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苏轼是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大家,他的散文创作具有“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风格特色,在散文创作方面艺术成就独特.对我国散文创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从苏轼散文有补于世的创作态度。自然天成、闲适旷达的创作风格,以及对完美人格的创作追求等三个方面探索分析了苏轼散文的文化品格,探讨了苏轼散文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品格形成的具体因素。  相似文献   

3.
4.
苏轼散文立意“新”而“深”,他把“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作为“衡文”的标准,由此创造出了许多意境高远的散文作品。  相似文献   

5.
杨绛散文人格美来吸引人,以人格的力量来感染人。她的人格美主要表现有“真诚”二字上,在文中坦露出一颗真诚的心,“据事纪实”,让读者自己法鉴别,去品味,可信度极高;还表现在她自身是贤妻良母,具有兹爱、善良、宽厚、谦逊、重义轻 、乐于助人等高尚品德和一颗“平常人”之心,同时也不乏坚强勇毅、百折不挠的阳刚之气。“人品即是文品”,杨绛散文成功的艺术经验正在这里。  相似文献   

6.
北宋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名家辈出,作品精美,对后世影响深远。在苏氏父子中,苏轼以其自进不息,治世济民的政治抱负,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达观态度,将宋代散文推向最高的峰颠。 苏轼在坎坷多变的仕途生涯中,数度升沉拔黜,历尽了人世艰辛,也因此饱览了祖国山河,广泛接触了人民的生活。苏轼在散文方面继承与发展了欧阳修的革新精神,以兼容并蓄、宏博复杂的气势,以行云流水、顺达舒畅、自然平易、摇曳多姿的文风,推动了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与深化。 下面,就苏轼散文方面的革新风格谈几点体会。 一、翻新出奇,…  相似文献   

7.
苏轼作为一代文豪,不但诗歌领时代之先,散文也有相当造诣,其散文以诗入文、注重性情、语言优美、翻新出奇、韵味隽永,各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叙事、写景、议论衔接自然,文风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8.
苏轼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天成”的审美取向促使作者遵循“随物赋形”的创作原则。“随物赋形”就是要艺术家尊重表现对象的特征和规律,准确而又自然地表现出对象的形态和特征。它以艺术形象的刻画应合乎自然为最高标准,因而随物赋形必然要求创作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9.
本从艺术哲学的角度,通过对苏轼散创伤态度,艺术风格与人格追求的论述,展示了苏轼散有补于世、自然天成、闲适旷达和追求完美人格的化品格,同时,也展示了作的复杂心态与卓荦不群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散文教学的品鉴重点。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深度探究语言内涵,发掘散文语言背后的真善美,丰富审美素养,通过涵泳语言感受散文的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11.
诗和散文是文学家族的亲亲两姊妹。诗歌拿来散文的自由活脱,清淡自然,不拘成法,构成一道独特的诗学景观——散文美。倡导诗的散文美,意在使诗从矫揉造作、华而不实作派中走出来,走向诗句的口语化,形式的自由化,意境的整体化,走向一种流转如弹丸的圆润之美,走向诗的美学的胜利。  相似文献   

12.
人的社会性本质使苏轼始终执着于功利性的仕途生活,这是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对象化活动。它虽伴随着名利动力,但其正向引力可把人导入“自我实现”的审美之境;追求人的社会价值使人疏离自然,苏轼为了缓解由此导致的内心矛盾冲突,借艺术实现对现实的超越,但仍然顾盼着生活,在生活与艺术的互动之中成为了真正的“自我实现”之人。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尺牍促进了尺牍向文学化、审美化和自主性的方向发展,独具特色:行文圆美流畅,平淡自然;表情幽默谐谑,真诚坦率;用语绝少藻饰,简洁生动;移情于物,意境空灵。  相似文献   

14.
骈散结合之美的生成有其多方面的依据.先秦圣贤典籍中的骈散同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奇偶共存是骈散结合美生成的原始生发依据;文章写作论中讲究骈散并用是骈散结合美的理论生成依据;创作实践中的成败经验是骈散结合美的现实生成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苏轼汲取了前人赋体文学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成就,运用古文的笔法,开创了赋体文学的新局面,并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学体裁——文赋。苏轼文赋的主要特色是:追求平淡自然,通过绚丽多姿的艺术效果把古文的散句融入赋体之中,使得文赋趋于散文化。同时在一种理性思辨中力求淡化赋体的功利性,从而增强了赋体的抒情性。而且这些艺术特色往往包孕于苏轼的文艺观和审美情趣之中,体现出苏轼独具特色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16.
苏轼一直主动担当教育后学的责任, 他从“礼义君子”、器识大志、“文章以实用为本”等方面要求青年士子, 他对他们为人、为文的教诲恰恰与秦观所总结的“苏氏之道”的三重境界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据《苏轼年谱》,元丰八年(1085)八月下旬,苏轼从常州赴知登州任途中经过扬州时,杨康功献醉道士石请苏轼赋诗。在次年九月,苏轼在大风淮口舟中写下《醉道士石》诗。由此看来,苏轼作此诗时,他只是凭他的记忆写,石仍然为杨所藏,这就排除了苏轼在石上自书的可能性,现存于山东青州博物馆里的醉道士石上的苏轼的《醉道士石》诗并非苏自书,当是后代好事者所为。  相似文献   

18.
七十八首南行诗是苏轼的早期作品。相对苏诗整体成就而言,南行诗尚显不够成熟,但对苏轼诗歌创作的全面观照,却实在不能脱离开南行诗。认真地认识和总结苏轼南行诗创作的经验,对于认识文学创作的本体规律,对于认识内外因条件在一个文学大家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或非决定性的影响,也对于认识一个真实而非神化的苏轼,都是大有裨益的。南行诗是苏轼诗歌创作的主要发萌,苏诗的题材特点、情志内容、艺术表现风格等在其南行诗中都可以找到灵蕴的发轫。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北宋诗人苏轼题画诗<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的详尽解读,既具体形象地诠释了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又诗意地把握到了诗作中所蕴藉的生命跃动的青春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