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4.
文章认为指导名著阅读,要从培养兴趣激发阅读冲动;授之以渔,指导阅读;纳入教学计划,落实阅读;培养良好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境界入手。 相似文献
5.
曾志岗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1,(10)
初中生的名著阅读不但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补充语文课本上阅读知识,而且也是对学生自身素养的提高。现在名著阅读已经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能缺少的部分,是满足新课标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条件。但是,因为现有的名著种类和内容都非常多,所以还需要语文教师去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从而让学生感知名著魅力,更好地阅读。 相似文献
6.
7.
储琳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13,(1):129
2008年,江苏高考开始对选修历史的考生考察名著阅读,要求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规定了《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十部名著作为必考篇目。这样名著才开始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名著阅读的复习往往是用名著的概要阅读和做题代替的。特别是大部头的长篇小说,大部分学生不能完整阅读,只读自己感兴趣的,男生不读红楼,女生不读三国,都是刚开个头,就读不下去了。这样,我们的阅读目标就难以实现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几年来,笔者尝试着让高中学生从高一就开始阅读《三国演义》等长篇名著。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和摸索,我已经积累了一些具体的做法。下面笔者就以《三国演义》为例,谈谈自己是如何指导阅读名著的。 相似文献
8.
9.
自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相关的教学改革要求数量越来越多,初中语文教学自然也就得到了越来越有效的完善,特别是在学生阅读方面的培养得到了诸多重视,由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加入名著阅读的部分,以促使初中生对于我国历史文化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能够对其情感进行培养,并帮助其对语文知识进行有效积累,也... 相似文献
10.
叶晓琴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14,(2):95
正一、高中生名著阅读现状分析上网一搜就会发现,近十年来,人们不断地在调查中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但结果几乎一致:大部分学生没有读名著。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真正喜欢阅读名著的人较少,他们往往是阅读积累丰富的学生,其中不乏语文尖子生。也有些学生想读点名著,但不知道读什么好。尽管不读名著的孩子一样能长大,但是可以肯定,读名著的孩子和不读名著的孩子长大了会有所不同,读名著是一种需要,读名著是一种提升,读名著是一种超越。要想解决大多数中学生不读名著的问题,首先要知道中学生不读名著根源。 相似文献
11.
12.
高师学生阅读倾向分析与引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春兰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6(1):94-96
高师学生在校期间除完成课业任务外,阅读是他们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高师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针对高师学生的阅读心理、阅读倾向提出了相应的引导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李五洲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3)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提出思想重视是前提、理解内涵是基础、完善体系是重点、加强实践是关键、实施认证是保证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4.
管莉琴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18(1):88-89
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在对外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学习和交流.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即加强阅读训练,增加词汇量;运用语法知识,提高分析、综合能力;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 相似文献
15.
教育科研能力对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有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却凸显薄弱,这种状况已经影响到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因此,在职前师范生教育过程中,开设教育科研知识课程和进行教育科研能力培养训练就显得特别重要。近年来,职前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问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焦点问题:本科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构成要素,本科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现状,本科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相对滞后成因,本科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17.
18.
文化素质是人才素质中最基础的方面,而大学时期是个体文化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高师院校培养目标的规定性和师范教育的人文性相应地对所培养对象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培养过程中,学校必须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着力点,以努力提升师范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精神境界和智慧水平,从而为师范生的终生发展和为人师表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
This article, drawing on research which aimed to explore how young children read English in Singapore, demonstrates how nine-year-old Singaporean children’s voluntary reading of series books served the dual purposes of enabling their membership of the peer group through culturated reading and the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their reading skills and motivation for reading. Using interviews to encourage conversation and reflection, the research examined children’s book choices and their reasons for reading. This formed part of a topic-focussed ethnographic study in three primary schools. In addition, the article seeks to prove that Singaporean children’s choice of series books makes them readers with potential for global, intra-generational, cultural connections rather than familial, inter-generational ones, and it is especially significant educationally for less well-off families where English is not the dominant home languag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