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红线女故事在后世流传广泛,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其中的道教文化意蕴值得深入分析。通过考察道教神仙信仰文化在各个时期红线女故事中的流变,可见随着时代的变迁,道教文化因素在红线女故事中有丰富多样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李冬梅 《天中学刊》2013,28(1):37-40
红线女故事自唐代至明清以来一直广泛流传。红线女故事的产生受政治制度、政治思想等因素影响很大,尤其是唐、明两代封建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政治背景差异及皇权意识的不同,对红线女故事情节的推动和文化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时期有关绿珠的材料采用国外主题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发现赞扬绿珠坠楼殉情、知恩图报和贬斥绿珠是祸水这三种论调,是纷繁复杂的绿珠故事的基调,也是绿珠故事据以演变的内核。  相似文献   

4.
论文运用主题学方法,对关盼盼燕子楼故事做个案研究。首先梳理了燕子楼故事在诗集诗话、小说、戏曲、方志和历代诗词中的文本流传情况,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故事的演变轨迹,即情节流变的主旋律和变奏,以及盼盼的形象嬗变,并进一步从文人心态的角度,阐释了思慕美人情结在推动情节流变和形象嬗变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红叶题诗”故事以红叶为媒、以赋诗传情,以其鲜明生动的意象、浪漫巧合的情节,令后人津津乐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传统题材。论文以“红叶题诗”故事情节及文化意蕴随时代演变轨迹为研究对象,从两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着眼于论述“红叶题诗”故事的文本流传情况,并围绕其具体情节要素演变进行解读和分析。第二部分,从宫怨主题、“媒妁”文化、“婚姻天定”观三个角度来探讨“红叶题诗”故事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马周作为古代文人“发迹变泰”的典型代表,与之相关的各类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自唐至清,马周故事围绕“落魄一常何家客一发迹”的线索展开,文本形态由唐代的志怪小说、诗歌,到宋元时期的史书、笔记、诗词典故,再到明清时期出现的戏曲、小说等形式。同一“发迹变泰”的主题,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时晨 《天中学刊》2013,28(1):31-36
杜兰香故事最早产生于东晋南朝时期,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女仙降真主题到凡男遇(女)仙主题的转化。杜兰香故事的流传演变,大约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在文学作品或作品集中对故事情节进行复述或对个别词句加以删削,甚至直接搬引原文;二是提取故事要素(人物、情节)作为典故运用在文学作品中,这类作品涉及诗文、小说、戏曲等各种文学体裁;三是对故事进行改写与重新创造,以张君房《贾知微》和王韬《仙井》为代表。由于受道教发展和世俗文人心态两方面的影响,杜兰香故事具备神仙观念与赏玩心理并存的双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借鉴西方民间故事主题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建构设想:第一步,在参考借鉴西方AT分类法的基础上编制《中国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索引》,第二步,对其中重要个案故事传承演变进行系统的材料挖掘和深入的文化意蕴分析。其中索引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其重要个案研究则在此刊选部分成果,以见一斑。  相似文献   

9.
对魏晋以降西施故事的分支之一——艳遇西施故事进行梳理及情节单元分析,在此过程中发现文人艳遇西施故事反映了艳遇故事的原初形态,包含着艳遇故事的四种基本情节单元,叙事重心为体现美女或“神”女对社会边缘人的身心慰藉。或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失意文人往往将书写艳遇故事视为获得精神疗救的手段,并且将父权制社会中男性的性爱理想、对“声色”的渴求寄寓于故事当中。  相似文献   

10.
董国炎 《天中学刊》2012,27(6):17-18
叙事文化学研究的成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叙事学研究,二是主题学研究,三是母题与故事类型学研究。长期以来,宁稼雨在母题和故事类型研究方面用力颇勤,亦着力于主题学和叙事学研究,并在取得可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倡"中国叙事文化学",这无疑是对叙事文化学研究的有力推进。  相似文献   

11.
步非烟是唐传奇中比较有特色的女性形象,步非烟故事则是典型的婚外偷情故事.对步非烟故事从唐至清的文本演变进行梳理,运用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发现此故事中双重的读者期待,导致其浪漫爱情故事与婚外偷情故事并行的发展轨迹.另外该故事恒定的悲剧结尾,则体现出现实社会中浪漫爱情与礼法教条之间的矛盾.从中国叙事文化学的视角重新解读,可以看出步非烟故事包含多元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张良故事从《史记·留侯世家》开始一直流传于世,张良故事中的侠主题主要表现为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事,在《史记》《汉书》正史里表现为复仇、游侠的形态,形成了固有的侠风色彩。随着历史潮流的变迁和文学的发展,不同时期张良故事的侠主题受到当时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而展示了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王君逸 《天中学刊》2014,29(6):11-15
羊角哀、左伯桃故事始见于西汉,并在后世广为传播,在史传、方志、变文、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等多种文学表现形式中皆有体现.羊左故事的文本流变主要体现为主题演变和人物形象的演变,其背后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螺女故事,是一个富于思想和艺术光彩的民间故事。螺女故事看似情节简单,但却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与中国古代的原始思维、道教的仙人信仰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如此,所以历经时空考验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本文主要以《白水素女》为例分析其文本本身丰富的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叙事文化学方法,对唐明皇游月宫故事做个案研究,搜集历代流传文本,梳理故事演变轨迹,并从帝王仙游主题与雅俗之变角度剖析明皇游月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张雪 《天中学刊》2013,28(3):23-26
易装是木兰故事中最富传奇性的部分,从北朝《木兰诗》到清代的各种小说戏曲通俗文学,木兰易装故事被不断改写:北朝和唐代的易装明朗大方,没有提到易装的细节;宋元时期的故事叙述忽略了易装部分,留下了空白;明代的易装故事强调细节与保持贞洁的艰难;清代的易装故事在前代的基础上更为丰富多彩并对清代的通俗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本的演变有着历史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的因素,蕴含了复杂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张雪 《天中学刊》2014,29(6):16-19
木兰故事中的孝文化主题是木兰形象成为文学文化史上典范人物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木兰故事在千余年的流变中一个始终较为稳定的主题.从北朝的《木兰诗》到清代各种小说戏曲,历代叙述者们都试图采取不同的角度和方式阐释木兰的孝行.从孝文化的角度关注木兰故事,分析其生成、发展、兴盛的演变轨迹,进而揭示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对于木兰故事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莉 《天中学刊》2013,28(3):27-31
作为隋炀帝的皇后,历史上记载的萧后与文学作品中的萧后形象相去甚远。史书中的萧后是一个有一定责任感、颇具传统妇德的女性。唐代,萧后形象开始从历史走向文学,基本符合史书对萧后的描述;宋元时期,萧后被丑化,开始作为炀帝昏暴之行参与者的形象出现;明代,萧后被塑造成无才无德的平庸女性,并展现出市民的审美趣味;清代文本极力渲染她的不贞失节,并进一步加强了批判力度。  相似文献   

19.
汪泽 《天中学刊》2015,30(1):22-26
梳理由唐至清《朱蛇记》的文本形态,可以发现其中的故事情节、主题在流传演变过程中所融涉的丰富的文化意蕴,如科举仕宦与文人命运、性别观念和女性处境、故事素材的时代文化功能等。而文学文体因素亦影响到故事流变,人物消长、情节增删等明显演变多由通俗文本实现;史子文献对于朱蛇故事粗陈梗概,起到稳定保存基本形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