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情境中大学教师的行为越发表现出功利取向,用中国教育统计的实证数据揭示了中国大学教师行为的功利取向之表征:大学教师对应用型研究的偏好;外部科研资助导引的功利取向;市场活动的参与衍生的功利取向;精英主义的等级结构形塑的功利取向。指出在制度层面更好地平衡大学教师行为的利己功利和利他功利的取向,才能改变大学教师知识生产中的极端功利行为,从而促进大学教师知识生产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在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语境下大学教师行为的功利取向不可避免。其功利取向具有目的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它激发了大学教师根据本身的欲求去生产知识,是大学教师知识生产的动力之一。然而,目前由于工具合理性的过度膨胀和对价值合理性的忽视,中国大学教师在知识生产中出现了学术越轨和失范行为,必须在制度上探寻大学教师行为功利取向目的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相统一的路径,以彰显其利他功利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教师常常被作为赞美的对象而存在,实际上,教师作为普通的人,其行为(如教书、育人、科研和自我教育)中也体现出了功利性的一面。教师行为中的功利性可以从人性的角度、社会学角度、经济学角度以及心理学角度得以解释。因此,正确对待这种功利性,尽可能减少教师功利性行为的发生,国家与政府应从几方面做出努力:继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继续改革教育体制尤其是考试制度;继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等。  相似文献   

4.
义利对立的道德观造成了教师在"道德崇高"和"现实需要"之间难以取舍。布迪厄的行为理论认为,功利与道德不是对立的两极,它们都属于"实践经济"的范畴。借助布迪厄行为理论进行反思,当前教师功利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象征性行为"得不到认可,二是"象征利益"的潜在价值得不到保障。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育功利化倾向是当今高校德育缺乏实效的重要原因之一。认真分析道德教育功利化取向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根源及危害,提出道德教育从功利取向到人本取向跨越的对策,是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价值观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6.
大学的功利与功利的大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功利是大学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是历史、结构与质的层面的三重整合的统一。大学功利与高校办学效益的提升具有内在的协调性。功利性大学是指大学把追求组织自身的物质利益作为首要的和最终目的的一种大学 ,它是大学功利异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质的规定上 ,异化的、惟经济化的大学功利虽使高校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外观 ,但也使高校失去或趋向于失去生存与发展的根据 ,冲击或妨碍了高校办学效益的不断提升。因此 ,在肯定大学功利合理性的同时 ,应警惕并采取有效的系统性对策 ,避免大学功利惟经济化现象的发生或扩张。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教育出现了偏重功利价值的取向,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负面效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要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应试教育体制中寻求答案外,绝不能忽略文化传统的影响.文化传统中的官本位思想、功利儿童观和整体性思维方式也是导致教育功利价值取向的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8.
组织场域的逻辑变迁带来中国大学组织结构的变化,去行政化正是这种变化的结果。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规制性力量下的同构逻辑使大学组织逐渐形成行政化体系;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积淀逻辑与同构逻辑整合,使大学组织行政关系泛化;深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后,文化-认知逻辑逐渐侵蚀积淀逻辑,人们试图用去行政化改变大学组织的制度结构。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教育传统具有较强的功利性,这种功利取向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中的政治至上,教育内容中的实用至上,德育思想中的以德至用以及教学方法中的重考轻教。这种传统对今天的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也间接导致了学术腐败。  相似文献   

10.
组织文化:现代大学制度建构取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龚静 《教育研究》2005,26(7):55-58
大学是社会组织,同时也是社会的文化组织,其组织主体、组织活动、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特性。正是大学组织文化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大学制度的文化取向。因此,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应关注大学组织文化特性,以现代大学理念引导大学制度的构建;重视教育立法,转换政府职能,实行政校分开,切实保障大学法人地位;树立大学自主办学意识,建立大学良性运行机制,正确行使办学自主权;调整大学内部组织结构, 协调大学内部权力分配,突出学术权力在学术事务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偏好为经济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等领域广泛流行的概念。不同于信念、态度、抱负和激情,偏好作为个体相对稳定且被合理化的心智模型,与其日常可观察的行为事实间有着更为直接的关联。大学教师的职业选择、工作角色以及风险选择偏好的形成与变化,固然有其个人禀赋如智力、人格等生物学基础,但更受制度政策、学术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偏好本身为一个中性概念,无好坏之别,对大学教师偏好结构与形成机制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为真切地透视学术界众多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与诱因,为实证研究提供基本依据和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2.
教师制度是中国近代大学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近代大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该主题的最新成果之一,《移植与再造:近代中国大学教师制度之演进》在研究视角、研究思路、整体架构与学术观点等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全面深入理解近代大学教师制度嬗变、进而体认近代教育变革的复杂性和渐进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以新制度主义分析视角,兼对《中国大学制度变革:新制度主义社会学分析》一文分析,认为中国大学制度变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对于变革进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应以长远观点视之。  相似文献   

14.
功利与学术的平衡:大学面临的永恒任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大学功利现象具有积极的功利现象和消极的功利现象之别。在现阶段社会中,由于体制因素、经济因素,容易产生消极的惟经济化的功利现象,并对大学的学术给予严重的冲击。在功利和学术之间,学术是大学整个价值体系的核心,是大学中的最高价值。大学只有高扬学术的旗帜,同时又立足于功利的基础之上,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繁荣。  相似文献   

15.
教育价值的功利取向对边缘化学生的影响及教学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价值的功利取向是一种杜会取向,这种取向下的教育活动对生命价值有所忽略。其社会取向主要表现为学业成绩取向、精英化取向和应试取向;对生命价值的忽略主要表现为对学生个性的压抑、生命存在的多样性被忽略。这些表现使郝些处于不利境地的学生趋向边缘,成为课堂活动中的边缘化学生。课堂活动中要改变边缘化学生的生存状况就必须时课堂活动的价值取向进行重建。其主要措施有:关怀普及,从精英走向大众:构建生命化课堂教学的价值观;课堂评价的多元取向。  相似文献   

16.
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文化取向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大学是一个文化组织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不同于现代企业制度 ,它应体现大学组织的文化特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文化取向 ,在于对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维护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优秀精神和传统 ;对外协调大学与社会的价值冲突 ,保障大学的文化地位。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 ,是大学制度文化取向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7.
大学组织文化与大学教师发展的共生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因其组织特性而具有独特的组织化。本感于“化与人”这一哲学命题的启示,在阐述大学组织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组织化建设与大学教师发展之间存在的共生关系,并结合实际论述二的共生机制,为大学组织化建设和大学教师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有效教学理念已被大家接受,但有效教学的有效实践仍处于一个薄弱的状态,究其原因,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值得在有效教学下认真反思。坚守教是为了不教的行为取向,遵循学生自主学习,切合学生个性发展;坚持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同教学生用地图,着眼整体、知道原点、明确目的、找好路径;实践教学过程的及时反馈与及时评价行为,是激励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这样,教师行为取向才能切合有效教学的要求,产生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对664名大学教师采用自编的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问卷,探讨了大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现状特点。结果表明:本研究自编的大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量表达到心理测量学上所认可的信度和效度,它包括三个维度:热爱学校、帮助同事和自我发展。大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在年龄和职称上有显著的差异,年龄越大,组织公民行为越多,但在50岁后开始下降;在职称上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初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的大学教师的组织认同公民行为得分要高于中级职称的大学教师。  相似文献   

20.
随着《师资培育法》的颁布,台湾在职教师进修制度已成为师资培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简略分析台湾教师进修制度历史发展的基础上,阐述现行台湾进修教师制度的模式取向,并讨论了处在信息社会与终身教育理念时代潮流中的台湾教师进修制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