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鄂豫边区的特殊环境及发展农业生产的意义鄂豫边区是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正确路线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抗日游击战争基地。六中全会以后,李先念奉命率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向鄂豫区边敌后挺进。曾任鄂豫边区党委书记兼五师师长和政委。边区共辖四十余县,一千多万人口,抗日武装约五万人。鄂豫边区和五师的发展壮大,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它自身有地回旋,有险可守,对武汉与宜昌、沙市之敌不断给以威胁,且可阻滞国民党军队发动内战的行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然而,它所处的环境十分困苦。第一,处于强敌包围中。它犹如一把尖刀插在敌军中间,给敌威胁;反过来又受强敌紧紧包围。敌伪不时采用“短  相似文献   

2.
1944年夏,由中外记者组成的西北参观团访问了陕甘宁边区。参观团成员通过采访中共高层领导,考察边区的机关、学校、工厂、日常生活等并与基层人士座谈,对边区的选举、教育、供给制、群众工作等作了深入了解。之后在部分成员的报道、著作里都真实的论述了边区的民主政治环境,对外起到很大的宣传作用,引起各界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3.
为纪念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著名报告文学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诞辰九十五周年,《纪念艾·史沫特莱》论文集,已由北京新华出版社出版。本书由中国三S研究会武汉分会副会长尹均生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曹毓英主编,这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史沫特莱的文集。文集内容分四个部份:史沫特莱生前友好邓颖超、黄华、路易·艾黎、马海德等的纪念文章;戈宝权、茅盾、马宁等的回忆录;武汉“史沫特莱学术讨论会”的论文,其中有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在晋冀鲁豫边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又从中做梗,破坏救灾工作.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胜利战胜灾荒,保障边区人民的基本生活成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必然要求.边区政府采取紧急救济灾荒,号召各地踊跃募捐,调剂余缺,发动运输、纺织等使边区人民顺利度过灾荒,成为根据地时期抗旱救灾工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李文军 《天中学刊》2007,22(3):92-95
北宋的西北边区处于宋夏边防要冲,民族成分复杂,对北宋的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宋政府根据形势需要,灵活务实地颁布了一系列民事经济法令来调整边区蕃汉民众的经济生活。这些法令的实施,促进了蕃汉民众之间的经济交流,对西北边区的安宁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恶劣的自然条件、严峻的战争形势、薄弱的经济基础以及闭塞的社会环境,凸显了改善民生的紧迫性,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在进行政治民主建设的同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解决民生疾苦问题的政策措施,引导边区人民走上了一条富民之路,有力保障了,边区军民生活,并在这一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今天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恶劣的自然条件、严峻的战争形势、薄弱的经济基础以及闭塞的社会环境,凸显了改善民生的紧迫性,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在进行政治民主建设的同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解决民生疾苦问题的政策措施,引导边区人民走上了一条富民之路,有力保障了边区军民生活,并在这一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今天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也是为我国抗日战争作出过特殊贡献的国际友人史沫特莱逝世45周年。展开历史画卷,重读史沫特莱,值得我们铭记、回味的东西很多。时光的流逝不会冲淡人们对那些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的人们的记忆,相反,这种记忆会变得更深、更浓。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美国记者。1890年出生于一个贫苦人家,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一面工作,一面求学。从1928年底跨越苏联边境,以《法兰克福报》特派员的身份来到中国,到1940年秋前往香港治病,1941年返回美国,整整12年。她不仅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进程的目击者和报导者,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又是  相似文献   

