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诗言志",诗歌就是用来抒发感情的,所以鉴赏诗歌最终的指向和落脚点就是思想感情。鉴赏思想感情应从以下六点入手:了解作家生平事迹,关注序言注解,紧扣诗歌题目,品味诗歌语言,解读诗歌形象,分析诗歌表达技巧。  相似文献   

2.
认知文体学关注语言分析或语言形式选择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从认知的框架来解读文学作品,更能揭示语言中蕴舍的意识与语言形式的关系。本文介绍了认知语言学中的主要理论模式,即图形一背景、意象图式、概念隐喻。并拟从认知文体学的视角,对《春》这一诗歌进行认知文体分析。指出认知语言学对文体学结合的方法更能解释对诗歌语言的选择,为文学作品的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3.
如何突破诗歌教学的困惑与盲点,使诗歌教学真正落到实效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揣摩语言,获得感悟。解读诗歌往往是从品析诗歌的语言开始的,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炼,言简意骇,有极强的表现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别诗歌语言与其它文学作品语言的异同,诗歌语言不同于Et常用语,也不同散文化的语言,还不受汉语语法规范、逻辑和结构的束缚。  相似文献   

4.
概念整合理论主张用动态的心理空间模式来分析语言意义的在线建构过程,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以该理论为依据对唐代咏蝉诗三绝进行认知分析,一方面论证了概念整合对诗歌解读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另一方面为中国古典诗歌解读提供了认知语言学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过去我们更多强调的是通过语言的理解来阅读诗歌,而忽略了意象、意境的重要性。本文主要论述诗歌在加强语言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强化对意象、意境的重视和积累。用意象、意境解读的形式来提高读者对诗歌作品的理解,从根本上理解诗歌情感。  相似文献   

6.
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杰出代表诗人之一,他提出的诗歌理论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想象是雪莱诗歌理论的核心,历来为评论家关注。然综观大多数国内外学者对雪莱诗论想象的研究,或者只是对其进行单纯地理论解读,全面却难免晦涩;或者结合实例指涉阐释其某一方面,具体却不够系统。本文结合雪莱的具体诗歌,试从想象与诗歌相辅相成的关系、想象丰富诗歌语言的表现力以及想象赋予灵感创造力量三方面进行阐释说明,由此得出结论:雪莱之所以推崇想象,既是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需要,以驱散古典主义后期的消极影响,也希望借此激发英国人民对自由与民主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运用Paul Fussell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华兹华斯的诗论对《伦敦,1802》从韵律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讨诗歌韵律与诗歌主题语言之间的关系,内容与形式完美有机的统一,解读诗人对韵律、语言和主题恰到好处的把握、运用和处理。力图展现华兹华斯诗歌创作更深层次的意义和诗人个性追求的新视角、新技巧。  相似文献   

8.
刘婧 《绥化学院学报》2009,29(5):103-105
庞德的诗歌语言艺术具有独特的张力之美。论文试从语言的意象美、语言的陌生化和语言的模糊美三个方面解读庞德诗歌语言艺术的张力之美。  相似文献   

9.
"诗眼"是洞察诗意的窗口,是诗的灵气所在.诗歌的解读虽然与艺术鉴赏有着同形异构的关系,但它自身有着独特的语言特征,那就是要在最少的字中传达尽量多的内容,达到一字传神.这就要求我们在诗歌解读中要抓住"诗眼".辨析"诗眼"应关注词类活用,抓住重点字词,并明晰修辞对象和意蕴.  相似文献   

10.
隐喻与诗歌的紧密关系造就了隐喻的文化解读对诗歌翻译的重要性。以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英译本为例分别从词、句以及文本的不同层面来探讨诗歌中隐喻的文化解读,并进一步研析在隐喻的不同文化解读中译者如何为其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间的疏离进行处理。实际上,对诗歌隐喻的文化解读是一次再创作,它使得原词隐喻在译文中呈现出新的意义,而译文读者则通过隐喻的解读增进了对诗人和诗词的世界的领略和认知。  相似文献   

11.
文化差异与词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诸要素中 ,词汇最能承载文化信息和反映社会生活。由于世界观、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文化渊源、习语惯用法等方面的差异 ,一些常用词及其文化内涵迥然不同。因此 ,应联系文化差异传授词汇知识 ,或追根溯源 ,或随语随文加以诠释 ,或剖析其文化喻义 ,或点明其文化规约 ,从而在更高层次和更深意义上学好和用好词汇  相似文献   

12.
一词一义的形成过程是词的制造者为一个意义选配一个“词的语音形式”的过程。一词多义的形成过程是新的词义与旧的词音相结合的过程。多义词中本义之后的义项都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引进”到同一个“词的语音形式”之中的。词的本义不能“产生出”或“带出”词的新义, 故词义不可“引申”而出。“词义引申”说未能真实反映多义词中本义之后的义项进入同一词中的客观过程。古汉语中的多义词皆词义引进所致。词义引进表现为“一义一进”和“一义多进”。  相似文献   

13.
英语词义发展的转喻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词义发展的原因,传统的词汇语义学偏向于将词义的变化归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受认知环境和社会环境制约的,词义发展和变化的内因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通过人类认知手段(如转喻、隐喻)由一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词义发展现象进行转喻解释,并讨论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网络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很多词语获得新的意义和用法。对一些词语进行创新使用是网络用语比较明显的特点之一,"给力"在网络语言中就被赋予新的意义和用法。"给力"新用,不仅受网络语言环境、语言使用者的影响,同时与其内部语义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5.
段曹林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3):63-65,83
句法变奏指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不一致,唐代近体诗的句法变奏,有音段变奏和拍节变奏两种情形。句法变奏是句法修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多方面的修辞意义:使表意更便利,赋予句法结构更多的变化,使近体诗各联,特别是对仗联的句法结构与语义结构互为表里,同中有异,从而增强诗歌语言的弹性和张力。  相似文献   

16.
王维诗中25个颜色词共出现306次,从宏观层面可将其概念义分为造字本义、色彩义、普通名词义和抽象引申义四类,从微观层面上可分为象征义、通感义、借代义、情感义、动态义等五种附加意义。王维诗中的颜色词中可系联出四组同义词,为表达修辞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中”字作为古今汉语使用最频繁的汉字之一,从创造之初到字义的发展演变蕴含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与尚中理念结合形成的尚中文化更是影响深远。它由旃旗之类有形之物形成中央意义,又由中央意义进一步引申发生意义流变。“中”字可以体现国人的中庸等哲学思想和道德的理想境界,这种思想观念也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和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8.
语言诗在反叛传统诗学体系的同时,又承继了语言论诗学的血脉,将艺术之根深植于索绪尔学说中,强调诗歌意义的生成源自语言系统内部,诗歌应该放逐诗人、取消个性。这一点与同属语言论诗学范式的新批评的诗歌主张是高度一致的。但是,语言诗认为语言的自足性以及意义的生成机制均应建立在差异性联系上,而新批评则坚持建立在全新的语法秩序上。这一问题上的严重分歧,使语言诗辞别现代主义而走向解构主义,在隔代承传中完成了对新批评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新词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原有词形创制新词既符合语言自身的规律也符合人们的心理习惯。但是客观的社会因素与主观的心理因素只是促使旧词产生新义的外部条件,语言系统本身的变化才是其产生的内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