基础上,亦即向道德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基础回溯,我们的道德教育才能找回它的价值和效能。  相似文献   

11.
道德就是一门关照生活的学问。学校道德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它应以关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使命。然而,现实学校德育在运行中却遗忘了生活着的学生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使学校道德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危机。针对此,人们呼吁“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因此,从理论上探讨道德教育疏离学生现实生活的原因,在实践中使道德教育承担起生活关怀的历史重任,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充满意义的世界。行走在意义世界中的人是道德生活的主体,并在道德生活的实践中追求超越。正是基于道德生活本身的意义性,道德教育有意义既具有个人价值又具有社会价值。有意义的道德教育是内在于生活的道德教育,以生活这本大书为教材,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了生活而教育,使道德融合于生活,从而实现过一种有道德的好生活。  相似文献   

13.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正经历着从道德“培养论”转向道德“学习论”的过程,探究性道德学习正是缘此而提出的一种学校道德教育的新思维。探究性道德学习彰显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本体价值,突出了道德实践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实现了学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构建了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4.
当下道德教育的困境在于,学生一旦离开道德表演的舞台,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道德规范就失云了约束力。从交往行为理论来审视,道德教育要走出困境,道德教育的话语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有效性:与道德现实的客观世界的关联要满足真实性的要求;与道德规范设计的社会世界的关联要满足正当性的要求;与个体表达的主观世界的关联要满足真诚性的要求。道德教育的变革需要通过交往行为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5.
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魅力所在是要揭示人的生活意义,生活着的人,并不一定理解自己的生活,教育的启示与促进是必须的。道德教育“难”之所在:个体生命的发展不在抽象的科学世界,而在富有人性的完整生活世界;人的道德品行的养成与体现发生在每个具有真实生活的情境中,其实现的重要途径就是教师与学生一起走进道德教育中“理解的王国”——在生活世界中理解,进而产生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高校道德教育知性化的根源在于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以及技术至上主义的发展和过度膨胀。知性化道德教育成了“理性化”、“科学化”的教育,其根本缺陷在于将道德教育局限于科学理性的世界,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根基在于生活世界。要摆脱高校道德教育目前面临的困境,必须超越这种知性化发展倾向,使“理性化”、“科学化”的道德教育重新“生活化”,真正实现高校道德教育从知性化向生活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论生活中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于超越感性人生与找回人的尊严之需要,在由理性而带来的科学与技术的帮助下,人类成功地完成了对自身栖居于其间的自然世界的征服,确立了人类的中心地位。然而当人类正陶醉于征服自然世界的辉煌之时,人自身被物化,反而受到物的奴役,人的生活以及维护这种生活的稳定与和谐的道德体系也为技术所肢解而变成残章断片。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分离长达数世纪之久,东西方道德教育面临着同样的主题:回归生活世界,重建有魅力的道德教育。一道德教育疏离生活的表现1.道德教育的科学化道德教育的科学化主要是指人们在对待道德教育时,不仅没有把它和一般的知识性的教学活动和对待物的生产加工活动区分开来,而且还有意为之,认为道德教育也应该自觉以无往不胜的科学世界和科技理性为指导,努力发掘道德教育中的客观规律,然后通过理性的计算予以控制,最后达到学生能按道德规律行动的目的。道德教育成了像自然科学教育一样的知识授受或思维、认知能力开发的过程。它用科学主义的眼光来审视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视为可以在生活之外单纯依赖科学的加工而进行的过程,从而表现为对道德、道德教育之生活、实践本性的遮蔽、对道德教育之丰富内涵的化约和裁剪。雅斯贝尔斯曾经做过这样的假设:如果设想我们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回归生活,在德育实践中加强理解正逐渐成为道德教育的主旋律。在道德教育中如何认识理解、如何实现理解、理解带来的效果如何等都成为学校教师实施德育的现实问题。当我们反思现行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时,有必要对道德教育中日益凸现的理解投以更多的重视和思考,在道德教育中进行“元”理解。一、道德教育的理解:“回归生活世界”人的道德是植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的。人的道德品行的养成与体现发生在每个具有偶然性的真实生活情景中,道德教育不可能建立在远离人实际生活的空中楼阁。道德教育要关照人类生活着的意义世界,道德教育是…  相似文献   

19.
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应与生活世界密切相联,以生活世界为基础,在生活世界中进行。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用日常的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代替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而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动态的生活世界中进行道德教育,并在适应的基础上超越现实生活世界,走向一种未来的可能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世界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联具有存在与价值的双向维度,把握生活世界的基本特点是确立道德教育基本原则的前提所在,建构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又是面向生活世界的必然要求。从德性修养论的角度看,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既强调道德教育应该以现实生活为首要根基,又突出了道德教育对于提升日常生活的价值层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