9.
全面抗战时期,由于天灾人祸不断,导致女“二流子”这一团体大量存在于陕甘宁边区,严重影响到边区的劳动力整合、人民缴粮的积极性和中共“模范根据地”的创建。边区政府通过劳动教育、道德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社会改造手段,在有效缓解边区劳动力紧张的同时,改善了边区的社会风气,促使边区人民加强了对中共政权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抗战初期,诗人臧克家结伴作家姚雪垠,抵临处于敌后的安徽采访.在临时省会立煌(即今日金寨),拜访军政长官廖磊,了解全省抗战形势;考察文化、教育、财政等工作状况;广泛接触各界人士,会见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嗣后撰写多篇诗文,盛赞“安徽在战斗着,安徽在前进着”.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中共和边区政府十分重视荒政问题,在政府层面,建立了从边区政府到基层社会的灾荒救助体系,颁布了一系列救助灾民与难民政策;在社会层面,利用与嫁接传统社会的备荒机制,动员民间力量进行灾荒救助。通过赈济灾荒,一方面使灾民、难民度过困难,一方面巩固了边区的基层政权,也提高了边区政府的执政能力。但由于边区处于战时状态,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边区赈灾亦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2.
党和红军初到江西边区时,迎接他们的不是深重压迫下久蓄的革命情怀,更多的是看待“外乡人”的冷漠与被动迟缓的革命脚步,普通民众革命激情的迸发是边区后来的场景。在这一心理变迁的过程中,边区社会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是不可或缺的。边区普通民众对革命由犹豫观望到主动参与的转变,不仅仅是大家习熟的以土地革命为表征的物质利益的整合,更是边区社会教育成功开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1937-1944年中共领导的冀鲁边区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6个战略区之一。其政权建设曾经历了孕育、建立与发展、收缩与巩固、困难与合并等4个阶段;边区军党委在复杂、险恶的形势下,不惧艰辛,克服重重困难,在政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留下了深刻教训。  相似文献   

14.
从初来延安到今天,整整十一年了。现在,革命形势大发展,眼看就要向大西北进军了。面对革命大胜利的形势,自然是欢欣鼓舞的;但很快就要离开生活、工作了十一年的革命圣地——延安,又不禁有依依难舍之情。一、接受了新任务十一年前的一九三八年春天,我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三个月的陕北公学生活,开会、唱歌、爬山、行军、听报告、出墙报……很快地飞过去了。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七周年纪念日那天,我到了边区政府教育厅。  相似文献   

15.
正抗战时期,由于战争频繁、自然灾害严重,大量的战争难民、灾民纷纷逃难至相对处于和平环境中的陕甘宁边区,加上边区受到自然灾害的民众,以及边区当地的老、弱、病、残、幼和贫困烟民,需要社会救助形势非常严重。当时的陕甘宁根据地受到严重封锁、可耕土地资源贫乏、需要给养的军队、机关人员众多。在这种情况下,执政根据地的中国共产党分层分类、因  相似文献   

16.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合作社事业是边区政府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从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出发,开创的适合发展经济、满足广大人民利益的一个伟大工程。在边区,合作社事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公营到民营、再到公助民办,从消费为主到生产为主的三次转变,并在体制模式、管理方式、依靠力量、服务对象等方面实现了自身的创新,适应并推动了边区生产力的发展,开创了战争年代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陕甘宁边区的移民运动是大生产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边区有大量荒地,但劳动力缺乏.为吸引边区外来的难民、贫农以及边区地少人多区域的人民移入垦区从事开荒生产,边区政府开展了移民运动。在1938年以后的五年中,迁入陕甘宁边区内地的移、难民,总数达10多万人。边区政府对于安置移、难民的工作非常重视,自1940年3月到1943年3月先后发布了关于移、难民的决定,实施办法等文告五次,1941年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也颁布了关于要奖励外来移民,实行救济外来的灾民、难民  相似文献   

18.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针对变化了的形势,适时地下达了“五四指示”,指导各解放区的土改。其间,各解放区一度掀起了献田运动,特别是苏皖边区开展得卓有成效。这场运动既是地主阶级自我觉醒、自我改造、自我救赎的重要途径,也同样体现了中共统战政策在“五四”土改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它对推进解放区经济民主化、繁荣边区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鄂豫边区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是在全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我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领导边区人民在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1938年11月鄂豫边区抗敌工作委员会的组成到1940年3月边区宪政促进会的成立,是它的准备阶段;同年9月,在湖北京山召开的第一次军政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的鄂豫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是它的初步形成;翌年四月,在京山召开的第二次军政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20.
1946年晋冀鲁豫边区天灾人祸并存,水灾、虫灾、雹灾、兵灾接连发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直接威胁到边区社会的稳定与政权建设.为了有效应对灾荒,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积极开展灾荒救济工作,在大力倡导互助互济的同时,采取了发放救济粮和贷款、兴修水利、节约备荒、扑蝗灭虫、突击下种等方式来发展生产与救济灾民,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